古代的飞天梦与飞天探索

2023-10-30 17:58李成智
人民论坛 2023年19期
关键词:飞天火箭

【关键词】飞天 神话传说飞行器 火箭 万户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探索宇宙天地的问题,出现了“盘古开天辟地”“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种种神话传说。诗人屈原在他的《天问》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天地起源、宇宙结构、日月星辰的问题,从中可见古人对宇宙天地这一重大自然问题的关注。在中国古代关于宇宙天地的幻想中,飞天梦可谓其中最富浪漫色彩的篇章。飞行、飞天之梦引发诸多飞行器的发明,到明代甚至发生了飞天的探索行动。

尧舜二帝的飞行传说

古代贤君帝尧“乘槎泛天河”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对飞天的渴望,对后世影响甚大。东晋时期王嘉《拾遗记》载:“尧登位三十年,有巨查(槎)浮于西海……查常浮绕四海,十二年一周天,周而复始,名曰贯月查,亦谓挂星查,羽人栖息其上。群仙含露以漱,日月之光则如冥矣。虞、夏之季,不复记其出没。”这便是乘槎泛天河故事的起始,是古代对宇宙飞船的想象。进入20世纪,有些飞碟(UFO)爱好者更是将这一记载看作是外星人早已造访地球的证据。当然,这样的联想已经超过科学的范畴。这个故事也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素材,诸如:

庾信《哀江南赋》:“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飚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杜甫《有感五首》之一:“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黄遵宪《下水船歌》:“年来足迹遍五洲,浮槎曾到天尽头。”苏轼《黄河》:“灵槎果有仙家事,试问青天路短长。”辛弃疾《西江月·为范南伯寿》:“灵槎准拟泛银河,剩摘天星几个。”邓文原《题谢氏通济桥》:“泛查客去银河近,题柱人归玉垒高。”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滋洛阳千种花,润梁园万顷田,也曾泛浮槎到日月边。”

大舜帝的故事不胜枚举,其中非常有意义的是关于他飞行的故事。舜作为古代著名的贤君,出身贫寒。舜出生后不久,母亲离世,父亲又娶妻生子。继母对舜很不好,舜便单独到外面生活。《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尽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而邑,三年成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由于舜很有威望,在尧寻访天下贤人,准备禅让王位时,人们都推荐舜。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并准备让位给舜。地位骤变的舜受到家人的嫉妒和仇恨,父亲、继母和弟弟密谋害死舜。他们想出的先是把舜骗到谷仓上,然后放火烧死他。舜的妻子们本是天女,自然识破了这一阴谋。她们让舜去时穿上一套画着鸟形彩纹的衣服,并告诉他:“时其焚汝,鹊汝衣裳,鸟工往。”“舜即登廪,得免去也。”对这段话通常的解释是:舜见谷仓着了火,只好跳下,因穿了特制的衣服而能滑翔下来,因此舜实际上是利用了降落伞或滑翔机的原理。《列女传》等也载有这个故事,但有“舜往飞去”或“舜服鸟工衣服飞去”等语,这个“飞”字点出舜的逃生借助了飞行。

不少专家把舜看作是第一个乘降落伞安全下降的人。外国文献中,常把这件事列为航空大事,认为这是人类第一次乘降落伞下降的尝试;也有专家认为舜借助了滑翔机原理得以逃生。

在尧舜之后,禹继承帝位。禹在治理洪水的时候,曾遍历神州大部分土地和海外的一些国度。据说他和助手伯益因此写了一部《山海经》,把所见所闻种种地物风貌、奇闻秩事都记载在书里。《山海经》载有丰富的有关飞行的神话和传说。在海外诸国中,有的国家的国民长有翅膀,可以飞行;有的国家的人民善造飞车,可以乘风飞行:北方有一个奇肱国,“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后人注解说,奇肱国人善制飞车。郭璞注道:“其人善为机巧,以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远行。汤时得之,于豫州界中,即坏之,不以示人。后十年,西风至,复作,遣之。”

牛郎织女与嫦娥奔月

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关于牵牛、织女,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汉时,这两颗星宿才被转化为具体人物牛郎和织女。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牛郎、织女便演变成青年男女渴望自由、追求美好爱情的动人故事。《古诗十九首》中《迢迢牵牛星》一诗便是叙述牛郎织女故事的有名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植《洛神赋》中有这样一句:“叹匏瓜之无匹,咏牵牛之独处。”南朝萧统所编《文选》中对《洛神赋》这一句的注释为:“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南朝殷芸的《小说》将这个故事加以扩充:“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河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这个故事经世代流传,到明代朱名世写成完整的《牛郎织女传》。时至今日,七七“乞巧节”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民间节日。

嫦娥奔月是又一个著名的飞天故事,其源于何处已难考证。从文献上看,最早记录嫦娥奔月事迹的是商代的巫卜书籍《归藏》:“昔常娥以不死之药奔月。”在《淮南子·觉冥篇》中,后羿也进入了传说之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

宋代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引《拟天问》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又引《淮南子》说:“月中有桂树”;又引《安天论》说:“俗传月中仙人桂树,今视其初生,见仙之足,渐已成形,桂树后生焉。”《酉阳杂俎》说:“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嫦娥故事中的后羿、桂树、白兔、吴刚、蟾蜍等一些情节都已具备。鲁迅在《故事新编》中,将这些传说整理成一篇完整的小说《奔月》。

嫦娥只能永久留居月球上的广寒宫,虽有白兔、吴刚、桂树和桂花酒相伴,但毕竟太寂寞冷清了。身处这种境地,嫦娥非常后悔,但为时已晚。唐代诗人李商隐感叹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道教中的飞升传说

道教在中国历史悠久。按照传统的说法,得道不但可以长命不死,而且還能成仙飞天。古代典籍留下了大量得道成仙飞天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飞天的渴望和精神寄托。

《庄子·逍遥游》里记载列子乘风飞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书中的注进一步解释说:“列子姓列,名御寇,郑人,与郑儒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材,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乘风游行,泠然轻举,所以称善也。”

刘向在《列仙传》里提及周灵王太子晋,七月七日乘白鹤,驻山头谢时人,数月而去。《列仙传拾遗》中又有萧史与弄玉飞行的传说: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萧。公以委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居十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飞去。

在古代流传的飞行故事中,神人神兽常依靠身长翅膀飞行。得道的仙人则有乘仙鹤、骑凤凰、驾飞龙飞行的种种方法。还有一种飞升的方法是服食仙丹。“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几乎是中国人人皆知的成语,讲的是得道成仙的故事。据说汉代淮南王刘安最喜学仙,有八位须眉皆白的老翁向他传道。后来他的学问精进,吃了自己炼的仙丹,同八个老翁在山上白日升天而去。没有吃完的仙丹放在院中的钵子里,被鸡狗吃了,结果它们也飞上天去了,一时间“鸡鸣天上,犬吠云中”。这个故事经过流传,又加入新的情节,并安在王莽时代唐公房身上。

诗人们的飞行想象

历代诗人凭借诗与歌的翅膀,想象着飞行的感受。屈原在《离骚》中描绘了飞行的种种形态:“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九歌》中有:“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唐宋诗人笔下类似的词句就更多了。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有“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拟古十二首》中有“仙人骑彩凤,昨下阆风岑”;《天台晓望》中有“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杜甫《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中有“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崔颢《黄鹤楼》中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韩愈《调张籍》中有“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宋苏轼《水调歌头》中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金山妙高台》中还有“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这样的词句。

飞行、飞升、飞天的神话传说与诗句,已成为人们向往飞天的精神寄托,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激发了古人对飞行、飞天进行最初的实践探索。

中国古代飞行发明

中国古代有关飞行、飞天的发明丰富多彩,飞车、木鸟、风筝等,完全是由对飞行、飞天的渴望转化为飞行实践的成果。

飞车。《山海经》和有关注释中记载奇肱国人善制飞车,对后世影响很大,不少诗人在他们的诗中幻想借飞车而飞行。清代民间艺人徐正明曾研制出飞车。清末徐翥先所著《香山小志》记载,徐正明读《山海经》,感奇肱之故事,花费很大精力造了飞车,“其制如栲栳椅子式,下有机关,齿牙错合。人坐椅中,以两足击板上下,机转风旋,疾驶而去。离地可余尺,飞渡巷汊不由桥”。

清末毛祥麟所著《墨余录》卷9《巧匠》中,也记有制造飞车的事。在元顺帝至正年间,平江漆工王某手很巧,能制奇器。他曾造了一辆飞车,两旁有翼,内设机轮,转动则升降自如:“度山越岭,轻若飞燕,一时可四百里,愈高愈捷……至飞车之造,出自奇肱氏,一云周绕国。”

木鸟。中国古书常常谈到木鸟,或称木鹊、木鸢、木鹄。传说中能制造会飞的木鸟的人则有鲁班、墨子、张衡等。《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墨子·鲁问》中有:“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翟之为车辖。”《淮南子·齐俗训》中也有类似记载:“鲁般(班)、墨子以木为鸢而飞之,三日不集。”此外《论衡》《列子》等书,也都简单记载或引述这件事,但没有说明木鸟的结构和原理。

汉代以后的书籍里,也颇多记载鲁班、墨子做木鸟飞行之事,但情节更为神奇,有的甚至提到木鸟能够载人飞行。唐代的《朝野佥载》上记载:“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把这个故事说得更为夸张:鲁班造的木鸟甚至能够载人从敦煌飞到苏州!

传说汉代的张衡也曾制造过能飞的木鸟。《后汉书·张衡传》中有“参轮可使自转,木雕犹能独飞”之句,《太平御览·工艺部九》引《文士传》记载:“张衡尝作木鸟,假以羽翮,腹中施机,能飞数里。”

墨子、鲁班、张衡等制作的木鸟,可以看作是鸟形的风筝或者是类似滑翔机的器具。这个结论可以从王莽时期的异能之士传说中找到证据。《前汉书·王莽传》记载:“……网罗天下异能之士,至者前后千数……又博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将待以不次之位。言便宜者以万数……或言能飞,一日千里,可窥匈奴。莽辄试之,取大鸟翮为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环引纽,飞数百步堕。莽知其不可用,苟欲获其名,皆拜为理军,赐以车马,待发。”

这个史料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一些史学家把王莽时代的这位异能之士看作是近代滑翔运动的创始人,是航空探索的第一个实践家。从推测来看,利用大鸟的翅膀辅助,这位异能之士很有可能借助滑翔飞行原理,“飞数百步”的确是了不起的成就。

风筝。木鸟、木鹊、木鸢分析起来是风筝的可能性似乎最大。风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航空发明,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娱乐,而且还有利于军事侦察。风筝传到西方后,又有了作为空气动力学研究工具的作用,莱特兄弟就是从试验风筝开始,最终成功发明飞机。

相传风筝是楚汉相争时淮阴侯韩信发明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唐代赵昕在《息灯鹞文》中说:“我闻淮阴巧制,事启汉邦。楚歌云上,或云子房。”由于军事上的需要,且受古籍记载的木鸢的启示,韩信及其部下发明或改进风筝是有可能的。

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也谈到韩信制作风筝的事:“纸鸢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郗,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该书还谈到后来使用风筝之事:“梁太清三年,侯景攻台城,内外断绝。羊侃教小儿放纸鸢,藏诏于中。简文帝出太极殿前,因西北风而放,冀得书达。群贼骇之,谓是厌胜之术,又射下之,其危急如此。”唐李元的《独异志》和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有类似记载。欧阳修的《新唐书·田悦传》则记载有用风筝传信成功的事例。风筝和后面要提到的火箭,都是与飞行、飞天有关的十分重要的发明创造。在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有一块说明牌上醒目地写道:“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孔明灯。热气球就是中国早已有之的孔明灯。关于热气球浮空的思想最早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所撰的《淮南万毕术》,上面有“艾火令鸡子飞”的记载。后人注道:“取鸡子去其汁,燃艾火内空卵中,疾风因举之飞。”苏轼编的《物类相感志》里也有:“鸡子开小窍,去黄白,入露水,又以油纸糊了。日中晒之,可以自升,离地三四尺。”这两个记载都是典型的热气球浮空事例。

关于孔明灯的历史记载很少,其发明的年代难以考证。据说在五代时,莘七娘随夫出征入闽,作战中曾用孔明灯作为军事上的信号。这种灯用竹和纸做成方形灯笼,底盘上燃以松脂油,热气充满灯中,灯就可以扶摇直上,所以这种灯又叫松脂灯。如果传说属实,孔明灯的历史应当有1000多年了。

竹蜻蜓。这个神奇的简易玩具老少皆宜,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竹蜻蜓外形呈T字形,通常用竹子制作。横的一片是螺旋桨,中间开孔,插入一根竹棍。两手搓转竹棍,竹蜻蜓就会旋飞上天。外国文献称竹蜻蜓为“中国陀螺”,是中国的古老发明。弗朗西斯在1940年出版的《直升机的故事》中说,在耶稣基督降生以前,中国人已会用竹蜻蜓实现机械飞行了。关于竹蜻蜓最早的记载出现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杂应》:“或用枣心木为飞车,以牛革结环剑以引其机,或存念作五蛇六龙三牛交罡而乘之,上升四十里……”20世纪60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播出一篇《葛洪的故事》的广播稿,把葛洪所说的飞车看作是一种直升机。

现在一般认为,竹蜻蜓的发明不晚于明朝中期。竹蜻蜓传到欧洲后,法国科学院曾举办过竹蜻蜓的飞行表演。在西方,竹蜻蜓曾对航空研究和飞机发明产生了重要影响。18世纪末英国航空之父乔治·凯利的第一项航空研究就是仿制与改进竹蜻蜓,从竹蜻蜓升空的原理中,他悟出了螺旋桨的工作原理,极大推动了飞机研制的进程。

中国古代航空技艺丰富多彩,除以上所述,值得一提的还有箭羽,它体现了空气动力稳定原理;相风乌,它是用于测量风向和风速的装置;船舵,用于水动力操纵的工具,对飞行器操纵亦有重要意义;走马灯,体现了喷气发动机燃气涡轮原理;被褥香炉,体现了航空陀螺仪万向支架原理;指南针,至今仍是飞行器上使用的重要辅助方向指示仪。

火箭发明与飞天探索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早在南宋时期就出现了火箭及火箭武器。这种武器在宋金战争以及宋元战争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使用。明代是中国古代火箭技术发展的高峰,出现了大量新式火箭,并且发明了火箭弹(神火飞鸦)、二级火箭(火龙出水)甚至可回收的火箭。中国火器及火箭通过多种渠道传到欧洲后,启发了航天先驱者。他们认为人类要想实现飞天的梦想,只能借助喷气推进的火箭。

在中国历史文献中,“火箭”一词出现得很早,主要指在普通的弓箭箭头部绑上引火物,用弓射出,引燃敌军军营、粮草,杀伤敌人。因此,它还有一个名称叫“纵火箭”。纵火箭出现于先秦。《周礼·夏官·司弓矢》有言:“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汉郑玄注:“枉矢者取名变星,飞行有光,今之飞矛是也,或謂之兵矢,絜矢象焉。二者皆可结火以射敌、守城、车战。”

《魏略辑本·郝昭传》上说,诸葛亮“进兵攻(郝)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烧死”。《三国志·魏志》卷28《诸葛诞传》有云:“公元257年魏司空诸葛诞反于寿春,称臣于吴。司马昭夹魏主攻诞于寿春城下,诞临高以发石车,火箭逆烧,破其攻具。”

不少中西方学者认为真正的火箭最早出现于北宋,主要依据是《武经总要》《宋会要》《宋史》《元史》等史籍。《武经总要》有5处提到了火箭攻防问题,但都指出是用弓、弩发射。《宋会要》记载:“真宗咸平三年八月,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亲制火箭、火球、火蒺藜。”南宋王应麟编《玉海》记载:“开宝二年三月,冯继升、岳义方上火箭法,试之,赐束帛。”《宋史》卷197《兵志》云:“兵部令史冯继升等进火箭法,命试验,且赐衣物、束帛。”不过,上面提到的火箭都是“纵火箭”,并非真正的火箭。早在1845年,法国人雷诺和法韦就根据《宋史》的记载断定:“我们认为这段话给出了最早应用火箭和某些火药混合物的日期。”后来许多西方人都据此认为火箭是由中国人于公元10世纪前发明的。

南宋时期,以火药制作的焰火玩具花样繁多,且不断出新。周密在《武林旧事》卷3《西湖游幸》中追记了宋孝宗赵昚淳熙间(公元1174—1189年)的一次娱乐活动,提到了数十种娱乐活动,其中有“烟火、起轮、走线、流星、水爆、风筝,不可指数”。他在《齐东野语》卷11《御宴烟火》中,追记了宋理宗赵昀在位初年(公元1225年)于宫内燃放“地老鼠”的情景:“穆陵初年,尝于上元日清燕殿排当,恭请恭圣太后。既而烧烟火于庭。有所谓地老鼠者,迳至大母圣座下,大母为之惊惶,拂衣迳起,意颇疑怒,为之罢宴。穆陵恐甚,不自安,遂将排办巨珰陈询尽监系听命。”

“流星”和“地老鼠”利用了反作用原理,根据周密的记载它们当出现于12世纪后半叶。专家认为,“流星”实际上就是今天还能见到的“窜天猴”;“地老鼠”是一端开口的大炮仗;“走线”就是挂在一条横线上的“地老鼠”。这些玩具与箭杆结合起来,就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火箭。按照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的观点,真正的利用反作用原理的火箭最早应出现在公元1150年左右。

无论是风筝、木鸟,还是飞车、竹蜻蜓,它们都只能在大气中浮升或飞行。只有自带氧化剂和燃料的火箭,才是征服太空、实现飞天的利器。火箭在明代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在战场上得到应用。在火箭用于战争的同时,有心人便开始思考和实践利用火箭飞天了,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就是万户。

万户飞天的故事,我们了解到它的主要途径是二战后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齐姆于1945年出版的一本叫《火箭和喷气发动机》的著作。其实就在同一年,美国火箭专家彭德利在《火箭动力时代的到来》中也记载了万户的事故。故事情节大致相同,但人名略有不同,齐姆写的是WanHoo;彭德利写的是Wan-Hu。按齐姆的说法:“大约在十五世纪之交的时候,一位名叫万户的绅士兼学者,如果记载是可靠的,他研究并试验了火箭。我们可以把他誉为试图利用火箭作为运载工具的第一人。他把一个椅子绑在两只大风筝之间,在椅子下安装了四十七只当时能买到的最大的火箭。他自己坐在椅子上,叫别人把火箭全部点燃。在一阵火焰怒喷、烟雾迷漫之后,他连人带东西都已无影无踪了。第一次火箭飞行的尝试没有成功。”

学者们对这两本书提到的万户飞天的故事非常重视,并做了进一步史料挖掘工作,继而发现,齐姆或彭德利并不是最早提及这个故事的人。在此前一年的1944年,德国火箭专家威利·李在其出版的《火箭:同温层之外旅行的未来》中就记载了这个故事。比威利·李更早的苏联学者雷宁在1928—1932年间出版的9卷本著作《星际飞行与交通》第二卷也提到过这个故事。遗憾的是,这些作者都没有在各自的著作中注明万户飞天故事的来源。

英国学者在追踪万户飞天故事的起源时,发现已知最早记载这一事件的是美国人约翰·威特金斯。他在1909年《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文《现代伊卡罗斯》(The Modern Icarus),文章介绍了当时正处于热潮的齐伯林飞艇开辟航空客运航线事件,其中还谈到中国的一个飞天故事:“传统认为,第一个为飞行问题牺牲自己的人是王图(Wang Tu),一位大约活跃于公元前2000年的中国绅士。他造了一对大型水平式风筝,自己坐在固定在风筝之间的椅子上。四十七个侍从每人拿着蜡烛点燃了放在风筝下面的四十七枚火箭。但是,椅子下的火箭爆炸了,烧伤了王图,也激怒了国王,他严厉地惩罚了王图。”这里的主人公是王图,与同为美国人的齐姆和彭德利提到的名字都不同。

中国学者根据多年的文献检索、研究与分析认为:第一,外国人且是来自美、德、苏、法等不同国家的人,不可能凭空编造一个中国古人飞天的故事,他们可能根据欧洲传教士在明清之际来华时听到这个事件,然后口口相传得知;第二,上述欧美学者也可能间接依据中国一本已经失传的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把这个故事写进书中的。毕竟,中国古代除正史外,还有大量的笔记、杂记、杂说、小说等文献存世,其中某一文献的作者可能亲历了此事,并将它记录了下来,但后来因种种原因失传了。

20世纪后期及21世纪初,中国作家对万户飞天的故事进行了进一步演绎。祁淑英和魏根发在2006年出版的《航天之父:钱学森》谈到钱学森在考取赴美留学生后到航空企业进行实习时,他的导师王士倬给他讲了万户的故事,人物、地点、事件一应俱全,时间甚至精确到明成化19年(公元1483年)。

万户飛天的故事是真是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思想和实践由来已久的象征。1970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撞击坑”。也就是说,万户的名字已经与人类最早的飞天尝试者联系在了一起。他的名字也将永恒!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中国人古老的飞天梦终于变成了现实。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林家骊注释:《楚辞》,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②[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③袁珂:《中国神话通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年。

④[宋]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⑤[宋]周密:《武林旧事》,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年。

⑥[宋]周密:《齐东野语》,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⑦[元]脱脱:《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⑧Herbert S. Zim. Rockets and Jet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45.

⑨顾诵芬、史超礼、李成智:《世界航空发展史》,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飞天火箭
飞天之梦
火箭在出征路上的“吃穿住行”
《飞天》
《飞天》系列
飞天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飞起来的纸火箭
透视奇妙的火箭
超酷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