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贤
摘 要:抗战时期,对抗日参战军人实施的优待优抚工作是当时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对战争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消除了抗日参战军人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能够大大地激发参战军人的战斗积极性;再一方面能维护了当前军队的穩定、拉近了军民之间的关系。本文对延安时期优待军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次研究的选题背景;其次介绍了延安时期优属的形成过程;然后分析了我军在延安时期优待军属的实践活动,并论述了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我军在延安时期优待军属制度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抗战时期;拥军优属;生成;运作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63
在延安时期,我军既要面对列强的入侵,又要面对内部敌对势力的围剿,对我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失。在1937年中共中央发表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提出了要改良抗日军人待遇的政治主张。在这个《纲领》的指导下,各个根据地的政府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法规和政策。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战斗非常频繁,军队的伤亡巨大,根据地的财政拮据,物质条件匮乏。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党仍然加强组织领导,并发动根据地的群众的力量,为改良抗日军人整体的待遇水平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的时候就专门为此设立了民政厅,同时明确地规定了民政厅的职责,将“赈灾、抚恤和救济等事项”划分到民政厅的职责中。与此同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优待抗日军人家属,为前线官兵安心作战提供保障,同时要优待殉国战士的遗属,优待参战军人,帮助退伍的军人解决生活问题。
1 拥军优属制度的形成
1.1 土地革命时期的优军优属
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在我军建立之初面对严酷的战争环境,红军出现了巨大的伤亡,我党为了能够扩大红军队伍加强红军队伍建设,免除红军的后顾之忧,对红军及其家属实施了优待和抚恤措施。第一为制定优抚法令;第二为规定有序的项目;第三是组建优抚机构;第四为开展优抚活动。在土地革命时期,由于红军一直处在战争状态中,所以对红军实施的优待措施可以视为是对参战军人的优待。在这个阶段中,对参战军人的优抚优待工作刚刚起步,通过各种优抚优待措施,一方面鼓舞了红军的气势;另一方面促进红军的发展;再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稳定了军心。但是由于战争环境和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实施地优待优抚政策没有形成政策规范。
1.2 抗战时期中共征兵动员的需要
在延安时期战争频发整个军民都处于战争中,因此优属是抗战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优属具有特定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是军队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陕甘宁边区政府实施的优属政策是源于全面抗战暴发后中共颁布并实施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在这个纲领中,针对人民的生活,中共提出了针对农民职员教员和抗日军人待遇的改良建议,同时提出了要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意见。在1937年9月正式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同年10月设立了民政厅。在1938年10月,陕甘宁民政厅迁至到安塞冯家墕,同时在民政厅内部进行改革,设立了3个科室,社会保障工作主要由第二科室主管。在1937年11月陕甘宁边区党委就提出优待红军家属的工作,有效地解决了红军家属的问题,为后续的扩大红军队伍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39年1月通过了《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提案,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进行安慰,采取了多种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措施。在1943年毛泽东同志发布了《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党内知识,要求在各个根据地党委和军政领导机关中进行爱民和拥军优抗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并由当各个根据地政府和群众团体进行联合领导。
2 拥军优属制度的实践
2.1 群体分类
对于延安时期实施的对抗日军人的优待制度中,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第一,对延安时期抗日军人服务期间实施各种优待措施;第二,对抗日军人的家属实施各种优待措施;第三,对退伍军人实施优待措施;第四,对在战争中牺牲或者伤残军人遗属和家属实施优待措施。
(1)抗日军人。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37年制定并实施了与优待抗日军人相关的措施,褒扬了抗日将士的大无畏精神,然后明确规定了抗日军人在服务期间可以享受边区中的一切捐税。在购买物资的时候,抗日军人能够享受到公家商店1%的优待,如果物品缺乏时具有优先购买权。若抗日军人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如轮船、火车等,所花的费用则由政府部门下发,在接受读书教育抗日军人的子女可以免纳一切费用。
(2)退伍军人。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了抗日军人在部队中服务5年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上可以选择退职休养,享受政府部门的终身补贴政策,如果本人不愿退伍,则享受特殊的优待,并下发优待特别证书。退伍军人中全无劳动力的人可以接受群众的帮助。
(3)军人家属。抗日军人家属与抗日军人一样享受免纳税和物品购买优先权。若抗日军人家属在土地耕种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劳动力出现耕种困难的时候,边区政府必须要尽快安排群众进行代耕代收。陕甘宁边区政府在1943年1月颁布了与军属相关的优待条例。陕甘宁边区政府首先对抗日军人以及抗日军人家属的范围进行了规定,使得抗日军人家属享受的优待措施更加的宽泛。同时,对抗日军人家属优待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规定。比如说抗日军人家属能够在购买物资方面享有优先权,在土地、房屋、物品等出卖或者租赁过程中抗日军人家属同样具有优先权。抗日军人的子弟在学业方面具有优先权,在享受贫困救济金的时候同样具有优先权,并免除了书籍文具的费用。
(4)军人遗属。延安时期,抗日军人在作战过程中牺牲了应当享受优待待遇。首先,要将烈士相关的信息进行汇集,其中包括烈士死亡的时间、地点、参加的战役以及获得功绩等;其次,要将烈士的遗物收集起来;然后,收敛烈士的遗体,并为烈士建立纪念碑。对于在战斗中牺牲或者是残废的抗日军人,若其有年龄幼小的子女或弟妹可以享受在陕甘宁边区政府设立的抗日军人遗族学校中免费接受教育,直至年满18岁后政府可以为其介绍工作。
2.2 抚恤类别
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在延安时期实施的抚恤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针对退伍军人实施的抚恤制度;第二种类型是针对伤残军人实施的抚恤制度;第三种类型是针对已牺牲的军人实施的抚恤制度。在建立家务方面,首先要帮助退伍军人制定生产计划,对他们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督促,及时地解决他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从而调动起退伍军人的积极性;其次要帮助退伍军人解决土地问题;再次要帮助退伍军人解决生产工具和畜力问题;最后是帮助退伍军人解决婚姻问题。
(1)死亡抚恤。在死亡抚恤方面以陕甘宁边区为例,对因抗日牺牲的人员,由优待抚恤委员会办理各项抚恤事宜。除了对直系遗属发放20元的抚恤金外,还对针对烈士的人格进行高度有效保护,一方面要对烈士的功绩进行记录,并发放纪念品;另一方面要登记烈士家属具体情况,从而为接下来的抚恤工作做好准备。由于物价的上涨,在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抚恤金的标准提高为一次性发放与四石小米等价的抚恤金。
(2)伤残抚恤。在伤残抚恤方面以陕甘宁边区为例,陕甘宁边区政府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伤残军人发放抚恤金;第二,为伤残军人安排医院进行治疗;第三,帮助伤残军人建立家业。在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相关规定中,凡是由于战斗成为残疾人的参战军人,予以残疾证和抚恤金,并对残疾参战军人的等级作出明确的划分,给予不同金额的抚恤金。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一线抗日军人的抚恤待遇,特此颁布并实施了《抚恤暂行办法》,这个规定与之前的规定相比,在抚恤对象方面有了很大的扩展,一方面拓展了抚恤对象,将直接参加抗日战斗的军人的抚恤标准进行了扩展,在使用方面更加的灵活,能够有效地补充了列举式立法模式的缺陷。
(3)帮扶抚恤。在193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抗日军人由于战争受伤或者残废,会由政府按年发放抚恤金,并在1942年规定由地方政府安置无家可归的重残废中能够稍微谋生者,并设有5个残废院专门收容伤残军人,并为伤残军人提供服务。对于受抚恤优待的人员,还能享受边区优待抗日军人家属的优待,对于在边区范围内虽然有家但是家庭比较困难的人员,可以向政府部门申请回乡,待回乡后申请粮食补助和生产资料补助,在生产力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申请优待措施,使得其家庭逐渐走向正轨。同时在陕甘宁边区内号召对伤残军人进行家务帮助,随着各种政策的实施,很多伤残军人建立了一定的家产,并帮助他们实现了生产独立,出现了一批劳动模范和生产能手。
3 拥军优属制度的不足
3.1 思想认识落后
在延安时期,由于陕甘宁边区政府整体的文化素养不高,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受到局限,更注重眼前利益,没有站在更高的层面进行分析,同时对伤残军人的精神抚慰工作认识不足,使得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3.2 政策法规滞后
虽然陕甘宁边区实施了很多有关优待军属的措施,但是在程序性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再加上当时的政府不够健全和物质资源的匮乏,在实施优待军属的措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政策法规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
3.3 方式方法单调
由于经济条件的不足,使得很多优抚的方法得不到突破性创新,比如说对抗日伤残军人的教育方面和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不足,依然沿用最初的方式方法。与此同时,在优待军属工作中,由于信息比较匮乏,只能从最基础的生活方面入手,不能为抗日军人提供更多的创新性措施。
4 拥军优属制度的完善
4.1 完善优待法规
首先,要将物质补偿和精神激励原则相结合,既要重视物质的补偿和生活中的关心与帮助,还要重视政治方面的优待和褒扬,使得参战军人能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又能获得精神方面的满足。其次,将国家抚恤和社会优待进行有机地结合,不断的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动员全社会做好优待工作。在新的形势下,要构建为参战军人献爱心、尽责任的社会风尚。最后,要将传统的优待政策进行改革,保持其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创新。
4.2 提高物质补偿
在参战军人的武装部补偿制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要构建参战军人的抚恤制度,并规定抚恤标准,明确抚恤内容;第二,要构建参战军人的保险制度,其中保险类型为国家无偿提供和自愿购买两种,从而为参战军人的生命和财产起到保险作用;第三,要构建参战军人津贴补贴制度,根据他们不同的岗位和任务进行物质补贴;第四,构建参战军人医疗保障制度,同时要加强战时医疗救助演练,对参战军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活动予以高度重视,做好战后战争心理治疗工作。
4.3 加强精神激励
参战军人的精神状态和士气对战争的胜利产生关键性影响,所以,要构建参战军人精神激励制度。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参战军人要实施特殊的优待制度,同时对家属实施优待措施;第二,对在战争中牺牲的军人进行褒扬,并构建阵亡军人褒扬制度,其中包括修建和管理烈士纪念馆、编写阵亡军人先进事迹等。再比如在全国统一的时间举行默哀活动等,在重大的历史事件纪念日中发起全国性致敬默哀活動。除此之外,要对具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场所安排守卫人员,比如说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要由三军仪仗队进行轮班站岗,每天要举行巡礼仪式。
5 拥军优属制度的成效
5.1 补充了兵源
在开展的优抚和优待措施,能大幅度提升抗属的生活质量,并为生产活动提供有力保障,为前方一线抗日军人免除了后顾之忧。为了保障充足的兵源陕甘宁边区中出现了参与热的潮流,优属工作促使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妇女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加入到了支持参军参战的队伍中,通过开展动员竞赛将参军参战活动推向了高潮。因此在到1939年底,陕甘宁边区参加自卫军的人数能够达到224000余人。在1941年边区政府的征兵计划是预计到3月份完成扩大新兵3500人,在实际工作中还没进入3月份就已经完成了征兵数量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为保卫抗日根据地打败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保证。
5.2 改善了抗属生活
从物质角度出发一方面对抗属和抗工属实施了物质生活优待措施,通过执行劳动力补偿解决了抗属和抗工属在生产环节的困难,使得抗属和抗工属能够具有可持续生产和生活能力有效地提升了抗属和抗工属的整体生活水平,获得更加舒适的生活。从精神角度出发,陕甘宁边区政府明确指出要在精神方面优待抗属,提升抗属在政治上的地位,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抗属,使得在陕甘宁边区实际生活中逐渐地形成了良好的尊重抗属氛围,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尊重抗属的行为,比如说在开展群众大会的时候会要求抗属坐在前排,并在重要的节日中向抗属进行拜访和慰问等的。在村中也会经常组织抗属联欢会,并对表现优异的抗属进行表彰,树立典型代表人物,大幅度地提升了抗属的社会地位,使得“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开始深入到陕甘宁边区人民心中。
5.3 密切了军民关系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所在地,因此拥军优属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了军民关系,对中央的权威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陕甘宁边区政府对拥军优属工作予以了高度重视,同时实施了灵活多样的措施推动拥军优属获得的开展。在1937年和1938年,陕甘宁边区仅在两年中共获得了群众的物品募捐和资金募捐,在八路军停发军饷的空白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极大的加深了军民关系的密切性。
6 结论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时期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优待军属的制度,适应了当前抗日战争的需要,对边区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巩固了边区政府的政权;另一方面促进边区地区的经济发展。陕甘宁政府通过实施优待军属措施,不仅仅将党政与群众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还提升了党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公信力。随着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未来战争和社会形势也不断发生改变,因此对参战军人的优待优抚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提升参战军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值得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央檔案馆编.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25.
[2]杨亮亮.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军队优抚工作[J].兰台世界,2021,(08):132136.
[3]白均堂.白杨.延安时期艰苦奋斗主体大众化特色探析[J].人民论坛,2015,181183.
[4]李莉.朱平.从“双拥”工作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J].理论观察,2012:1617.
[5]孙绪闻.费志杰.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防动员工作[J].知与行,2016:8287.
[6]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十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7]叶王彰.军人军属优待抚恤立法研究[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9,(41).
[8]由佳慧.延安时期毛泽东社会救助思想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