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洋
摘 要:西方的钢琴作曲家们创作了无数风格各异的乐曲,并由演奏家们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表现出来。而中国的钢琴作品则是作曲家在结合了西方各时期、各流派钢琴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所创作的不同于西方风格的钢琴音乐。中国钢琴曲的美学意蕴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特别是以中国民歌为素材的钢琴改编曲。民歌改编曲在音乐具体形态、音乐情感表达上的表现完美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神韵。以东北民歌改编钢琴作品为例探究中国民歌钢琴作品,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融合西方钢琴艺术精华和开拓中国钢琴艺术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歌钢琴作品;东北民歌;探究
钢琴因其庞大的体积、复杂的内部结构、优良的性能、广泛的用途、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被音乐家们誉为“乐器之王”。19世纪末20世纪初,钢琴传入中国,并通过外国人开办的教会学校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音乐学校等途径传播开来。中国的作曲家们以民族传统音乐中的美学思想和民族精神为核心,创作了很多有别于欧洲音乐、具有中国大众化和民族特征的钢琴作品,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神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中国民众理解和接受钢琴音乐艺术。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传入中国的外来器乐,只有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音乐语汇、音调特色、演奏技法等因素,才能使国内民众产生亲切感,才更易被接受和传播。而利用民歌改编的钢琴曲让中国听众理解起来更为容易,也更贴近国人的审美习惯,例如桑桐的《儿童小组曲》《苗族民歌钢琴小曲三十二首》《藏族民歌》,王建中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翻身道情》等,就非常成功,成为钢琴改编曲中的经典。[1]
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或单纯引用既有的民歌旋律,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丰富了传统民歌的表现力,使之散发新的光彩;还在力求保留原有民歌旋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作曲技法将其展开,赋予其新的色彩;还可以运用民歌作为素材进行创作,将其加以创造性发展。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绝不是简单地将原歌曲调移植到钢琴演奏中,而是结合钢琴的丰富表现力,通过对和声及织体等创作技法的合理安排及运用,以协调民歌旋律,使之适应中华民族的欣赏习惯,从而构成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整体。总之,民歌钢琴改编曲是作曲家们探寻出的一条非比寻常、极具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发展道路。[2]
中国钢琴作曲家们尝试从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传统民歌中汲取营养,包括对音乐主题旋律、音乐风格、音响色彩、节奏、音调、音型、韵味等方面的借鑒和模仿。将各类传统民歌的音响元素转化为键盘语言,创作出一大批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民歌钢琴改编曲,既丰富了钢琴音乐的内容,也推动了中国钢琴演奏技巧的发展。从1913年赵元任将江南丝竹《老八板》与民歌《湘江浪》改编成风琴曲《花八板与湘江浪》开始,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就与钢琴音乐的发展与普及紧密联系在一起。[3]民歌钢琴改编曲一方面为中国钢琴音乐的起步与进步提供了最切合实际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钢琴这件西方乐器在中国音乐语境中开拓出新的创作路径。钢琴改编曲与民歌原作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钢琴改编曲为我国民歌艺术拓展了发展空间,而浩如烟海的民歌作品则为钢琴改编提供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的改编素材,丰富了钢琴语言,因此改编曲成为中国早期和中期钢琴音乐最为常见的创作方式之一。例如瞿维的钢琴改编曲《花鼓》在乐曲中段引用了民歌《茉莉花》,虽然并没有引用完整的《茉莉花》唱段,只是选取其中的音乐素材,却赋予了《花鼓》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使其大获成功。[4]
一、东北民歌钢琴曲的特点
(一)民族性特征——《道拉吉》
由于东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的音乐走向与东北方言的腔调存在很大的关联,所以在东北民歌钢琴作品中作曲家灵活地运用装饰音、变化音、节奏与附点来模仿东北方言,赋予了钢琴曲浓郁的地方特色。如谱例1,这是一首吉林延边朝鲜族民歌。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节日或劳动之余,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家庭中遇有喜事,更是高歌欢舞。朝鲜族民歌具有旋律流畅、婉转明朗的特点,著名的有《道拉吉》《阿里郎》《诺多尔江边》等,朝鲜族几乎人人会唱。在朝鲜族民歌中,《道拉吉》属于抒情歌谣中反映生活内容的歌曲,歌颂人们在采集野菜劳动中所感受的那份愉快。实质上,它还隐藏着一个更有意义的主题——人与大自然间的关系和人对大自然的依存、依恋以及通过劳动从大自然中获得回报的喜悦,这可以说是中国各民族民歌多次选择的一个永恒性的主题。
《道拉吉》为五声徵调式,3/4拍子。歌词共三段,每段六句,都是在前四句与后二句之间夹以衬词。《道拉吉》曲调轻快而悠扬,展现了一种难以抑制的欢悦之情,勾勒出人们陶醉于大自然时的特殊感受。曲调的前四句是由上下两句组成,第五句唱衬词,第六句、第七句是上下句的变化重复。因此,既可以说它是上下乐句变化重复,又可以说是已初步具备了起、承、转、合的原则的四句体。这样处理,使简单的上下句发展为较长的曲调,既简练又有变化,手法高明。[5]
谱例1
(二)节奏地域性特征——《翻身秧歌》
中国音乐形式体系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节奏,它是音乐中最富表现力的部分。音乐节奏的快慢直接影响人的情绪,激烈的节奏使人亢奋,而舒缓的节奏能使人感到平稳、安适,不同的节奏类型可以创造出不同的音乐风格,产生不同的审美内涵与审美趣味。离开曲调,音乐尚可以称为“音乐”,但若没有节奏,音乐是不可以称为“音乐”的,中国民歌同样如此。民歌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休息娱乐中即兴唱出的,因而节奏较自由,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可以说,节奏是民歌作品的脉搏,具有独特的节奏美。中国民歌音乐的节奏因不同民族、地域而存在各自的风格特点,应用最多的主要有4/4、2/4、3/4等常规性节拍。但由于民歌往往要配合一些身体动作来表演,因此其一般律动性较强。中国的民歌钢琴改编曲多遵循民歌原有的民族特色,故节奏也多选用极具特色的民族性节奏或地域性节奏。[6]例如,中国民间音乐中极富特点和较为成熟的锣鼓节奏常常被用于钢琴作品的创作中,这也是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一个亮点。比如瞿维的《花鼓》,开头就利用了鲜明的鼓点节奏,开门见山地表现出了乐曲的核心内容,突出“中国韵味”。
《翻身秧歌》是辽宁、吉林地区流传的一首汉族民间小调,20世纪50年代为配合农村土地改革而依照原词句式填入新词。语音词格为“三五五(或三)七三三五”,三种句格相互交替,使歌词韵节灵活多变,也给曲调、句幅带来了积极影响。全曲共四个乐句,首句三小节12拍,音调明快,气韵舒展。从乐曲中间部分改变音型、节拍,缩短句幅,形成音乐的不稳定感,而这正是“转”句应该具备的形式。作曲家根据右手的旋律搭配左手伴奏的节奏型,在这首钢琴曲的演奏中,让东北大秧歌的韵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见谱例2。
谱例2
二、东北民歌改编钢琴曲的演奏——《绣荷包》
在中国民歌改编钢琴音乐的创作中,旋律的创作占据了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音乐中比较突出的旋律线条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风格”,以及专业的钢琴音乐创作和民歌之间的结合。钢琴的音域极为宽广,能为乐曲提供和声、多声复调等多种可能。但是用钢琴来弹奏中国调式旋律,将七声音阶中的变音纳入十二平均律中,总会显得单调和僵硬,而且有的民歌中的某些特性音是介于半音关系之间的,所以十二平均律并不能完全体现其调式内的所有音,这也使歌唱性的旋律有了比较大的局限性。不但应该充分考虑钢琴音乐所具有的多声交织的立体化特点,同时还应该注重中国传统音乐中所突出的旋律线条性,所以应恰当地处理好二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避免因为过分强调立体化而牺牲线条性,或出现相反的极端化倾向。与此同时,还应努力发掘旋律艺术中所具有的表现力和主题曲调的表情特征,应采取一种适宜的触键方法,以此呈现出良好的歌唱性旋律音调。[7]
民歌《绣荷包》改编的中国钢琴曲,起源于东北的民间小调,表达了女性对情郎的深切期盼之情,在东北地区流传甚广。在这首钢琴曲的演奏中,能够模仿语音语调的音乐想象,是演奏技能的体现。结合谱例3,首部主题乐段右手旋律极富歌唱性,要用非常连贯的歌唱性触键奏出,并注意句子的呼吸;左手分解和弦音型,音区较高,前四小节低音与旋律互为倒影,应作强调。进入变奏之后,左手线型的琶音式织体演奏要着重强调手腕的弹性,按照音的走向作规则的圆周运动并注意线条的起伏,要表达得自然而又连贯。右手亦由五声性的短琶音构成,演奏时手腕保持一定张力,用柔顺的弧形运动,将上方小指“负责”的旋律音深深地勾出,同时注意把握弹性时值。连接Ⅱ是三、四度的平行下行音阶,随着线条的由高到低,裝饰音要奏得温暖而柔和,好像月光中的粼粼水波。四度叠置和左手的四度平行的和声手法,好似潺潺流水,活跃灵动。8小节左手旋律处,要突出左右手的二、三度叠置和弦,用手指断奏触键,并强调第一关节支撑,将力量传递到指尖,达到音色干净、清晰而明亮的效果。10小节高处要用手臂重量,建议在此处换踏板,以便留出长音。倒数两小节处的和弦,要根据和声的不同随时用半板换练,以使声音清晰,句子气息连贯,同时根据和弦换踏板。钢琴曲《绣荷包》中,作曲家运用分解音型来表现女性真挚的情感,在弹奏这种音型时,为了很好地保持伴奏音型的流畅,如何运用踏板便成为弹奏这首作品的一个难题。在这里,我们运用切分踏板(也称为“连音踏板”或“跟随踏板”),即踏板在每小节的第一个音上迅速换一下,这时既要保证所有音型均连贯无缝,又使每个音符清晰、不模糊。在运用切分踏板的同时,还可以使用手指踏板,用手指来保持住音符,使伴奏达到不间断的效果。演奏近现代音乐作品时,为了达到特定的效果,不一定每换一个和弦都换踏板,而必须根据作品的风格、性质及所需的音色来考虑踏板的用法。例如《绣荷包》倒数两小节处的和弦,要根据和声的不同随时换成半踏板,以使声音清晰,句子气息连贯。一般来说,在慢速的音乐中,每换一个和弦必须要换踏板,以保持其清晰度,而在快速的音乐中,如连续十六分音符进行,踏板就不必更换得太频繁。在换踏板的时候,切忌踩得太长,踏板应当尽量勤换,这样才能保持各个声部的清晰、干净。[8]
谱例3
三、结 语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不仅蕴涵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神韵,还因其异彩纷呈的风格色彩、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中国钢琴艺术家们重要的创作源泉。且民歌改编曲经过多年的发展,“以歌为媒”已成为作曲家们对中国化多声思维进行探索的有效途径。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一方面保留了原有民歌的基本曲调,另一方面又根据钢琴这一西洋乐器的性能,将民歌艺术的魅力最大化,为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钢琴音乐艺术增添了理论依据,也为以后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民间音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是民歌与钢琴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改编曲的创作和演奏通过借鉴西方钢琴艺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拓宽了民歌以及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之路。
(沈阳音乐学院)
课题信息:沈阳音乐学院2021-2022院级个人青年项目《中国民歌钢琴作品分析——以东北风格钢琴曲为例》,课题编号2021-2022YLQ04。
参考文献
[1] 熊潇滢.浅析钢琴艺术在中国的民族化发展路径及其代表作品[J].明日风尚,2023(4):32-34.
[2] 马梦娟.试论中国钢琴改编曲中的民族特色[J].戏剧之家,2022(24):85-87.
[3] 臧恒.历史·音乐·形态:对赵元任三首钢琴曲创作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国音乐,2021(4):138-143,179.
[4] 窦端端.四首钢琴改编曲《花鼓》的比较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5] 赵清月.琴弦上的朝鲜族传统音乐:伽倻琴曲《桔梗谣》作品分析[J].戏剧之家,2021(33):67-68.
[6] 同[2].
[7] 叶田.中国民歌钢琴改编曲《蝶恋花》演奏及启示[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12):152-154.
[8] 陈佳.钢琴演奏中触键与踏板对演奏效果的影响[J].牡丹,2022(14):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