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和
袁老逝矣,余怀怆然,有感慨焉。
昔宣公十五年,宋人楚人兵戎相见,以致易子而食焉,析骸而爨焉。惨绝人寰,泯灭人道。然此非父母之不爱子,而为形势之所迫焉。故有易子而食,此乃不忍食己骨肉也。
仰观农耕时代,俯察当今社会。民以食为天!贯通古今,战役不可谓不多矣,骁勇之士不可谓少矣,然战役之梁椽者,必有粮草,而后可叙。古今文人墨客,今遗于世之叹观止文,若因饥而早逝几年,恐今之绝唱将少多矣。故古人虽有如子瞻之豁达心胸,领略抱朴子恬愉淡泊,涤除嗜欲,行老子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但多因粮食匮乏,饿死之人不见少。齐桓公行善政,一匡天下,九合诸侯,终因多日无所食,桓公饿死。古时逐粮天子亦不在少数,隋文帝迁朝至洛阳,唐朝天子逐粮引以为常。故人以食为天,所言非虚。
粮食危机,自古有之,且不论清代以前。请看丁戊奇荒,虽距今未足二百年,却重现先秦之易子而食,令人闻之,而两股战战。
袁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科研探索几十年,至千禧年,植神稻。唯愿此神稻遍植全球,解全球之饥饿,希冀再无人因饥饿而枉死。哺国人,而后援于他国,亿万人皆得益于袁老。袁老之化小爱为大爱,他国皆语感恩。惠及中国,又施及全球。袁先生之大观,吾深而感动。
袁先生解中国之饑荒而不止于此。解中国之饥,使天下不必为饱腹而烦劳也。故而有心思于学习报国之怀,使中国崛起,培育莘莘学子,钻研于各方。如此,中国将无懈可击,于各行各业,各方各向,不复匮乏矣。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吾虽不曾见袁老,今心中虔诚,深怀感谢。一赞袁老解中国之饥荒;二赞袁老惠我国及他国;三赞袁老促中国之进步;四愿袁老坐稻穗之下,乘凉以观国家之日益繁荣……
已矣乎!袁老已驾鹤西去。唯愿日后献身农研者,圆袁老之未圆之梦:稻穗谷粒大若花生,杂交水稻遍布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