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汉语歇后语是一种双关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表意效果。是否存在对应的“英语歇后语”引起较多学者的关注,出现了“英语歇后语”和“英式歇后语”(Tom Swifties)的不同观点。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阐明两种观点的不同之处,并进一步思考汉英歇后语的具体区别,肯定“英语歇后语”的真实存在。
【关键词】歇后语;Tom Swifties结构;汉英对比;双关性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9-011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9.035
汉语歇后语的意义丰富、形式简练,活跃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英语的发展历史较短,但也有不少学者对英语中是否存在汉语歇后语的对应形式进行过相关探讨与研究。
一、汉英歇后语研究现状
通过梳理文献资料发现,我国的歇后语研究较多从语言本体出发,与外语相关形式的对比研究很少,关于汉英对比也只有寥寥几篇。
杨希平(1996)认为,在英语中也存在歇后语这一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并对英语歇后语的种类展开分析[1];李传芳、徐振忠(2005)则从句法结构、文化意蕴等方面对英汉歇后语进行对比探析[2];刘乃实(2007)提出“英式歇后”现象,并指出这种短句与汉语歇后语的幽默意味颇为相似[3];杨先明(2008)认为“存在英语歇后语”的说法是不严谨的,并对英语中另一种幽默手法Tom Swifties进行论述,主张将其翻译为“英式歇后语”[4];徐雅南、曾贤模(2020)对汉英歇后语的类型、修辞、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简单分析了两者的异同[5]。
我们发现,在现有的有关汉英歇后语对比研究的文献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认为英语中存在相对应的歇后语形式,且可以称为“英语歇后语”,只是在数量和范围上都没有汉语歇后语那样众多而广泛;另一种是认为英语中不存在对应形式的歇后语,而存在一種较为相似的Tom Swifties结构,并将这种结构称为“英式歇后语”。我们将分别讨论这两种观点的合理性。
二、汉语歇后语和“英语歇后语”的对比分析
(一)汉语歇后语
1.在定义与特性方面,《现代汉语词典》对歇后语的定义为:“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6]歇后语常使用比喻和谐音两种修辞手法,因此可以分为喻意歇后语和谐音歇后语,最重要的特性是双关性。
2.关于语法作用,谭永祥、胡裕树等学者认为“歇后语之所以属于熟语,属于词汇学的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比喻义,属于固定词组”[7];黄伯荣、廖序东也认为歇后语“是词汇宝库中的重要成员”[8]。杨先明(2008)也指出,虽然歇后语的前一部分句子成分完整,但其语法作用依旧相当于一个词[9]。
3.在语义结构上,汉语歇后语通过破折号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它们分别表达较为完整和独立的意义。在语法结构上,前一部分是具体化的意象,后一部分是抽象化的概括,双关意义由后一部分来实现的,即利用了后一部分的谐音或多义性来表达双重语义,和前一部分没有直接关系。
(二)对应形式的“英语歇后语”
1.在起源方面,英语中的歇后语是一种口头语,大多来源于“军队以及下层社会,语言较为粗俗”[1],因此其使用的场合和对象都有所限制。到目前为止,“英语歇后语”这类语言成分,还未在英语中得到正名。
2.英语歇后语在分类方面,和汉语歇后语有些相似之处。
(1)喻意歇后语
汉语: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英语:Like the “P”in swimming——silence.(在游泳池中小便——悄无声息。)
“P”在英文中是“piss”(小便)的委婉表达,整个歇后语在此表达“悄无声息”(沉默)的意思。
(2)谐音歇后语
汉语: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英语:I love my wife——but oh, you kid.(我爱我的妻子——但你是个孩子/你开玩笑。)
“kid”有“小孩”的意思,也有“开玩笑”的意思,因此在这里是谐音,能够起到双关幽默的作用。
(三)对比分析
1.在命名理据方面,在汉语中,比较早的有关歇后语的概念是陈望道(1955)提出的新兴歇后语,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歇后语,并指出这种歇后语可以省略后半句不说,直接用上半句来表达它的意思[10]。而英语中,歇后语在语言学中还没有相应的地位,只在一些词典中存在由汉语歇后语翻译而成的英文版定义。
2.在数量范围上,由于英语的发展历史相比汉语较短,因此英语歇后语的数量和使用范围都比较局限。汉语歇后语很大一部分是谐音双关,这是因为汉语没有屈折变化,且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和近音词,为谐音双关的实现提供了便利;而相比之下,英语用词构句不如汉语方便,必须进行屈折变化,且同音词较少,通过谐音双关产生歇后语的条件较为局限和片面[11]。除此之外,英语的歇后语属于口语的一部分,且来源较为粗俗,因此应用的范围也较为局限。
3.从句法结构的角度来看,汉英歇后语的比喻词隐现情况也有所不同。李思南指出:“英语明喻重‘形合’,汉语靠的是‘意合’”[12],因此汉语歇后语也大多把“像”“如同”这些比喻词省略。
汉语:(像/如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英语: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to be down and out.(穷得像教堂里的老鼠——一贫如洗,家徒四壁。)
同样是喻意歇后语,汉语的比喻词“像/如同”就可以省略,而英语的“as…as”就不能够省略。
4.从文化意蕴的角度来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社会也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歇后语的语言形式独特,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色彩和内容也十分丰富深厚,其中承载的文化意蕴更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
在人物比较方面,英语民族通常把学识渊博的人称为“walking dictionary”(行走的词典),即“A walking dictionary——to be widely read”,这是因为他们使用词典的历史较早;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且有尊师重道的追求,因此习惯将这类人比作“孔夫子”。在文化符号方面,华夏文明中因为有许多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因此在汉语歇后语中也会有所体现,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而在英语中,有些歇后语就会存在宗教相关印记,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to be down and out”。
三、汉语歇后语和“英式歇后语”Tom Swifties的
对比分析
(一)“英式歇后语”Tom Swifties
杨先明认为英语中不存在与汉语歇后语完全对应的“英语歇后语”,因为它们都不具备汉语歇后语最重要的特性——双关性,但是存在一种类似汉语歇后语、能表达双关和幽默的语言形式——Tom Swifties(简称TS),因此将TS结构称为“英式歇后语”[9]。
1.Tom Swifties来源于美国的一套儿童历险丛书——Tom Swift。这本书在描写主角Tom说话的时候,会将said这一简单动词用其他方式进行改写,比如在其后加上副词来修饰形容这一动词,并且这个副词和直接引语正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之后这种现象更为常见,Tom Swifties也因此成为英语中的一种特殊短句式幽默。
2.关于语法形式,TS结构由三部分构成:①直接引语(the statement);②说话人(the speaker);③场景(the situation)。“直接引语”就是说话人说的话,“说话人”一般都以Tom出现,“场景”由动词和其后的副詞组成,副词描述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并且该副词和“直接引语”本身或部分内容要有恰当的联系,且还要达成双关效果。
例如:“I have only diamonds clubs and spades”,said Tom heartlessly.
在上述TS结构中,“heartlessly”本身有“残酷地”“无情地”的意思,但同时又可以分解为“heart”“less”和“-ly”三个部分,并且恰好能够描绘直接引语中的情形:扑克牌游戏总共有四个花色,但说话人只有三个花色,而缺少红心这一花色。
又如:“I was adopted”,said Tom transparently.
“Transparently”本身可以表达“透明地”的意思,但同时又可以分解为“trans-”“parent”和“-ly”三个部分,即可以表达“交换父母”的意思,刚好描述了直接引语“I was adopted”的情景。
由此可见TS结构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双关性,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句子中的动词或者副词必须要含有双关,除了有本意之外,还要能够描述直接引语中的情景[13]。
3.在语义建构方式上,TS有三个组成部分,在表层结构中,三个部分是互相独立的,可以自主存在。但结构整体又能够表达一种“双关性”。“场景”中的副词承担和直接引语中的某部分相关联并达成双关效果的作用,这种深层结构是必须依附于表层结构而存在的[9]。从语义建构的角度看,TS只有依赖结构内部的配合才能完成语义的完整建构,删去三个部分中的任一部分,都无法传递出完整的语义、表达出巧妙的效果。
4.在语言表达方面,TS结构对完整度的要求比汉语歇后语更高,结构内部的结合更为紧密,在运用时必须进行完整表述。在语义解码方面,存在表层语义和深层语义两个层面的解码过程,因此听话人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进行理解,从而产生凸显和强调的语言效果。
(二)对比分析
1.在使用情况上,两者存在最根本的不同。汉语歇后语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歇后”的,也就是可以只表达前一部分,而省略后一部分,且可以通过后一部分内部的谐音或多义性实现双关义。而英式歇后语则不能“歇后”,通过整个结构前后配合才能够构建完整的双关义。
2.在句法结构上,汉语歇后语由两个部分组成,中间用破折号进行连接,而英式歇后语则是由直接引语、说话人和场景三个部分组成。
3.在语法功能上,汉语歇后语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有较为丰富的内容,但依旧是属于词汇层面的成分,在句子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词。而英式歇后语Tom Swifties则是完整的一句话,可见,与汉语歇后语属于词汇层面不同,TS结构属于句法层面。两者在各自语言中的语法层次和句法功能是不一样的。
4.在构成数量和运用范围方面,也有比较显著的差异。汉语歇后语经过历史沉淀,在数量和形式上都已达到较为成熟的地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而英式歇后语Tom Swifties可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并且它的创造和流传对语境和词汇的要求较为局限,因此在语言生活中广泛使用的难度还很大。
四、“自圆其说”的Tom Swifties结构
前面提到,汉语歇后语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双关性”,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汉英歇后语的“双关性”差异。
汉语歇后语的双关性是毋庸置疑的,是后一部分在内部独自实现的,后一部分的原意是对前一部分的抽象化概括与总结,而另一层双关义则是单从后一部分通过与现实生活在语音或语义上的多重性而生发出来的,且汉语歇后语整体表达的重点往往就是生发而来的这一深层含义,而不是其字面意思。在具体的交际表达中,听话人一般能够对相应的歇后语进行一定的语用推理,进而把握说话人表达的真实含义,实现高效顺畅的信息交流。
在杨希平等人的研究中提到的一些英语歇后语也是满足这种语法结构和表意功能的,这类歇后语中的双关性则是明确的、有迹可循的,且歇后语的表达重点就是放在联系现实生活而生发出的后一深层次的双关义上,具有直观清晰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而在杨文中提到的TS结构中,尽管“场景”部分存在特定的成分能够和“直接引语”中的对应成分产生语音或语义上的联系,最后也能够产生另外一层意思,但值得注意的是,TS结构中的“场景”部分表达的意义依旧是词语本身的意思,并不会因为和“直接引语”部分有语音或语义上的关联而使得原本表达的意义发生变动,而只是在原本意义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附加义,整个TS结构想要传递的信息依旧是表层结构中的原意,后来生发出的附加义并不是TS结构表达的重心。这种双关性是否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双重语义、是否产生了独特的语言表达效果,以及是否在语言环境中发挥了对应性和特定性的作用,还值得探究和考察。
将结构、意义、功能本来就很不一样的TS结构和汉语歇后语做对比,冠之以“英式歇后语”的名称,再来分析和解释两者在结构、意义和功能方面的不同,无疑是自圆其说、本末倒置,不能够实现完全对等的语言项目之间的跨文化对比。
五、总结
虽然从理论上说,不同语言的对应成分是可以进行对比研究的。但在具体操作时,由于各民族语言的特点以及各家观点的不同,对比研究并不是那么容易进行,且在进行对比研究的同时,很容易遇到类似“是否存在对应形式的‘英语歇后语’”的理论争辩的情况。面对纷繁复杂、各执己见的文献资料,如何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甄别并筛选出更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术方向,并且使得理论支撑和系统分析更具逻辑性和条理性,都是我们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探究汉英歇后语的异同,一方面可以让我们深入认识语言表达的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可以为中外语言、文化的比较与交流提供有价值的认知基础[14]。本文在对汉英歇后语现有对比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阐明了两种观点的基本研究情况,并且较为明确地分析了“英式歇后语”Tom Swifties和汉语歇后语之间的不对应性,肯定了对应形式的“英语歇后语”的真实存在。
参考文献:
[1]杨希平.漫谈英语中的歇后语[J].福建外语,1996, (01):20-22.
[2]李传芳,徐振忠.英汉歇后语探析與对比[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5,(04):86-90.
[3]刘乃实.英式歇后,一词一趣[J].科技英语学习, 2007,(06):42-43.
[4]杨先明.英语中的幽默手法Tom Swifties初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75-78.
[5]徐雅南,曾贤模.从对比语言学角度看汉英歇后语[J].海外英语,2020,(15):249-25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7]谭永祥.歇后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25-31.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58.
[9]杨先明.英式歇后语Tom Swifty与歇后语的对比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3-97.
[10]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55:163.
[11]刘林.Idiom:习语、成语还是熟语?[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03):76-79.
[12]李思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13]杨先明.英式歇后语Tom Swifties及其语义建构机制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02):13-15.
[14]黄兴运,李一枝.认知视角下歇后语语音隐喻及其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上旬刊),2015,4(01):47-48+56.
作者简介:
卢洋,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