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和顾命集团”与东晋成帝初年政局

2023-10-30 07:59:08方景琦
今古文创 2023年39期

方景琦

【摘要】设立顾命大臣的举动在整个东晋、南朝的历史上屡次出现,晋明帝设立顾命大臣可以说是开东晋、南朝的先河。以往学界虽对这一时期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名臣和事件上,对顾命大臣集团的研究相对较少。晋明帝设立顾命大臣是在国家建立未逾八年、根基未稳,又刚刚经历王敦之乱,而自己命不久矣将由幼子继位的情况下做出的。这一顾命大臣集团在经历内部斗争和平定外部叛乱后,由以庾、王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控制了朝政,他们稳定了成帝初年的政局,巩固了东晋统治,形成东晋特色的门阀政治。

【关键词】咸和顾命集团;晋成帝;苏峻之乱

【中图分类号】K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9-007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9.023

《晋书》中晋明帝、晋成帝的本纪以及王导、陶侃等东晋名臣的传中都有提到晋明帝去世前为成帝设立了七位顾命大臣辅政,没有被任命为顾命大臣的陶侃、苏峻、祖约等人则非常不满,后来就爆发了著名的苏峻之乱,而陶侃因为没有参与顾命而不愿意参与平乱,在庾亮、温峤等人的恳求下才出兵。由此可以看出,顾命大臣之设,对朝局影响甚大,故而十分有必要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思考。

一、“咸和顾命集团”的构成

太宁三年(325年)闰八月,晋明帝驾崩。临终前他召集一批大臣受遗诏辅佐太子,“壬午,帝不悆,召太宰、西阳王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阳尹温峤并受遗诏,辅太子。” ①其中即王导和庾亮共同主持朝政,尚书令卞壸共参机要,太宰、西阳王司马羕负责中央军事。司马羕在东晋建立之初就被封为抚军大将军掌管军事,后升太尉,总领中央军事。领军将军陆晔以太子太傅之衔负责辅佐、教育成帝。车骑将军郗鉴掌管徐兖青三州军事,被封为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以提防北方流民帅苏峻、祖约等人。丹阳尹温峤被封为江州刺史,镇守武昌,以防备荆州刺史陶侃。他们共同把持了成帝初年的政局,因当时年号为“咸和”,故称之为“咸和顾命集团”。

当时的东晋朝廷人才济济,名臣高士很多,为什么是这些人成为顾命大臣呢?通过史书中的描写可以发现一些端倪。首先因晋朝有重用宗室、以宗室为顾命辅政大臣的传统,并且晋明帝想要加强宗室在东晋政权中的权力,所以作为宗室元老的西阳王司马羕被立为顾命大臣乃在情理之中,而其他人或者在晋元帝时与太子,即后来的晋明帝关系密切;或者在第二次王敦之乱(324年)中辅佐晋明帝,为平定叛乱立下汗马功劳。前者如王导,在晋明帝被立为太子之事上就立有大功:“初,帝爱琅邪王裒,将有夺嫡之议,以问导。导曰:‘夫立子以长,且绍又贤,不宜改革。’帝犹疑之。导日夕陈谏,故太子卒定。” ②正是由于王导的坚持,晋明帝才得以被立为太子。后来王导还被晋元帝立为辅政大臣辅佐明帝,可见与明帝关系之密切。

而庾亮是东晋外戚,他的妹妹是晋明帝的皇后,并且他与明帝的关系很好。庾亮在晋明帝还是太子时曾侍讲东宫,与晋明帝为“布衣之好”,他对晋明帝多有劝谏,都被晋明帝采纳。温峤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时,也与晋明帝为布衣之交。卞壸则为晋明帝之师,一直忠心耿耿、辅佐晋明帝。陆晔在晋元帝和晋明帝两朝担任太子詹事或太子少傅之职,负责教育太子。

后者如郗鉴,他被晋明帝引为外援,与明帝一同商讨如何消灭王敦,为平定王敦之乱出谋划策。当时晋明帝刚刚即位,朝中政局不太稳定,而王敦势力强大,位于长江中上游的荆州,对长江中下游,即东晋朝廷所在的扬州造成极大威胁,所以明帝“谋杖鉴为外援” ③,封郗鉴为安西将军、兖州刺史等职,让郗鉴镇守合肥以抵挡王敦。后在王敦叛乱时,也是郗鉴提出让北方流民帅出兵支援,最后郗鉴率领这些流民帅共同对抗王敦的军队,为平定王敦之乱立下大功。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晋明帝在选择顾命大臣时是非常慎重的。顾命集团中各个势力集团保持平衡,共同辅佐晋成帝,巩固东晋政权。而其他东晋很有势力的人,如陶侃、苏峻等人不豫顾命也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他们既与晋明帝关系不是很密切,在王敦之乱中又没有积极支援建康,比如苏峻在王敦之乱爆发后一直在观望局势,不想出兵,后来是应郗鉴的召集才参战的。而陶侃根本没有参与平定王敦之乱的战斗,所以晋明帝没有考虑让他们成为顾命集团中的一员。

二、顾命集团的内部斗争

晋明帝设立顾命大臣的目的有二,一是幼主即位,需要顾命大臣辅佐来维持东晋政权的稳定;二是希望顾命大臣们相互制约,不使某一势力完全掌握朝政,架空皇权,甚至可以逐渐加强皇权。前文提到顾命集团成员都是东晋政权各个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在晋成帝即位之初顾命集团内部就矛盾重重,经常爆发冲突。如卞壸就在晋成帝即位以及私送郗鉴这两件事上攻击王导,指责王导不尊敬晋成帝,不仅不参加皇帝的即位大典,反而私自为郗鉴饯行,无人臣之礼。并且他在庾亮征苏峻为大司农时也表示反对,但斗争规模最大、最残酷的还是主持朝政的王导、庾亮、卞壸等士族势力和掌握中央军队的宗室势力的斗争。

士族与宗室的斗争可谓由来已久,早在晋元帝时,为了削弱琅琊王氏的势力,加强皇权,就起用亲信刁协、刘隗等以及司马宗室,如晋元帝为了防范王敦,就任命谯王司马承为湘州刺史,以“树藩屏”来抵挡王敦。晋明帝也想借平定王敦之乱的余威来压制士族,重用宗室以维护皇权。他封南顿王司马宗为左卫将军,执掌禁军。当时宗室诸王深受明帝信任,控制了整个皇宫,敌视士族,并不承认士族和司马皇室“共天下”。而士族门阀王导、庾亮等则不断攻击诸王,希望解除他们的权力。王导、庾亮等人越攻击宗室,晋明帝反而“待之愈厚”,希望将宗室势力培养成可以与士族門阀对抗的势力。到成帝咸和元年(326年),双方矛盾激化,发展为武装斗争,“南顿王宗自以失职怨望,又素与苏峻善;庾亮欲诛之,宗亦欲废执政。御史中丞钟雅劾宗谋反,亮使右卫将军赵胤收之。宗以兵拒战,为胤所杀……免太宰西阳王羕,降封弋阳县王。” ④史书上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但可以看出政治斗争之残酷,不但战败的司马宗被杀,其子被贬为庶人,连西阳王司马羕也受到牵连,被降为弋阳县王。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可以推测司马羕应该也是参与到此次事件中。晋成帝对庾亮等士族大肆剪除宗室也十分不满,但对士族势力的扩张无可奈何。

庾亮等士族势力诛杀南顿王司马宗等宗王后,司马宗室势力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无力再与士族对抗。顾命集团的内部斗争也以士族势力取得胜利而告终。对于这一次政治斗争,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说:“元帝以来,东晋在帝与门阀士族之间,宗室诸王与门阀士族之间,礼法旧门与门阔士族之间,流民帅与门阀士族之间,反复交替地出现争夺权力的斗争,这些斗争都是以门阀士族为一个方面,一般说来都是以门阀士族的胜利告终……庾、王合力,使皇权屈服了,使宗室诸王成为不起作用的力量……门阀政治排除了各种障碍,能够在自己的轨道上正常地运转。” ⑤

在这场政治斗争取得胜利后,士族门阀逐渐把持了东晋政治,将所有阻碍力量一一清除,如宗室势力被消灭、流民帅势力被纳入麾下、南方大族日渐消沉、皇权被士族架空,最终形成了著名的士族门阀政治。而晋明帝希望顾命大臣集团中各个势力互相制约,以加强皇权的目的也彻底落空。

三、顾命集团与苏峻之乱的爆发

首先介绍一下苏峻其人。苏峻为北方流民帅,永嘉之乱后,苏峻收集流亡百姓屯聚结垒以自保,后在元帝太兴二年(319年)苏峻就南渡投靠东晋,被任命为鹰扬将军,镇守淮陵。但他一直声名不显,直到第二次王敦之乱时才逐渐崛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势力。当时朝廷军队不足以平乱,郗鉴就建议召苏峻、刘遐等流民帅参与平乱,苏峻在平定王敦之乱的过程中在南塘击败王敦党羽沈充,立有大功。后因战功被封为冠军将军、历阳内史。与苏峻一同叛乱的祖约也是一名流民帅,他是东晋名将祖逖的弟弟,在祖逖死后继承了其平西将军和豫州刺史的官职和祖逖的军队。他同样在平定王敦之乱中立下功劳,被封为镇西将军,镇守寿阳。苏峻和祖约在晋明帝死后都因为不豫顾命,没有受到朝廷重用而感到不满。这是苏峻、祖约发动叛乱的原因之一。还有一点就是之前提到的宗室势力被打压的事件,因为当时司马宗室势力依苏峻、祖约等流民帅为外援,宗室则是苏峻等人在朝廷中的盟友。庾亮、王导等打击宗室势力引起了苏峻等人的恐慌,庾亮之所以消灭南顿王司马宗等人也是为了削弱苏峻的势力,这也导致了苏峻等人的叛乱。

引起苏峻叛乱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导火索是庾亮征苏峻为大司农事件。庾亮于咸和二年(327年)五月征召苏峻为大司农,苏峻知道自己如果被剥夺了兵权,去朝中当大司农,一定没有好下场,所以他上书借口说是晋明帝要他讨伐北寇,请求在青州领一荒郡,为国效力,但还是遭到了庾亮的拒绝。苏峻知道朝廷一定容不下他,正如他的部将任让所说,连请求领一荒郡都不被允许,恐怕苏峻是没有生路了,不如起兵以自守,所以苏峻才选择起兵反叛。其实庾亮征苏峻为大司农一事曾引起了顾命大臣集团的强烈反对,但庾亮还是执意征召,最终酿成了苏峻之乱。

四、顾命集团在苏峻之乱中的行动

苏峻之乱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咸和二年十一月苏峻起兵到咸和三年二月建康陷落。苏峻起兵后,顾命集团中在外地镇守的郗鉴、温峤就马上请求出兵入卫建康,但遭到庾亮的拒绝,还对温峤说:“吾忧西陲过于历阳,足下无过雷池一步也。” ⑥历阳指的是苏峻,西陲指的是陶侃,庾亮对于依靠中央军队平叛很有信心,更惧怕的是“西藩”陶侃。如张金龙先生指出的那样,庾亮认为陶侃的威胁甚于苏峻,庾亮征苏峻的原因之一是想谋夺苏峻的军队以对抗陶侃,所以不许温峤、郗鉴入卫建康。第一阶段主要是庾亮和卞壸率领军队对抗苏峻,温峤、郗鉴派出部分军队支援。事实证明庾亮高估了东晋军队的战斗力。战争中东晋军队节节败退,双方先后战于姑孰、芜湖、西陵、青溪、建阳门,都以东晋惨败而告终,其中卞壸死于青溪之战,庾亮也在建康建阳门战败后逃出建康,投奔温峤,最后苏峻攻下建康。王导在苏峻之乱爆发后“入宫侍帝”,与陆晔一起不离皇帝左右,二人共同保卫皇帝,后王导企图救出皇帝,他派参军袁耽暗中劝降苏峻手下将领路永等,想要将皇帝带到寻阳,即温峤庾亮等人处,但因为苏峻军中纪律严明,没有成功,王导在计划失败后逃往寻阳。

第二阶段是从咸和三年(328年)二月陶侃与庾亮、温峤等结盟到咸和四年(329年)二月东晋军攻下建康,平定苏峻之乱。庾亮战败后投奔温峤,但凭借他们的军队不足以击败苏峻,当时温峤提出一个关键策略,即联合陶侃,推陶侃为盟主,共同平叛:“初,峤与庾亮相推为盟主,峤从弟充言于峤曰:‘征西位重兵强,宜共推之。’峤于是遣王愆期奉侃为盟主。侃许之,遣督护袭登率兵诣峤。” ⑦陶侃为南方寒士,永嘉之乱后在荆州一带率领军队,平定了张昌、陈敏、杜弢、杜曾等人的叛乱,军事经验丰富,后因被王敦忌惮迁为交州刺史,在王敦之乱被平定后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实力强大,庾亮也因要提防陶侃而在苏峻之乱爆发之初不许温峤、郗鉴派兵入卫建康,而是防备陶侃。在苏峻之乱前期陶侃一直按兵不动,因为陶侃不豫顾命,认为是执政者庾亮、王导将他的名字从顾命大臣集团中抹去,对朝廷非常不满,所以后来在温峤请求他出兵时,陶侃坚决不出兵。后因其子陶瞻被苏峻杀害才同意出兵,后来在与苏峻作战过程战事不利,陶侃又想退回荆州徐徐图之,也是温峤不断劝谏坚定陶侃之心。如邵张彬先生所说,在平定苏峻之乱的过程中,温峤一直充当陶侃与庾亮、王导两方关系调节人的角色,缓和陶侃与庾亮、王导之间的矛盾,使得双方能够保持合作,共同平定苏峻之乱。温峤主要是在政治上使陶侃和顾命集团结为同盟,而郗鉴则是提出平定苏峻的具体战略,认为:“今贼谋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宜先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 ⑧即封锁苏峻南下的路线,并在三吴地区发动义军反抗苏峻,使苏峻军失去粮草物资供应,慢慢消磨苏峻军队,以持久战的方式取得胜利,这一战略对平定苏峻之乱起到关键作用。

东晋内部问题和战略问题都得到解决,剩下的就是反攻建康,消灭苏峻。东晋军采取郗鉴提出的筑垒战术,筑了白石、大业、曲阿和庱亭等营垒来分散苏峻兵力,逐个击破。庾亮等人又率军队拼死守住了这些营垒,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咸和三年(328年)九月,陶侃、温峤、庾亮等人对苏峻军发起总攻,兵分三路:一路由督护杨谦进攻石头城;一路由温峤、庾亮率军守卫白石垒;一路由竟陵太守李阳在南面抵挡苏峻军。在石头城一战中,苏峻因为轻敌亲自率兵进攻结果被杀,导致苏峻军士气大挫。后叛军虽然立苏峻之弟苏逸为统帅继续在建康顽抗,但距离其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咸和四年(329年)正月,冠军将军赵胤又派将领甘苗进攻历阳,讨伐祖约,祖约在战败后逃往后赵。二月东晋军攻下建康并消灭残余叛军,终于平定苏峻之乱。苏峻之乱使得士族门阀势力更为强大。一是因为前文提到宗室势力在苏峻之乱爆发后投奔苏峻,他们在苏峻之乱被平定后彻底消灭;二是北方流民帅势力在苏峻之乱被平定后受到严重打击,其残余势力不是被士族吞并就是被消灭。士族门阀势力由此彻底掌控了东晋政权。

五、结语

晋明帝临终之际设立了“咸和顾命集团”,希望以此来维持东晋统治和通过顾命集团中各个势力的斗争以加强皇权。他们在成帝初年主持朝政,平定苏峻、祖约之乱,解除了北方流民帅的威胁,还在平乱中加强与“西藩”陶侃的联系,使刚刚建立十余年又连续发生内乱的东晋政权稳定下来,最终维持一百多年之久。但顾命集团内士族与宗室的斗争中宗室势力被消灭,由士族完全掌握朝政,使得晋明帝加强皇权的目的落空,形成了由王、庾、桓、谢等世家大族轮流把持朝政的士族门阀政治。

注释:

①(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4页。

②(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0页。

③(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7页。

④(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942页。

⑤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107页。

⑥(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8页。

⑦(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0頁。

⑧(唐)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9页。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4]张金龙.庾亮专权与东晋集团的内部斗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

[5]权家玉.东晋南朝时期京口历史地位的变迁[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1).

[6]邵张彬.江州与东晋南朝政治[D].华东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