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杰|上海报道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I 摄
“认房不认贷”新政实施后的上海二手房市场掀起一波小高潮。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9 月上海二手商品房成交17498 套,日均583套,环比增长12.8%,成交量回暖。中秋国庆假期成交624 套,由于出游影响,同比下降25.4%。
中指研究院认为,受利好政策影响,9 月上海二手房市场热度继续回暖,挂牌量亦有所上升,卖家降价意愿减弱。价格方面,9 月上海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下跌0.08%,跌幅较前一个月收窄0.08 个百分点,同比上涨2.13%。
记者注意到,进入10 月,买方市场已经表现出了尘埃落定后的淡定,但挂牌市场仍然有点“不淡定”。截至9 月底,上海链家二手房挂牌量约8.91 万套,相较于8 月底上升约16.94%,有业内评论说:“压力来到卖方市场。”那么,市场情况到底怎么样?买卖双方目前是怎样的心态?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期采访了几位有过多套卖房买房经历的业主,听听他们的经历。
从1990 年至今,蔡雨航总共买过7 套上海的房子。
今年国庆期间,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虽然自己买房的经历丰富,但还是想告诫现在的年轻人买房别冲动,要量力而行。
据他回忆,1990 年的时候上海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当时他以单位的名义购房,2800 元/平方米买了虹口区三室—厅的一套住宅,2001 年,他以3000 元/平方米的价格卖给了邻居;1999 年,他买了第二套住宅在老静安,5100 元/平方米,面积205 平方米,目前的市场价在9 万元/平方米;2001 年前后,他以6000 元/平方米价格买了闵行区的住宅,后来1万元/平方米卖出(目前市场价约10万元/平方米);2004 年,以1 万元/平方米的价格买了两套虹口区大柏树板块的住宅打通自住(目前市场价约8.5 万元/平方米);2007 年,他为儿子在杨浦区五角场板块购入70 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因为税费较高,增值较少;2018 年,他在普陀区购入一套总额1800 多万元的房产,但由于房屋质量问题,于2019 年退房。
“我在今年8 月决定把虹口的那两套卖掉,拟住回老静安,目前两套挂牌中。”
蔡雨航告诉记者,中介把他家作为性价比较高的房源挂在比较明显的位置,新政出台前看房的人比较少,新政出台后,虽看房的人多,但大部分也在观望,因此,还没见有好好坐下来聊价的买家。
“一套挂牌1280 万元,我已经降过价,之前是1336 万元送车位;还有一套挂牌1358 万元,都是1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我也没有乱挂天价,唐镇的新房都要卖到8 万元/平方米,虹口大柏树卖8.5 万~9 万多元/平方米,我认为是低洼,我也不愿意低于此价出售。”
蔡雨航表示,他能感觉到买方都有“想捡皮夹子”的想法,“我卖的这两套是17 楼的3 楼,可能会有人认为楼层偏低,但它户型好,厅、房、阳台均方正。”
“如果买家开价太低我也接受不了。他们可能认为新政后二手房源多了,卖家会自动降价,但虹口这两套房,我最多能谈的空间就是随行就市。当然可以接受还价,但不能还得离谱。”
他说:“新政后首付低了,但还贷压力也大了。我是不建议年轻人背债买房的,可以买套小一点的,如果要靠贷款成为‘负翁’,感觉没必要,交房断供是很麻烦的。”
“9 月初新政刚出的头两天,我接了30 多个咨询电话,说话说得我嘴巴都长泡了,这个月我们粉丝大概涨了3 万。”大碗楼市(上海)创始人孙金华9 月26 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孙金华此前是某家房企的董事长助理,在房地产圈从业8 年,作为大碗楼市(上海)的负责人,公司有一部分业务是关于房地产买卖咨询。他告诉记者,最近两个礼拜,有5 位韩国人找他咨询,想将手里500 套上海的房产卖掉。
“这500 套房是一些韩国人在五六年前买的,委托这5 位韩国人操作卖掉,他们为此还成立了公司。由于目前购入满5 年税费会低,加上现在新政出台,他们觉得可以挂牌出手了。下一站这些韩国人会去缅甸、泰国买房,他们认为那里会是下一个上海。”孙金华说。
孙金华回忆道:“根据我们的统计,新政前的8月,二手房日均成交506套,9 月日均成交580 套,上涨15%左右,我认为这个数据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本身‘金九银十’,9 月份以往成交量就是要比8 月多,叠加了政策才15%,个人认为‘认房不认贷’新政对上海楼市的影响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新政9 月1 日出台后,9 月上半月热度到顶峰,到了9 月中下旬,热度下来得非常明显,说明一部分‘恐慌性’购房者已经完成购房。”
“在上海,我们主要监测三个板块,浦东联洋、浦西大宁和古美,这三个板块代表了上海内环、中环、(中)外环三个区域,根据我们长期跟踪发现,联洋板块整个8 月二手房成交33 套,但在9 月1 日—15 日,该板块成交量是32 套,这说明中产板块成交量在‘认房不认贷’政策出来后率先崛起了,成交量放大了很多。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说房子卖不出去?因为卖不出去的房子基本集中在‘老破小’。上海楼市的分化情况,在这次的‘认房不认贷’政策下,尤其显著。”
孙金华介绍说,认房不认贷后,很多人就想把自己手头三四百万的房子卖掉,卖掉后去买新房或买更好的房子,所以这段时间‘老破小’的挂牌量狂增。他表示,最近接触的两个客户就很有代表性。
“有套在联洋仁恒河滨城132 平方米的房源,客户在今年年初的挂牌价是1850 万元,但当时没人看房,就调价到1750 万元,还是没人看,继续调价到1680 万元,他偷偷跟我讲理想价位是1600 万元,很多人想砍价到1580 万元,他都不愿意,结果,新政出台第二天1640 万元卖掉了,因为看房人多,他最终多‘咬住’了40 万元。”
“还有一套是在徐汇区康建板块的房子,新政前挂牌价550 万元,卖家心理价位535 万元,新政出来后,他跟我说520 万元他也能接受,因为本来这个小区没有跟他挂同一户型的,新政出来后竞争者多了,所以愿意再降15 万~20 万元。”
孙金华告诉记者,最近上海法拍房“捡漏”也很明显。“9 月中旬,在塘桥的一套房子,1400 万元的市场价,最后法拍的成交价1080 万元,因为新政后很多人目光被二手房、新房吸引了,法拍房买的人就没那么多了。”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杰I 摄
“从我的个人购房经验来说,从投资维度看,如果你有两套房,可以尝试一套自住,另一套每半年买卖交易一次,快进快出,高频交易。我们公司4 个人合资买房操作过3 次,回报率15%~60%,持有时间6 ~12 个月,我们只看价差。比如,我们在2022 年年初花200 万元买了大虹桥的一套‘老破小’,在当年9月卖掉,卖了260万元。有人说郊区‘老破小’不能买,但对于投资而言只要有足够价差就能买。”
孙金华表示,他个人准备接下来去买法拍房,“当下这个节点是近两年半内的最低点,容易8 折到手”。
“我们有预判,明年上海购买新房(所要求的)积分会上涨,今年10—12 月会是买新房的最好机会,因为有一批手上二手房还没卖掉的房主,一旦卖出,他们明年就会加入上海新房摇号人群,新房的积分竞争将会很‘惨烈’。”
孙金华认为,上海至今还没有放开限购,有三个原因:
第一,为了防止环沪城市的崩盘。上海一旦大规模放开限购,南京、苏州等地很多中高端买家都会“跑步”进入上海,这些购买力全部会被上海吸走。
第二,上海太特殊,任何政策都要慎而又慎。上海和北京,每一项楼市政策的调整,都需要向高层报备并进行详细解释说明,并不是想放就能放的。
第三,上海还有很多政策工具没有用。比如增值税5 改2、离婚后房产套数追溯3 年、普宅线调整、非沪籍单身不能买房等,所以不到最后一步,上海很难全面放开限购。
上海人吴敏1996 年赶上最后一批单位福利分房,不过在郊区。
“当时去看的时候,附近都是泥地,但我儿子很开心,因为他将拥有比以前翻一倍还多的私密空间;丈夫很满意,他说从来没想过咱们家能分到这么大的房子。只有我犹豫不决,老房子小是小,但地段好;新房子大是大,可在这被上海人称为‘乡下头’的村庄住着,出行不方便,而且丈夫上班必须横跨半个上海,单趟22 公里。”
在家庭会议一票对两票的“决议”下,吴敏交出了1988 年从部队转业市政府分到的一室半老房子,拿到了新房子的钥匙。
因为是单位的福利房,所以和单位有了密切联系。两栋楼76 套多层房,全是吴敏他们单位的。同事们在8 小时之外还能“亲切会面”,每天一齐挤在同一辆单位的大巴士上。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吴敏在班车上听到某某同事买了商品房,而且这类信息越来越多,有买到徐家汇的,也有买到比他们小区还要“落乡”的,同事“提醒”她:“侬也好动动了!”
2001 年后,吴敏开始关心商品房的广告,上网只看房产内容,还特别留意单位周边新盖的商品房。当她开始行动,到了十几个“售楼处”后才发现“敌情”严重,银行库存的“弹药”根本无法保证“战斗”胜利:要想保留现在的面积又往市中心方向移动,想买的商品房几乎都在60 万元以上。
退而求之,她看中了一套多层三楼100 多平方米50 多万元的三室一厅,交好定金回家。当晚召开家庭烛光会,为买房这一重大决策再次论证。首付款、每月应付款、商业贷款,随着计算器上数字的增加,他们购房的热情慢慢减退。
不过没多久,吴敏又看中轻轨边上的一套二室二厅,原本说好2001 年春节开盘,这一等就等到了4 月份。见到报纸刊登的该楼盘广告:内部预订。吴敏辗转找到“熟人”,得到“内部消息”:2/3 的房子已被内部“预订”,一套房子有20 个预订。
吴敏不放弃,经常利用上班中午休息的一个小时,骑自行车沿着单位附近搜索“目标”。多层不考虑,因为当年吴敏亲眼看到80 多岁的婆婆爬楼的艰难,她还是坚持一定要买到离单位近又有电梯的房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 年,她终于发现单位西边大约两站路的地方正在建造的楼宇群,有的正在打地基,有的已经造了三四层。吴敏和工人聊天得知这是在建中的高楼,都配有电梯。她暗喜,留下一张名片给工人,请他在封顶开盘时给个电话。回家后吴敏就告诉丈夫自己的新目标,丈夫下班后特地去实地“侦察”,感觉也蛮好。
大概半年不到,一天吴敏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原来是那位工人打来的“开盘”电话。放下电话,吴敏就骑自行车赶了过去。那是开盘的第二天,来预订的人不多,而且预订需要预付10 万元,如果反悔,定金不退。
吴敏和丈夫决定干脆买三室两厅,咬咬牙预付了10 万元。预订后刚一周,房价就开始上涨,售楼处贴出公告,如果有预订房主准备退订的,预付金全额退还。
“我们没有退订单,买下来了。2002 年向银行借的贷款如今也还清了。前两天楼上有户业主在挂牌,我一看同等大小已经1600 多万元了,我们当年买的时候是68 万元。”吴敏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道。
最近上海楼市政策利好不断,吴敏说,接下来要帮着儿子盘算换房的事了。如今孙女也一天天长大,他们购买一套改善房的心思渐增。这些年,虽然攒了点积蓄,但之前换房的话第二套要付七成首付,也只能想想。
这个国庆,吴敏一家去了不少售楼处。儿子的想法是买一套一手房,但吴敏认为,还是买一套二手房风险小。
吴敏表示,之前二三线城市出现了一些烂尾楼现象,一线城市很少有,而如今,房地产大环境的不确定,使得上海也出现了一些烂尾楼。
吴敏告诉记者,她在网上看到,就连上海内环内,离陆家嘴3 公里的滨江一品苑都发生了烂尾,甚至停贷的事情,这让她很犹豫。好不容易攒的钱,万一买了烂尾楼,这是她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