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瀚如,王景超
(成都市污染源监测中心温江监测站,四川 成都 611130)
随着噪声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噪声扰民问题的数量和种类也日渐增多,在噪声污染治理过程中,环境噪声监测工作是基础环节,在处理噪声扰民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工业园区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交通噪声扰民的监测进行实例分析,以期为环境监测部门噪声监测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利用监测结果,治理噪声污染提供参考。
为促进产业,某些地方通常在某片区域设置集中工业园区,园区内企业种类多、数量大,常常出现两个或多个企业共用围墙的情况。在进行厂界噪声的实际监测过程中,偶尔会遇到不同企业排放噪声相互干扰的情况[1]。
为了解某工业园区A企业夜间噪声排放情况,对A企业进行“厂界噪声”监测,见图1。
图1 A企业厂界外环境关系
根据规范要求,在厂界外共布设3个噪声监测点和背景噪声监测点。现场调查了解该企业噪声源比较单一,主要是生产车间打磨机、风机和屠宰动物声,且噪声源不稳定,每个噪声监测点位每次测量5 min等效声级[2]。
经过初步处理分析,|Δ L1|范围在4~5 dB(A)和6~10 dB(A)之间,符合修正要求,因此周边背景噪声可以不做消除[3]。通过计算并修约噪声测量值与该企业噪声源排放限值的差值Δ L2后发现,测定结果均达标。监测数据及评价结果见表1。
表1 某园区A厂界噪声监测结果
做好园区企业噪声污染防治,一方面需要企业承担起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虽然是厂界噪声治理,但由于噪声源附近受到的影响更大,可以采取源头治理厂界治理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在强化监管的同时,针对相邻企业厂界噪声的治理,还应结合实际情况提供政策咨询和治理措施建议,引导企业践行“共治、共管”的管理理念,例如建立园区安全和环保共治共管制度,签订相邻企业环境管理协议书等,防止企业间相互推诿自己的环境保护责任[4]。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医院等医疗机构所在区域往往需要安静的环境,但医院在经营过程中,也会产生噪声给周边环境带来噪声污染。
某医院与某住宅楼相邻,受该住宅楼住户的委托,对医院空调外机噪声进行监测,为解决噪声纠纷提供参考,见图2。
图2 某医院与住宅区的位置关系
现场调查发现,投诉人家的卧室窗口正对医院空调外机布设位置。空调外机运行产生的声音是最主要的噪声来源。
由于该扰民噪声是非稳态噪声,根据代表性时段的持续时间优化监测时间[3]。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4栋某住户卧室、1栋某住户卧室)各布设1个监测点;在医院围墙外设“厂界噪声”监测点3个。由于医院主要声源无法关闭,且无法选择背景参照点,所以本次监测未测量背景噪声[3]。
监测结果见表2,采用《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作为参照标准,但因无法测量背景噪声,监测结果不作评价。从监测结果来看,敏感点△4测量值最高,说明在厂界噪声达到参考标准的同时,有其它对外环境排放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和敏感点造成了影响,在居民楼敏感点监测时可以明显听到地下车库坡道空调外机声源和楼顶空调外机声源的叠加声源,因此,在这方面应加强治理,尽可能关闭不必要的声源设备,或安装减噪隔音装置进行物理降噪,消除噪声污染。
表2 某医院噪声监测结果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高速路交通噪声对附近居民影响越来越大,收到的此类投诉也逐渐增多。虽然投诉者所在小区距离高速路的距离在符合规定的范围内,但由于高速路上车流量巨大,产生的噪声还是会对周边居民造成影响。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对敏感建筑物户外的环境噪声进行监测,评价居民的居住环境是否符合所处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某小区距离某高速路最近直线距离约为60米,受主管部门委托,对住户所在单元楼层靠近高速路的一侧的环境噪声进行监测,为主管部门处理噪声扰民问题提供参考。
现场调查发现,如图3。投诉人家的客厅窗户正对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机动车行驶产生的发动机声和与路面的摩擦声是最主要的噪声源。投诉人的诉求是了解所居住房屋受噪声影响的情况,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外布设1个监测点。由于该点受交通噪声源的噪声影响,在工作日上午测量20 min的等效声级。由于主要声源不能停止排放,且无法选择背景参照点,所以本次监测未测量背景噪声[3]。
图3 某高速路与住宅区的位置关系
按照声功能区划,该小区所在区域执行2类标准,测点噪声昼间限值按60 dB(A)评价。因此,该监测点位噪声超标。监测数据及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噪声监测结果
该案例中,小区距离某高速路最近直线距离约为60 m,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小区与高速公路均建成于2006年之前,且小区建成时间晚于高速公路建成时间。随着高速公路车流量的增大和住宅老化,目前小区的室内声环境状况并不能满足现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要求。
在治理措施上,可由住建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协同进行噪声污染的防治。从短期上,可以在高速公路的辅道两侧加密种植树木,形成植物隔声屏障[5];从长期看,可以结合高速公路提标升级改造和小区美化升级工程等在一定范围内对隔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或加装。
近年来随着城市区域内娱乐场所逐渐增多,在小范围内形成一些聚集性、规模性的集中经营场所。相应的容易出现经营秩序不规范的现象,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区域环境造成了影响。为进一步规范文化娱乐场所经营秩序、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可对文化娱乐场所集中区域的噪声进行监测,评价该区域是否符合所处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
某街区有大量的酒吧、KTV等娱乐经营场所在夜间集中进行经营活动,形成“酒吧一条街”,受主管部门委托,对集中经营区域前后两条街的噪声进行监测,为行业主管和执法部门提供管理和执法参考。
现场调查发现,A街道和B街道之间有数十家紧邻的娱乐经营场所,经营过程中音响设备产生的声音和客户活动的喧哗声是最主要的噪声源。为了解相邻两条街道受噪声影响的情况,在A街道布设2个测点,在B街道布设1个测点,见图4。
图4 某街道与商铺的位置关系
由于测点主要声源构成较为复杂且不稳定,在工作日正常营业的夜间测量20 min的等效声级和最大声级。由于主要声源不能停止排放,且无法选择背景参照点,所以本次监测未测量背景噪声[3]。
按照声功能区划,该区域执行2类标准,测点噪声夜间限值按50 dB(A)评价,3个测点噪声均超标,见表4。
表4 噪声监测结果
该案例中噪声来源为社会生活噪声,但由于声源数量较多且无法区分,监测任何单一噪声源都会受到其它噪声源的影响,若采用《社会生活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22337-2008)中的监测及评价方法,测得结果不具备代表性,无法进行评价。因此以测量区域声环境质量为目的,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选择点位及监测方法,使监测结果更加有效。
在监测结果的运用上,因该区域主要的噪声来源是经营场所产生的,且监测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优化调整,监测结果应是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娱乐经营场所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
在治理措施上,建议从证照办理、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装修标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治理,可将噪声监测作为辅助性的手段,根据整治进度,对阶段性整治效果进行评价。
环境噪声监测在噪声扰民问题的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监测工作过程中,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监测和评价条件,因此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现场情况、监测和治理诉求,对点位布设、监测方法、评价标准等进行综合研判,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监测方案,使监测数据更具可参考性,提高监测结果的利用效率,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