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文
关于中国民族声乐的定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较为权威且广为人们所接受的民族声乐定义是:中国民族声乐是在传统声乐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声乐演唱方法发展而来的演唱方式。民族声乐包括民歌、说唱音乐、戏曲等一切与民族元素有关的音乐形式,也是一种声乐种类。它一方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戏曲曲艺,同时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精髓,由两者融会贯通而成。
中国是文明古国,在中华大地上自古就流传着许多有关音乐的传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在我国的音乐艺术中,民族声乐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深受人民欢迎,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远古时代的原始声乐发展到现在的“民族声乐”,民族声乐逐渐系统化,逐渐演变成风格多样、发声方式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民族声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东方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便是其中光辉灿烂的精神财富之一。早期的声乐艺术常与宗教、巫术有关,但其内容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从上古先民在祭祖时的即兴吟唱,到春秋战国的《诗经》,中国的声乐文化从一个只存在于神话中的传说,逐渐演变成有文字记载和历史记载的艺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发掘和弘扬。同时,提倡对西方声乐歌唱技巧的学习与借鉴,使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到一个科学、系统、民族化的高度[1]。一批批艺术家和教育家们,在新时期积极探索与实践教学新途径,为新中国民族声乐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赋予民族声乐新的时代内涵、形式与活力,促进民族声乐艺术科学发展,逐渐形成一套既有科学方法又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唱法。
21世纪是一个处于巨大变革的历史时期,变革的方向是经济一体化、政治民主化与文化多元化。我国拥有悠久深厚的民族文化,身处于时代潮流之中,应保持好自己文化的相对独立性,积极探索自身的文化立足点,保持民族特色与自身的文化特征。世界的文化因多元的国家文化共存而生机勃勃。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艺术魅力在于其凝结着民族文化的精华,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与具有多元的表现内容与形式,这些亦是其得以继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其发展的实质。如今,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国际上的热议话题,许多国家在努力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在音乐方面,欧洲各国就对交响乐、歌剧等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以此抵挡当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世界各国对自己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客观上反映出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民族声乐是通过人声的歌唱来传达思想和表达情感的一种音乐形式。为促进民族声乐的发展,应积极地学习、传承、发展和创新民族声乐[2]。例如,学习戏曲的歌唱、曲艺说唱中的吐字、行腔以及情绪的表达,都是值得学习的技巧和表达方式。此外,建议学习与借鉴西方美声。通过学习西方美声的科学发声原理和发声技术方法,并与我国的民族音调和吐字行腔的特征进行结合,对呼吸的技巧进行训练以及真假声的相互配合,扩大音域。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要立足本民族特色,充分发挥民族声乐的优势和特点。
2.1.1 字正腔圆为核心
民族声乐的唱腔讲究“以词带声,以词传情。”其中,咬字是演唱的灵魂。有句话说得好,“字领着腔子,腔子跟着字走。”民谣的演唱,非常重视四声的功能,要按照阴阳、上声、下声的抑扬,一字一句,不能颠倒,要让每一句话的语气都协调,这样才能传神。另外,在唱歌的时候,有的时候也要配合歌手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才能咬清字、咬正字,达到字正的效果。此外,我国的民族声乐,其曲调的走向,往往都是和歌词是一致的,否则难以让听众动情。同时,在进行声乐表演时,字正腔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腔圆”,就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保持音韵流畅、完整、准确、饱满,实现和谐统一的音韵美。字正是发音的根本,发音正确,声音自然也就圆润。清脆悦耳的歌唱方式,是中国民谣特有的一种歌唱方式,既是我国声乐艺术审美特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音乐欣赏的民族化习惯。我国的民族声乐,正是由于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才在世界声乐宝库中独具魅力。
2.1.2 声情并茂为审美原则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的说法,强调了歌唱的方法,既要重视发声技巧,又要重视音色的优美,特别要重视声情并茂的审美原则。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其主要作用就是抒情表意。民乐的唱腔,就是用来表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不管是用来交流感情的酒歌、用来求偶的情歌,还是用煽情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各种曲艺、戏曲歌唱,都将情感的表达放在了声音甜美的技巧之上。中国民族声乐历来重视“以情入声”,唯有这种发自内心的音乐才能真正触动听众的心灵,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3]。中国民歌演唱中的“声情并茂”美学原理,指的是不仅要运用声乐技术获得完美的音色,更要以情带声,体现出本民族独特的情感特征,以丰富的声乐技术,真诚地表达感情,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形象。
2.2.1 西方美声是一种严谨、系统、科学的发声训练
首先,西方唱法在声音训练方面所具有的一整套的基础原理与规则,对我国民族声乐有很大影响。西方美声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我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从“声域合一”的角度来看,国外的美声理论也值得借鉴和学习。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以上共鸣腔为主,通过上共鸣腔来构成一个向前、向上的共振体系,但在表达方面,仍然缺乏丰富的内容,音域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下共鸣腔没有得到开发。因此,借鉴西方美声唱法中的声区统一理论,可以提高表演者对音乐的控制力。同时,利用西方美声的换声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头声,并使共振腔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2.2 从戏曲曲艺中汲取和借鉴
其主要体现在演唱方式、演唱风格等方面。在戏曲、曲艺中,大部分的演唱方式都是相对简单、自然的,声音的运用也相对自由,具有很强的说唱性。从发声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纯真声,即所谓“自然大本噪”,但也适当使用假声,而且要把声音和语言联系起来,要注意发音准确。同时,还讲究高低、缓急、顿挫、轻重缓急、强弱轻重等表达手法,力求词的“真”“实”“意”。中国声乐在借鉴戏曲曲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我国在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使得民族声乐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在中国民乐演唱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科学规范的,且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声方法的民族唱法。它具有音域更广、声音更集中、更响亮、更精确、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独特的艺术魅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既是由于民族声乐善于继承和借鉴,也是因为民族声乐一直不断地进行创新。
创新主体可以分为群体和个体两种。所谓“群体”,就是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民歌歌唱家。他们皓首穷经,不断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帮助民族声乐在歌唱技巧、歌唱方法等方面得到了突破和发展。个体,即个人。个人的个性创作,使得民族声乐的表现力因人而异,且重点表现在音乐创作上,部分歌唱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不仅保留了民间歌唱的优秀传统,而且融入了许多新的东西。优秀歌唱家能够抓住中国民族声乐内涵中应具备的“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四个基本特征,将其作为演唱事业的指导思想,并通过长期的实践,对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声乐作品及美声歌曲进行广泛的学习,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丰富歌唱艺术内涵。总而言之,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同时,也吸取了美声唱法和流行唱法的优点,使新的民族歌唱方法更加科学、多样化[4]。
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创造出了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的音乐,无论是通俗的、民族的还是美声的,它们都是在特定的时代历史背景下的产物,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当然,现在的各种音乐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在形式上泾渭分明了,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音乐形态。艺术的发展不是淘汰,而是累积,民族声乐艺术风格在总体上是随时间而变得丰富的,而非被替代。现今的音乐形式已经不像过去那样有着固定的界限,各种音乐类型可以相互融合,形成全新的音乐风格,这正是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各国之间的文化融合也越来越快。然而,民族、国家、个体之间的艺术作品仍存在着差异,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全球化发展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失去了意义。相反,文化应该百花齐放。一种文化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不可能在艺术界取得一席之地,也就不可能为别国所吸收。在文化交流过程中,艺术风格的“区别度”是民族音乐艺术应具有独立的美学价值的先决条件。从人们多元的审美需求来看,各个民族的音乐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特有的个性特征,都具有十分宝贵的价值。
因此,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起一种真实的、全方位的、多元化的发展理念,相关媒体、教育部门和音乐工作者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传统文化上,如传统戏曲、传统音乐等,集中在原生态音乐的本源上。在对传统戏曲艺术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唱法中的优点。只有把民间音乐歌唱艺术的多样性发展起来,才能更好地助力我国民族声乐的独特魅力的发挥。
在继承、借鉴、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民族声乐已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及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演唱方法,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世界各大音乐流派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成就举世瞩目。但人间之学问,永无尽头,而对于歌唱艺术发展之学问,亦永无尽头。这是艺术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声乐艺术的魅力所在。相关从业者要不断发扬“上下求索”的进取精神,在不断发展中发现不足,并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对其进行补充、修正、发展和完善,以更好地把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引用
[1] 李奇.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分析[J].戏剧之家,2023(10):123-125.
[2] 苏蔓.略论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与个性体现[J].戏剧之家,2023(8):108-110.
[3] 朱金凤,卢杰.民族声乐演唱多元化背景下声乐教育改革探讨[J].艺术评鉴,2023(3):137-140.
[4] 周琴.当代民族声乐对于传统音乐因素的传承[J].艺术大观,2023(2):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