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田书鹏
电网企业需积极统筹谋划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聚焦业务质效提升、服务能力提升、业务流程再造、管理架构优化,推动数字技术与电网业务融合创新,体系化推进全业务、全环节数字化转型[1]。通过凝练电网重点数字化需求,坚持企业级统筹,积极探索需求管理方法,建立纵向层层把关、横向专业协同的数字化建设统筹工作机制,组建专业团队、健全机制建设、理清审查关键环节、构建评价体系、推动线上管控,实现需求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稳步提升数字化企业级统筹管理水平,形成建设合力,强化统筹、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电网业务深度融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赋能生产一线。
随着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电网企业也逐渐加大了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初始准备阶段、专项业务应用阶段、电力系统信息化发展等阶段,各电网企业内部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基本满足了业务需要。电网企业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结构优化,推动能源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和数字技术赋能,加快全业务、全环节数字化转型,全面构筑电网生产、企业经营、客户服务数字化创新应用,实现信息系统建设从“小、散、乱”到“大、聚、精”的转变[2]。
电网数字化建设是通过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式,以电网数字化项目形式提升公司基层一线服务能力、核心业务赋能能力、企业转型驱动能力、产业升级引领能力。电网数字化项目建设过程包括需求统筹、可研编制、可研评审、项目储备、招标采购、合同管理、开发实施、上线试运行、竣工验收、质保阶段等关键环节。其中“需求统筹”是指对各类项目中涉及的数字化建设内容进行企业级统筹,避免产生新的信息系统壁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数字化建设质效,形成数字化建设合力。需求统筹是电网企业项目建设的重要开端,是支撑电网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只有从企业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才能提高数字化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精准度。
数字化需求统筹是统筹电网企业全业务、全环节的数字化需求,电网企业在实际需求审查过程中,如果以企业本部单位的信息化专家的意见进行评审,忽略基层一线的信息化骨干建议,就会无法协同基层单位深入参与需求统筹管理,无法真正落实基层减负目标;同时,在需求集中提报阶段,需求类型多样,不同类型需求之间需求内容、技术路线上差异较大,在数字化需求达到一定数量时,时间紧任务重,统筹专家人数不足的问题较为凸显,难以深入细致审查,导致需求整合以及重复度判定难度较大,因此加强需求统筹专业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随着电网企业内部各业务应用系统的快速迭代,信息化架构也在发生变化,在数字化项目技术管控人员做需求可行性和技术路线判定等重要环节仍存在主观判断因素,未充分考虑并融合整体架构情况,导致需求逐步转化项目并落地实施过程中,与当前企业内部数字化总体建设架构存在偏差,在项目建设时再进行重大变更,迟滞数字化项目管控整体进度。
需求提出单位所提需求存在业务散而小、用户规模少,以满足短期任务为主,缺少长期目标和递进策略,仍然存在以专业建设信息系统的传统观念,未能有效兼容利用好现有系统、平台,对数据多头采集、处理、分析给一线使用人员带来的影响估计不足。
目前,电网企业各级单位在需求提报阶段,普遍以线下提报及审查方式开展,提报需求内容较多,需求审查时往往时间紧任务重,以线下人工审查方式开展统筹的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难以深入细致审查,影响需求审查的准确性[3]。另需求评价在线下开展时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回溯各单位提报需求质量。同时,需求统筹过程中缺少移动应用支撑,审查专家无法实时开展需求审查与意见批注,需求提报人员无法实时查看需求流转进程。诸多因素导致需求统筹便捷性不足,因此亟须构建统一管理工具,对需求统筹全流程线上管控,提升提报、审查、归档及评价工作效率。
在需求质量评价阶段,对各单位数字化需求缺少量化的工作评价机制,并且从需求征集到需求统筹结束的全过程周期较长,过程资料缺少有效管理手段,无法为需求单位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针对需求统筹缺乏多维度分析,无法精准发现需求统筹的“死角”,无法从数据方面指导统筹成果落地和统筹过程优化。
以电网企业战略目标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通过健全机制建设、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推动需求高效审查、强化系统技术赋能、构建需求评价体系,实现需求统筹全流程线上管控,打造全业务规划、全口径统筹、全链路管控、全流程评价的需求统筹管理体系。
建立人才队伍体系。可通过“固定+柔性”建设模式,组建固定需求统筹团队,及各电网专业专家组成的柔性团队对数字化需求从提报到归档进行全流程管理,重点审查需求技术路线、必要性等内容,并可同步建设可研编制团队、可研评审团队,协同支撑,对数字化建设前期质量有效把关。
制订需求管理规范。可结合数字化需求管理现状,制定适合电网企业数字化需求管理办法,编制《数字化建设统筹管理规范》,明确数字化建设统筹的工作目标与范围、职责分工、统筹原则,以及项目需求、储备、计划、预算、采购、合同、上线、验收、审计等环节管理内容;编制《需求统筹审查手册》,包含需求审查要点、审查原则、常见需求审查问题汇总及解决方案等内容。
专业规划引领。协同电网企业内部专业部门,筛选试点专业开展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建设性质、部署方式、系统状态、部署范围、主要功能等。明确各试点业务域系统整体架构演进路线,编制业务域的信息系统架构蓝图,分级分层制定各业务域设计方案,以数字化牵引专业规划为出发点,指导试点专业未来三年数字化发展方向,通过“业务引导系统”,转变为“系统规划业务”模式。
架构规划引领。聚焦电网企业核心业务域,对核心支撑系统等进行梳理,形成各专业系统架构体系;针对在运核心统推业务系统,按照功能模块,梳理一、二级功能清单,形成应用架构体系。形成公司级“去烟囱强融通”、专业内“高聚合少重复”的数字化总体架构蓝图,实现企业架构与相关业务的高融合、常态化管理。
中台规划引领。坚持系统规划基于中台建设,努力打破各专业建设系统的惯性思维及存在的纵向壁垒,发挥企业中台的作用,进行信息化能力再造。通过整合公司内各类信息资源,构建以企业中台为核心的架构体系,深化业务中台业务流程管控能力、数据中台通用数据服务能力、技术中台基础支撑能力,确保企业中台能力延伸至基层一线,实现共性能力跨系统复用、数据全局共享。
明确统筹原则。充分发挥需求统筹引领作用,从战略引领、服务基层、实用实效、中台架构、安全可靠等方面坚定落实,从需求重复性、规范性、完整性等方面强化审查,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对每项需求做到“有提报、有处理、有反馈”,对重点建设内容、关键环节开展深入检查、督导,促使数字化需求统筹发挥实效,提高需求报送质量。
优化审查流程。对需求统筹环节痛点、难点进行梳理,优化“下发通知、收集需求、需求审查、部务会议、公司小组审核、需求归档、质量评价”等全过程工作管理流程,对各单位提报需求进行源头管控、过程把关、监督检查过程管控。
构建线上管理应用。改变过去数字化需求线下提报管理模式,构建需求统筹线上应用,对数字化需求提报、审查、查询、归档、评价全流程管控;运用RPA 技术规避基层单位大量重复提报工作,实现5类需求报告对全量单位一键汇总,节约人工成本,减少冗余的步骤,提升需求审查效率和报送公司总部效率。
推动移动端应用落地。基于i 国网,建设数字化需求移动端App,包括消息推送、需求查询、需求审查、需求调阅等多项功能,并实现需求统筹线上应用与移动端数据实时同步,在需求评审不具备公司网络条件时,评审专家与需求单位人员可在移动端进需求评审会议,多维度提升需求各环节工作便捷度,提升工作效率。
构建可视化全景视窗。基于企业中台及各类在运信息系统,联动数据中台采集需求统筹全流程数据,将需求全量数据汇聚至需求统筹线上应用模块,构建多维指标场景,包括各类项目储备总览、项目进度、各专业需求数量、各单位提报情况等,绘制需求采纳趋势折线图及各单位需求提报质量柱状图。通过可视化技术,实时展示需求统筹全局情况,构建需求统筹全景视窗,挖掘数据背后的统筹价值,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撑,赋能生产一线。
构建审查功能仓库。全面梳理在运系统,深入开展系统及功能模块评估,归集电网数字化项目提报功能点及功能特征描述,可对提报需求与系统功能库按相似度区间值进行“红、橙、绿”自动标注,其中标注为红色的需求相似度匹配在70%以上,表明较大概率为重复性提报需求;标注为橙色的需求相似度匹配在40%~70%,表明有大部分需求内容与现有系统重复;标注为绿色的需求相似度匹配在40%以下,表明需求内容的重复性较小。同时,不断细化功能特征描述,打造公司级数字化全量功能库,高效支撑需求统筹重复性审查、规范化数字化需求填报等,可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建立质量评价机制。编制《数字化需求统筹评价管理办法》,包含规范性、完整性、时效性等评审细则,在每一批次及年度需求统筹工作结束后,对各级单位报送的数字化需求进行质量评价,出具质量评价报告,以此为出发点,引导需求单位报质量提升,全面撬动基层在数字化转型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和协同性。开展“建设体系、业务应用、资金投入、提报质量、不采纳原因”等多维度分析总结,不断优化需求统筹全过程。
建立系统应用评价体系。通过梳理电网企业统一建设系统及各级单位独立建设系统应用情况,结合系统监测工具,对业务模块应用情况、关键业务发生量、安全性能等指标综合研判,并按年度开展量化评价,对良好评价为不活跃系统开展成效督办,对僵尸系统督促开展系统下线工作,通过积极清理冗余系统,提升各系统间活跃度及系统数据集成能力、交互能力。
电网企业数字化需求统筹是引领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抓手,是主动服务国家“双碳”目标的重要实践举措。通过需求统筹管理,坚定做好电网企业数字化项目建设的守门员,对电网企业强化数字化建设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需求管理机制建设是落实数字化人才培养和管理创新突破的重大实践举措,对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加快推动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