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学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途径

2023-10-29 12:15张建英
天津教育·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法治道德

张建英

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是系好人生扣子的关键阶段,而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学科,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还要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驱动力,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提上日程并落实的教育任务。然而,就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学的意义缺乏认识,还有部分教师对如何有机结合道德与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成熟的经验,故本文对此进行探讨,旨在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在初中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

一、爱国主义教学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主导的学科,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也是关键性课程,是学生人生价值引领的主阵地,是传授学生爱国主义知识的载体与平台,直接影响学生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的形成。将爱国主义教学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培养有灵魂、有德性的新时代青少年,从而保证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顺利落实。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新时代的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初中生必须拥有明确、清晰的是非观念,才能在生活中明辨是非,形成理性的价值判断,从而严格、正确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辨善恶、明是非、知荣辱,促使其有机结合民族的“梦想”与自身的“理想”,深化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伟大抱负,这对学生自身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促进学生践行爱国主义行为

初中生年纪较小,思想不成熟,认为爱国是一件很遥远的事,甚至认为与自己无关,英雄榜样、科研工作者、军人等才需要爱国,才能做到爱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通过讲解爱国主义知识、榜样示范以及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水平,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爱国并不是与自己无关,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就在我们身边,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如在公共场所严格遵守秩序、唱国歌时声音要洪亮、升国旗时态度要认真等,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有效践行爱国主义行为,争做爱国主义行动的先行者。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精准

就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学实施情况来看,教学目标不够精准和科学。在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旨在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增强爱国主义意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以及提升爱国主义认知,实现“知、情、意、行”合一,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效果,缺一不可。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工作中过于依赖教材,甚至完全“照本宣科”,没有深入备课,也没有综合多方面因素科学设计教学目标,通常依赖自己积攒的教学经验,对爱国主义教育也只是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并未创设能够调动学生情感的情境,设置的教学目标没有综合“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只是浅显地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很好地上升到其他层面。

(二)教学内容不够深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内容的编排遵循一定的顺序,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教师从宏观层面分析,认为只有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包含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实则不然,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贯穿整个初中阶段。虽然七、八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并没有直接提出“爱国”,但是强调培养公民意识、遵守法律等,这些都与爱国有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爱国主义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新的时代要求和特征,教师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立足于实际注入新鲜血液。然而,教材由于经过编写、校对、印刷等一系列过程,内容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師过于依赖教材就会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在实际生活中,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课程资源挖掘意识,没有针对爱国主义教育收集材料补充课本内容,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教学方法不够新颖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学生发展以及时代发展需求。就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采取具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讲解—接受—反馈”式教学法,简单、粗暴地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有关知识,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出现“教师在台上大声地讲、学生在台下无声地练”的局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个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而且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导致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四)教学评价不够完善

相关负责人在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等问题,改变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师也要积极响应号召,不能唯分数论、唯升学论,除了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发展等。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和情感教育,教学效果难以用确切的指标衡量,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实时了解他们的情感与思想变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采取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如通过知识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我国国情的掌握情况,然后以得到的结果为依据去评判学生是否有爱国情怀。这样的教学评价不够客观和完善,不能真实、有效地反馈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三、爱国主义教学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精准教学目标

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发挥引领的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要想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就要精准教学目标。具体来说,首先,教师要深入研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清楚地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不能因为中考或其他考试而在思想上轻视爱国主义教育。其次,教师应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教材,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如每一册教材的主题、每节课的重难点等。最后,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学习动机、兴趣爱好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综合所获得的信息去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发挥其引领作用。

当然,制定科学的目标并不是目的,落实教学目标才是。为了保证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顺利落地,教师应在备课环节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如以列提纲的形式划分本课的教学任务,明确重难点,思考在哪一个环节引入哪一个案例,采取哪一种方法等,这样讲课时才会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由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精神和情感层面的教育,所以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不能只停留于认知层面,还要拓宽到“情”“意”“行”这几个层面,确保其科学性和精准性。比如,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可以在方案设计环节补充合适的例子,如利用音乐、图片、文字等,还可以通过赞美、鼓励学生的爱国行为,激发其爱国情感。总而言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必须精准到“知、情、行、意”各个方面,不能模糊化,更不能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引导作用。

(二)丰富教学内容

第一,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要求和内容是不一样的,如封建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主要是“忠君爱国、维护国家统一”等,近代社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反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而改革开放后,爱国主义教育主线是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必须根据时代特征丰富教学内容,如最新的会议、政策,使教学内容贴合时代发展。

例如,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育教材内容承接上册,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增强其国家意识、坚定中国立场以及厚植家国情怀。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中国梦”这个大时代背景,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二十大报告的内容。总而言之,为了激发初中生的爱国情怀,教师不能死板、生硬地套用教材内容,而是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补充相关知识,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性与先进性。

第二,结合本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每个地方都有特色化的资源,教师应根据学校以及当地情况有效开发本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以补充教材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很多地方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烈士陵园、名人故居、纪念馆、战争遗址等,这些既是当地特色资源也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国家领导人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强调革命文化的重要性,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时强调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性。教师要注重红色文化教育,并挖掘本土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将具有较强理论性的爱国主义知识转变为通俗易懂的实际事件,利用鲜活、生动的案例促进学生理解与消化,需要教师认真筛选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慎重,要选择真实、典型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其有所启发,可以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达到预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事迹,然后展示环卫工人清理路面的照片等,通过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不是只有英雄人物可以推动国家发展,环卫工人等普通人员也在为国家的发展作贡献。

第二,情境教學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体悟,使其有效理解爱国主义知识,以升华学生的情感。适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创设的教学情境包括多媒体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表演情境等,教师应根据所教授的内容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需求选择合适的情境,以引导学生体悟爱国主义情感。

以《服务社会》一课为例,教师创设表演情境,组织学生模拟服务与奉献社会的活动场景,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奉献的快乐,再以情境为载体讲述服务与奉献社会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为社会贡献力量。

(四)优化教学评价

爱国主义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入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教学评价。由于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层面的教育,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所以教师在实施评价时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特别是过程评价,教师可以通过阶段测试、日常练习、课外反馈、课堂上互动、细致观察等方法评价学生的表现,如学生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是否严格遵守爱国道德规范,询问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应该做什么,树立什么样的志向等,以评价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国家观、是否热爱祖国,这样会让教学评价更全面、客观,能够更真实地反馈爱国主义教育效果。

四、结语

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道德与法治承载着德育重任,教师必须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并立足实际将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民族观、社会观、核心价值观体系,使其具备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家国情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推动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情况来看,无论是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还是评价都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根据爱国主义教育需求进行创新与调整,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

(宋行军)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爱国主义教育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