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凡
立足新视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及意义更为凸显。相较于其他学科,基础教育语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本文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与“学”关系的再思考为切入点,并引入“双减”概念及教育改革视野展开探究,并在认真研判其关系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案例,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效性提升给予相关策略的阐释。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与“学”关系再思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教,又如何学,一直以来都是值得反思的重要命题。基于这一问题,首要的一点便是要对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产生必要且深入的理解。
整体而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其特点上来看,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以及探究性。置身其中,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身的情感以及想法,他们可以任由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可以大胆地去尝试和实践,即便出现差错或者能力不足,但相较于课堂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更易于被学生所喜爱和接受。因此,从这一视角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试错及反思,进而实现综合能力提升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但是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综合实践课受重视的程度并不高,这一点不仅在家长中有共识,认为综合实践课无非就是玩闹,而且在一些学校及教师的认知中同样存在着缺位现象。值得欣慰的是,“双减”政策的实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价值和地位得以進一步提升,而且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孩子成长和发展所产生的价值。同时,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关于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所展开的研究也日益得以丰富。
通过上述反思不难看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教又如何学的问题辨识及其思考,其实焦点并不在于策略和方法,而在于是否真正意义上理解了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其课程开设及实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如此一来,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教”与“学”关系的解读便显得愈发清晰和明确。因而,本文进一步研究提出关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与“学”关系的再思考,既是必要的、迫切的,同时也是现实的和客观的。尤其在实践运用及总结中,教师要具体结合实际学情,并善于运用多种策略和方法,进一步密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与“学”的关系,并使之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德育渗透以及学科融合发展等的重要场所。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效提升策略
(一)立足教材内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需要与校本课程充分结合起来加以统筹考虑。通过有效融合不仅能够解决教材内容单一的现象,丰富课程内容,而且也可以更好地解决综合活动课教学有效性不足的情况,进而提升综合实践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此,教师应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设计,尤其要善于整合和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与校园环境发生联系,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在熟悉的校园环境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关于此,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具备开发和利用校园内各种资源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自主探究能力的培育。
以“探究校园植物”为例,校园环境从客观上来讲学生最熟悉不过。基于此,教师可以将校园环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以及实施的重要场所,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融入其中,感受校园的别样之美。比如,春天到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漫步,遇到路边的植物时,可以停下来,为学生讲解校园内这些植物的情况,帮助他们增长见识,同时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植树节到了,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在校园内种植,或帮助阿姨们维护好校园环境;降雨之后,校园内的环境也是极好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户外,用心感受雨后校园清晰的环境,体悟植物截然不同的另一面,尤其是泥土的芳香;夏日,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为植物浇水,进而理解生命,感悟成长的意义。
总之,校园之美既在于日常的精心维护和环境氛围的积极营造,又在于以怎样的方式去引导和启发学生幼小的心灵。通过反思可以看到,这些看似随意且随性的关于校园植物的感知,以及不同场景中带领学生亲自进行感受和体验,往往有很多可以介入的教育策略及育人机会。通过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其内心世界也得到进一步丰富。所以,校园环境也可以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重要阵地,只要方法运用得当,同样可以起到积极的教学作用。
(二)善用信息技术,丰富知识经验积累
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劳动教育既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为了切实提升教学实效,帮助学生丰富知识经验积累,可以介入信息技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活动质量。尤其是对一些不便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或者受客观实验条件等的制约,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创设出既具有模拟性特征,又具有实践性和参与性的学习环境。
以“早餐的学问”为例,在日常生活中,吃早餐无疑是学生入校前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活动开始前,当教师让大家就喜欢的早餐发表看法时,学生表现得十分积极,争先恐后地就美食展开了讨论和交流。可以看到,看似不经意的一句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对营造愉悦轻松的教学氛围是有积极意义的。而后,教师导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学习做早餐。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做简单的三明治,当美味的早餐制作完成时,可以邀请身边的小朋友一起品尝;为了增加口感或者变一变味道,可以加一些沙拉,依照学生喜欢的口味丰富早餐的味道。
美味的早餐制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活动体会到家长的不易。实践中,教师还可以以此为契机导入德育内容,让学生学会感恩,日常生活中要对父母的辛勤付出心怀感激之情,并善于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必须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积极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十分重要的一个理念便是“知行合一”。知,强调的是对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领会;行,强调的是融会贯通,通过导入实践感知提升教学相长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至关重要,得益于富有建设性、发展性以及成长性的创新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能力。可以说,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单调的、枯燥乏味的,且往往只能停留在文本内容理解的范围之内,而实践感知和体验则更为具象化,生动而形象的综合实践体验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以“我是生活小能手”为例,作为学生成长发展重要的生活环境,只要细心观察和体会,就可以发现很多适宜学生能力提升的有益经验。“生活小能手”中涵盖了家务劳动调查、劳动技能比拼以及小能手荣誉称号的评比等丰富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家务劳动为话题展开生活小调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自行设计制作调查内容,而后开始组内调查,对调查内容的分析和处理,教师可以给予适时帮助,并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调查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的重要性。其次,进行劳动技能大比拼,比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叠衣服、整理书包等技能比拼;对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学习钉扣子等。如此一来,不仅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而且让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最后,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拼,同样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行决定比赛内容,并设置监督员和裁判员,进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规则意识。
(四)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发展的根基,更是教育教学领域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基于此,对教师而言,在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具备与之相对应的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尤其是加强日常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不断地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设计弘扬和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此外,关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严格来讲,其涉及的知识内容并非教育教学所关注的重点方向,而是以此为契合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思想意识上增强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荣誉感和自豪感,以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以“传统文化溯源”为例,相较于成年人的认知视野,小学生对什么是传统文化往往是懵懂的,尽管在教学实践中当教师提出问题加以引导时,多数学生能举出相关的例子,但究竟传统文化的內涵及深意是什么,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感悟和实践体验对未来成长和发展有什么价值,以及如何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并没有系统、全面且深层次的理解。那么教师更应该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自身的知识经验积累,在研判学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教材解读可知,“传统文化溯源”这一主题涵盖了考查探究、设计制作以及实践体验等不同侧重点的活动类型,因而在具体设计及实施上要统筹兼顾,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衔接性、启发性以及实践性。比如,在考查探究环节,教师可以立足本地传统文化元素展开,考查的方式建议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其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线上自行查阅,做好记录和总结,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专题式交流。在设计制作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或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或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亲自练习,感知和体悟非遗文化制作的乐趣,带领他们走进传统文化世界。在体验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重要的节气节日或民间习俗,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如端午节包粽子、春节贴窗花等,都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丰富介入场景;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组织带领学生走进传统文化馆,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践行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构建高效课堂已然成为当下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就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而言,应切实以“双减”政策提出的内在要求为根本,落实好高效课堂构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展开。毋庸置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科融合理念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结合,同样是当下创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重要研讨方向。更为突出的一点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与多学科之间存在融合发展的共性,而且更注重实践性,因而在具体的设计上以及策略应用上,教师有必要认真反思和甄别,切不可为了融合而融合,盲目引入学科融合方式,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可操作性以及科学实践性等特征。
以“当个小小发明家”为例,在对该主题展开学情分析时,首先,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小学生的特质及天性。这是因为小学生好奇心较强,尤其喜欢具有探索性甚至挑战性的内容,因而,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学情分析,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向深入。具体而言,该主题主要涵盖考查探究以及设计制作两大活动内容,延续教材指引,教师在课程设计环节加以分别侧重。其中,在关于“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这一考查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开诚布公地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其发表见解,并通过投票的方式选择考查探究活动的内容。而在“我的改进与设计”环节,一方面,要与考查探究活动形成关联,实现学生经验及体验的衔接;另一方面,可以导入学科融合策略加以展开。比如,可以与科学课程相融合,培养学生认识科学、运用科学的观念和能力。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已经学过的课程内容,组织开展反冲车的设计制作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完成活动任务的设计与制作;也可以结合天气的学习,引导学生制作风向标,待制作完成之后,带领学生到户外测风向。如此一来,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学科融合促进和影响下不仅变得更为鲜活有趣,而且学生乐于参与,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及实践经验。
三、结语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效开展,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其内在的生活性、社会性以及实践性等重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的放矢,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要创新方式方法,如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引入学科融合策略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