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李 娟
劳动教育,在我国先后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使命。自此,全国各地中、小学校迅速掀起了劳动教育的热潮。然而,不少学校只是为了劳动而劳动,劳而不育、劳育分离,劳动教育被窄化、被泛化。学生没有劳动意识,没有劳动统筹思维、创新思维,缺乏自主、独立的劳动实践能力,劳动成果的价值没有得到最佳体现,致使劳动教育无法实现“高质”。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为应突破狭义的学校劳动教育的局限,由多元主体在多种场域中对学生开展完整而全面的大劳动教育,让劳育结合,让“五育”融合,让家、校、社联合。作为劳动教育的一线教师,笔者从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以新课标为指导,兼顾学校特色,实施以学科项目、跨学科项目、活动项目三大项目为载体的大劳动教育。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劳动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真实性,立足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或体验,面向现实生活,可从真实的劳动需求出发,也可从真实的问题出发。“做一顿家常晚餐”是六年级劳动的一个学科内项目,驱动问题“如何制作一顿家常晚餐”来源于学生生活,教师依托真实的问题情境,提炼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将问题转化为劳动项目,纵向串联学科内劳动素材,设计劳动任务群,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也可转化为真实的劳动实践。劳动者要解决问题,就必须经历设计、采购、清洗、烹饪等全劳动过程,获得真劳动体验,实现享受劳动成果、分享劳动成果、珍惜劳动成果等劳动情感的升华。此学科劳动项目,体现学生本能,赋予学生权利,还学生主动性,珍视学生独特体验。
此项目的核心任务有三个:设计一份家常菜谱,采购一顿饭需要的食材,完成一顿家常晚餐的烹饪。学生只有全心、自主地投身劳动实践,根据就餐人数、人员用餐喜好、营养搭配、烹饪难度设计菜谱,然后列出清单、做好预算、实地采购,再清洗并准备食材、烹饪食材,整理餐桌、摆放餐具,最后清洗碗筷、清扫厨房,才能最终完成劳动任务。项目通过劳动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实践、巩固学过的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清洁与卫生技能的知识,将已有劳动知识、经验学以致用,并进行迁移和灵活运用,从而在劳动中磨砺意志与心智,激发创造,提升素养。学生在整个劳动项目过程中,既发展了初步的筹划思维,也学习了基本的劳动技能,还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了积极的劳动精神。当然,此学科项目活动的开展不是为了项目而项目,也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培养其核心素养,以真实触动学生,以全情境带动学生在劳动中进行思索,在劳动中进行反思、评价与修正,在劳动中探究,在劳动中创造,在劳动中获得成长。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注重劳动项目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紧密结合,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灵活地运用其他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劳动实践。跨学科项目横向关联多学科劳动素养,是开展劳动教育上好的载体。笔者以“蓓蓓农场的再设计与改造”项目为例,分享项目的背景、设计与开展。校园农场是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重要基地,可是,在平时的种植活动中,学生发现农场大门挡光照、菜地无小径、农场中间有小树、土质贫瘠、篱笆的设计稳定性欠佳、无浇水设备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农场更有利于开展科学的种植活动呢?基于布局不合理、土质贫瘠、设备落后等问题,大家决定对农场进行重新设计与改造。学生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了项目招募令,并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开展“蓓蓓农场的再设计与改造”跨学科项目活动,组成了调查员、科学家、数学家、工程师、文创师、剪辑师六个团队,并请综合实践、数学、科学、美术、劳动、信息科技等学科的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此项目来源于劳动实践,也服务于劳动实践。在特定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劳动实践,不再停留在最初的种植劳动阶段,而是统筹思维,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劳动,使劳动更多维化、多阶化、多元化。项目组成员经历发现问题、前置学习、分析问题,并利用科学探究、数学应用、工程制作、艺术策划、技术运用等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调查员们参观农业基地,采访农业专家,进行农场调查,并查阅相关资料,以确定改造方向,从技术、时间、经济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改造方案。数学家们通过实地测量、头脑风暴,绘制了新农场的平面图,对各项投入进行规划、核算,并列出一份详细的农场投资预算表。科学家们通过科学实验探究阳光、温度、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检测土壤的pH值,并尝试自己制作有机肥,制作给蔬菜进行定时、定量浇水的滴漏装置。工程师们根据路径设计图,选择合适的材料,现场确定铺设方案,并进行铺设,还为刚播下的香菜种子搭建保温棚。文创师们对农场篱笆进行涂鸦设计,设计农场标识,搭建农场微模型。剪辑师们拍摄、剪辑劳动视频,航拍农场,制作宣传片。在整个劳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大家发现问题,积极寻找原因,商量解决办法,思维设计、实践制作,分工又协作,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并进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评价。以项目凝练劳动,以情境凝练生活,突出对劳动者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培养,使劳动变得更真实、更有效、更美好,更契合学生成长的需求。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指出,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践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及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学校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积极设计多样化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培养劳动素养,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这里,笔者以“最美小劳模”项目为例,分享如何设计活动项目,开展大劳动教育。
此项目活动前期,学校开展了聆听劳模故事、讲述劳模故事、劳模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用心去感受先进劳动者的情怀,弘扬劳模精神。项目多向联结学科外劳动场域,共设立五个板块:我是小值日生、我是小当家、我是小园丁、我是小工匠、我是小志愿者。“小值日生”在教室、走廊、楼梯、道路、操场等校园的每一处均进行劳动设岗、领岗、值岗,并走进学校食堂,戴上厨师帽,系上围裙,参与摆餐具、分饭菜、擦桌子、清扫地面、清洗餐具等劳动实践,实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小当家”尝试制订“当家计划”并付诸行动,整理房间、清洗衣物、打扫卫生、采买、烹饪、洗碗、照顾弟弟妹妹、孝敬爷爷奶奶、帮助左邻右舍,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抢着做;“小园丁”从一盆小绿植开始参与爱绿、植绿、护绿活动,从一棵小种子、小菜苗开始参与农场种植劳动实践,做到会的事情好好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小工匠”参加手工DIY、变废为宝等创意手工制作劳动,尝试简单修理家庭、校园中的常用物品,做到创新的事情试着做;“小志愿者”穿上红马甲,走进社区,走上街头,参加公共卫生、传递爱心等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做到他人的事情帮着做。整个项目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基础性劳动,兼顾学校劳动文化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以激发兴趣、尊重体验、联结生活、自由选择为理念,涵盖低、中、高年级,根植家庭土壤,坚守校园阵地,开发社会资源。项目注重开发灵动和多元的劳动素材、场域,构建多维的劳动评价体系,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让劳动现场不再是秀场,让劳动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劳”或者“育”,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力、劳动实践力、劳动创造力。
劳动教育不是为了劳动而劳动,也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只有精选劳动教育的项目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的项目研究,把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才能下好劳动教育这盘棋。大劳动教育,打破了传统的劳动教育边界,以核心素养为引领、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校特色为背景、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思维、设计、制作、试验、锻炼、探究、实践的过程,从而爱劳动、会劳动、勤劳动、善劳动,使劳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高质量的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