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追忆高士其

2023-10-29 13:33:48葛吉霞
群众 2023年18期
关键词:小品延安科普

□ 葛吉霞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是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从1934年开始,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其它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高士其逝世后,中组部追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高士其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建议中提出,科学普及工作的目的,就是要把科学知识交给人民。高士其先生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终身不懈地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的生命故事,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士其代表科普”

1934年,高士其发表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从此正式开始了科普创作,他以科学小品为武器,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抗战而斗争。周恩来同志曾亲自提名高士其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并称誉他说,“高士其代表科普”。

1925年,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深造,当时国内流行性病毒肆虐,他的姐姐不幸死于病毒感染。他坚信医学能救国救民,就从威斯康辛大学化学系转到了芝加哥大学改攻属冷门专业的细菌学。他曾亲自吞食食物毒细菌做感染试验。在一次实验中,他不幸受到脑炎过滤性病毒感染,中枢运动神经遭破坏,手脚活动发生障碍,但他顽强地修完了全部医学博士课程。作为一名细菌学专家,高士其预见到了细菌战的可能和反细菌战的必要,他认为要先从基础做起,唤醒民众对病菌的防御意识。高士其在发表的第一篇科学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中将原名“高仕錤”改为“高士其”,郑重宣布:“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从这篇科学小品开始,高士其正式进入科普创作领域。在他的第二篇科学小品《我们的抗敌英雄》中,高士其将细菌比喻为日本侵略者,把白血球比作抗敌英雄,写得通俗易懂,又有鼓动性。李公朴、艾思奇交口称赞,说它具有鲁迅杂文式的风骨。此时,他经在美国结识的好友——读书出版社创始人李公朴引荐,正式投入了文化抗战的译著出版生活,先后出版了科学小品集《菌儿自传》《抗战与防疫》《微生物大观》《细菌与人》《防毒面具》《科学先生活捉小魔王的故事》等。他把科学小品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抗战的武器,把科学、文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融合,将科学小品的创作推向新的境界。从此,高士其找到了一条把自己留美所学专业知识奉献给中国大众的最佳途径。他用颤抖的手握紧笔杆,艰难地书写了近百篇科学小品。之后他病情加重,就先打好腹稿,逐字口述请人记录。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往往需要花费几天时间才能完成,但他每天乐此不疲。

从1934年到1937年,高士基创作近百篇科普作品,其中抗战内容的题材占了60%多,正如他在晚年回忆时说的:“在这个时期内,我的病使我写作感到困难。但是我还是坚持着每天写1000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是配合着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节拍而写的。”

“延安第一个红色科学家”

高士其在进行科普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当时,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抗战爱国之士,高士其决心到延安去,他说:“我一天爬几丈路,也得爬到延安去!”

1937年8月,在地下党的帮助下,高士其拖着半瘫痪的身子,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赴延安的路途。经过3 个多月的跋涉,他终于到了延安。高士其刚到延安,毛泽东就到他住的窑洞看望他,勉励他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周恩来也前往探望,勉励他同疾病作斗争,加紧学习,努力工作。陈云在和他交谈后,称他是“延安第一个红色科学家”。在延安,高士其不但从事自然科学的普及工作,发起了国防科学社、边区医学座谈会、细菌学讨论会,同时还与艾思奇、成仿吾、郭化若等人组织了“新哲学会”“自然辩证法座谈会”。毛泽东、张闻天、陈云、徐特立、陈唯实、范文澜、于光远等四十几位同志相继成为会员,参加座谈,研究讨论哲学与方法论。高士其是当时我国仅有的几位微生物学家、细菌学家之一,他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世界上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思想,而且为延安地区的干部群众,打开了一扇通往现代世界的窗,丰富了他们学习哲学、自然辩证法的内容。高士其在延安的待遇等同于白求恩大夫,他担任了陕北公学的教师,经常被抬上讲台,向各级干部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讲授防疫与防毒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写出了《国防科学在陕北》。

经过一年的延安生活,高士其意识到自己找到了一条正确的服务国家和大众的道路,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1939年1月,高士其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高士其的健康状况恶化,接近全身瘫痪,毛泽东提议他去香港治病。于是,高士其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延安。

“把科学交给人民”

1949年4月,准备参加第一次科代会的高士其在《拟对普及科学教育问题意见》中提出,新科学应当是群众的科学,是属于人民大众的科学,要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科学不仅需要提高,更需要普及,要把枯燥深奥的科学通过通俗化的过程变成人民大众的语言。

1949年,在开国大典的礼炮和国歌声中,高士其写下了这样两句话:“历史还会这样前进着,就像时空的广大与无际。从这里,我开始了新的把科学交给人民的事业。”高士其继续为真理、为“把科学交给人民”的历史使命奉献着自己。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先后担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及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他仍深入基层,到石景山钢铁厂参观,写下了《炼铁的故事》;到云南个旧锡厂拜访,发表了《锡的贡献》。从1949年到1964年,他发表了800 多篇文章和诗歌,出版了近20 本科普书籍。他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1954年,高士其的科学诗集《我们的土壤妈妈》获得全国儿童文学一等奖。颁奖大会那天,当他坐着手推车来到会场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宋庆龄代表评奖委员会亲自给高士其授奖。

1977年底,一场疾病剥夺了高士其唯一的工作方式——口述,从不向命运屈服的高士其,毅然拿起笔锻炼写字。早在1939年高士其就丧失了写字的能力,在停笔40年后,他毅然提笔锻炼写字,从每天几十字竟然达到每天写一千多个字的水平,常常从早上9点写到夜里11点。因为控制不住疾病所带来的颤抖,经常在笔记本上留下道道划痕。1983年,当他不能自主吞咽食物,就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从此,他整日握着笔,不停地写他的回忆录。1988年12月19日凌晨,高士其因病与世长辞。回顾高士其的一生,他的作品自20世纪30年代迄今已有一百多种版本,被译成多种文字,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与科学传播事业孜孜不倦地奋斗了60 多年。这一切都是一个60年前曾被医生宣布过只有五年生命期的残疾人在医院的病床上完成的。

2005年高士其诞辰100 周年时,《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追忆高士其》的文章:“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惊人的毅力而震撼,我们追忆高士其,为他高超的笔法所打动。使科学知识脱下庄重的礼服,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他的作品立意深远而文辞浅显,小学生都可以读懂,大量拟人化的比喻、口语化的叙述,开科普创作之一代新风,《菌儿自传》《我们的土壤妈妈》等名篇佳作,成为世界科普文库中的经典。”

猜你喜欢
小品延安科普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中等数学(2022年4期)2022-08-29 06:27:10
《临宋人小品》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走进延安
陕西画报(2015年2期)2015-03-11 0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