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陈羽安
我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独具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内涵,更是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表现。融媒体时代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任务与新媒体加速融合,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创新性传播使得文化传承得以展现更好的效果。由北京卫视打造的精品力作《书画里的中国》依托中国书画精品,运用数字化传播、融合传播、双向传播等技术手段,同时在人才储备、营销方式与传播内容等方面别出心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传播,让传统书画文化的富矿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散发出耀眼光芒。
中华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意蕴深厚。书以“传其意”,画以“传其形”,传统书画作品既有崇山峻岭般的浑厚高远,又有溪流大河般的空灵与奔放,融合了历朝历代中国文人对于自然、社会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各方面的理解与认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区别于其他西方艺术,中华传统书画有着共同的工具和审美需要,二者水乳交融,亲密结合,相互影响,因此独具特色。在浩瀚的长河中,传统书画艺术历经几千年的沉淀,凝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文化品格和创造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一块瑰宝。
寻古溯源对探析传统书画文化有重大意义,而要让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传统书画飞入寻常百姓家,则需要注入时代精神,让其重获“新生”。并且由于经济加速,当代文化艺术有一种快餐文化的倾向,具有内容通俗化、形式图片化、载体碎片化的特点。在此背景下,人们吸收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书画文化内容,很难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和提升境界,更不用说产生极具影响力的书画艺术大师。这就需要我们将传统的书画艺术与时代特点相结合,推出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需要的优质书画艺术作品。
《书画里的中国》在传统书画文化中融入了当代价值观,并且对传统书画文化进行时代化解构,搭建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对话的桥梁与纽带,使得古今双向互动得以实现。例如节目第二期通过围炉煮茶的形式,以“共美”为主题,鉴赏了几幅与古代女子有关的国宝级书画,从《宫乐图》中唐朝仕女的穿衣打扮、行为举止等细致分析了古典女性之美,探讨时代变迁下古今审美流行的差异;通过唐代诗人杜牧《张好好诗》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和归宿,深入探讨当今热议的两性关系、女性自由、女性地位等话题。节目以史为鉴、借古喻今,通过嘉宾的沉浸式探访和发问引导观众思考,从历史典故中挖掘女性价值、女性力量等时代议题,将历史文化投射进现实生活,实现了古今的跨时空对话与交流,激活了传统书画艺术的生命力,丰富了节目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同时实现了当代价值引领。
数字资源生产是实现数字信息网络传播的重要基础。创新优秀传统书画文化的传播形式,必须推进传统书画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将书画这种非物质文化资源数字化,转换为文字、影像、音频、视频等便于传播的数字资源,才能使传统书画文化在移动新媒体上展现精彩魅力,焕发蓬勃生机。例如《书画里的中国》为了让古画更灵动、鲜活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节目组利用数字绘景、3D复现技术等技术手段将历朝历代名画作品立体还原,使一幅幅古画活了过来。在介绍北宋宫廷画家郭熙创作的《早春图》时,通过3D复现技术,让观众可以看到飞鸟灵动,溪水潺潺,一户人家在山野间行走,云山雾绕的早春景象。更是利用数字绘景让演员毫不违和的出现在画中,为了让画面无限接近原作韵味,节目组还邀请艺术家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技巧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并运用3D技术精细雕刻,先后对画作进行了数十次数字着色,让传世名画《早春图》“活”起来,让大家身临其境体验青绿山水的磅礴气势,沉浸式感受北宋传世画作的风采。
在介绍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时,画中描绘的是早春长安曲水岸边,一队华服美人悠然骑马踏青的生活场景。节目组就再次通过3D复现技术实现画面复现。甚至让演员与虢国夫人跨时空“同框”,在画中间簇拥的五骑中,寻找谁才是真的虢国夫人。同时也让观众如同身临其境一样进入画中,在生动地展现豪华游春的同时,也让我们仿佛听见了马蹄清脆柳风轻吟,看见和感受到了阳光灿烂、水波漾漾的无限春光。还可以通过近距离观察到虢国夫人、随行马匹的不同细节,来揭秘盛唐时期喜欢女扮男装的流行风气,慢慢剥开唐朝社会独特的风俗面貌,领略气势恢宏的盛唐风采。
运用数字技术,能以“今”入“古”,链接遥远的过去与现在。这不仅有助于传统书画文化“破圈”传播,而且可以深度介入书画文化艺术创作,让文化创意跨时空交互、跨载体呈现,为书画文化产业创造出新业态和新场景的同时拓展传统书画文化传播的边界和想象力。
融媒体时代传媒生态和舆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传播的文化想要深入人心融入群众,地方主流媒体必须进一步创新融合传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然而在5G融合智能互联的态势之下,视觉文化仍盛行“读图”风潮。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主流媒体如何在不同的媒介场景之下,实现不同人群的有效触达,答案是通过平台、内容、技术、渠道及体验感等全方位创新,实现高效融合传播。由北京卫视打造的节目《书画里的中国》,其传播路径就打通了媒介壁垒。首先节目不是单一地只在电视上播放,而是各大视频网站同步更新,节目还曾在录制地万寿寺开展了一场慢直播活动,展示修缮后的万寿古寺新貌,让观众通过社交小屏云欣赏首都古风文化地标、观赏古寺美景、感受古寺文化氛围。其次节目组、节目主持人等等也会在节目播出后通过短视频平台科普当期相关的传统书画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了短视频的内容潜力与传播优势。最后节目内容也进行了融合创新,节目中大量采用“情景模拟+真人秀”的模式,“实景展示+动画诠释”的组合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趣味性、画面的视觉美感与观众的体验感,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场景实践与艺术活化的创新传播。正因如此,《书画里的中国》节目播出后,才会在各大社交媒体上收获了全国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认可肯定和积极反馈。
该节目借助各大网络平台让电视大屏和社交平台小屏之间梦幻联动,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创新节目表现形式,实现传播融合一体的场景建构,立体表达传统书画的文化内涵,使其形成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双向传播指存在反馈和互动机制的传播活动。在双向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活动的双向性较弱。再加上普通人眼里书画艺术小众且沉闷,书画艺术的传播过程中更加要注重双向性。《书画里的中国》就进行了系列多元、有效的新媒体互动活动,实时与年轻人建立传承和交互的“连接点”。比如节目官方微博设置专门平台可留言互动,受众可反馈。更是与微博进行深度合作,面向大众在微博上开展书画创作征集活动,引发几百人参与,优秀作品还在节目结尾上屏展示,极大激发了大众的创作热情。还有官微进行的知识问答、“奇思妙画”活动、“全民提笔书画中国”长线活动等。这些都是双向传播的具体表现。节目根据观众的反馈对节目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不再是传者进行单一的传播,而是充分调动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有效的文化艺术传播。
“人才是第一资源,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5G时代的全面来临的大环境下,想要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媒体行业就更加需要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文化传播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是跨界的,而且与技术和营销能力结合得更加紧密,对媒体从业人员的创新型、复合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更多的新媒体时代创新文化产业传播的领导人才、掌握新媒体先进技术人才、产品创意人才、宣传营销人才等等。传统艺术类节目《书画里的中国》,邀请各个专业领域的人才共同参与节目制作,比如视频制作、市场营销,文案脚本撰写等,均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人才参与创作。节目每期都围绕书画作品设定不同主题,通过生动的故事与高超的技术呈现精妙绝伦的书画作品,再到深挖书画作品中民族精神、民族风骨,不断地做出新尝试,让经典书画作品“活起来”。这些都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高超技术水平,进行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创新表达的同时拥有更多的技术赋能,如此才能打造出文化精品。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想创新传统书画艺术传播提升路径,需要巧妙地利用营销手段,提高传统书画文化在当今的影响力。首先是利用名人效应,打造优质传统文化节目。现阶段“明星效应”对一档新兴节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多数年轻人会出现模仿偶像的行为,甚至把偶像的成就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因此,打造一档有知名人物加入的文化艺术类节目首先会吸引这一固定的年轻观众人群。
《书画里的中国》适当的利用了名人效应去营销,节目每期邀请一些明星嘉宾,让嘉宾与观众一起走进画里近距离感受传奇名作,同时由明星嘉宾演绎复现相关历史故事,给节目内容增添趣味性,让节目更加有看点。除此之外,打造优秀的传统文化IP也是一重要营销手段,不仅可以强调文化本身的价值,增强文化产品影响力,而且可以将节目原来的单一价值扩充到更多元和长效的价值链条,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如《书画里的中国》节目第四期将茶与书画进行融合,自古以来,以茶为主题的书画层出不穷,文人墨客借茶写诗、画物、抒情,可以说,茶与书画历史文化互相融会贯通,有着不可忽视的契合性和难以分割的关联性。节目不仅有茶话会系列专题,有一期还专门推出“茶画”主题,在《惠山茶会图》《思咏贴》等著名“茶”作中探寻不同时代的“茶画”文化,体会画中有茶趣,茶中有墨香。甚至后来还招揽独家冠名商,研发了融合《早春图》元素的定制版产品——中茶大红印“传世之作”,想来也是看到了文化IP对文化产品的正向引导作用。
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重提工匠精神,用匠心打磨作品是书画艺术类节目创新传播发展的必经之路。《书画里的中国》节目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用心创作才能打造出优质节目,首先节目会根据当代文化需求改变而进行创新,把中华传统书画作品中厚重的历史放置在生动、鲜活的故事中,为传统的书画作品赋予了别致的“出场方式”,让内容活化不再枯燥,并运用当代视角重新解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其贴近现实,为传统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提供一个新思路。其次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让传统书画艺术类节目不再是单一传统的舞台视角,而是更加贴近大众,当感官上的愉悦和无差别的审美都在节目中融合,传统书画艺术对于大众来说就不再是遥远的、陌生的,艺术家和普通人之间的界限消失,打破了圈层隔阂。最后《书画里的中国》对书画的演绎和解读尊重历史,不迎合、不媚俗、不猎奇,在基于真实的历史情况下在表达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找到对历史的敬畏和传播的创新之间的最佳平衡,向观众传递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更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的自信和情怀。节目总撰稿和总编剧乔鲁京就曾表示,“此类节目要注意将专业的精英意识转化为大众化表达。这需要创作者了解和热爱这个领域,要有自己的专业判断、价值判断。在创作过程中要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能够在正史、野史、戏说之间有明确的判断和认知。”从节目的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相关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与人文情怀。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当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艺工作者工匠精神的培养,优质文化艺术类作品才会如喷泉般源源不断地涌出。
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需要向《书画里的中国》学习,《书画里的中国》广受好评,它让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焕发新生,把古代真实的“顶级流量”转换成当下的流行表达。因为只有在体验式、感官式的呈现,而非机械式、标准化的重复中,大众的审美理解力和文化创造力才能被激活。这种不按常规出牌的创新突破,也是当下文化艺术类节目创新传播最需要的。
由于新媒体的运用渗透到传媒业界的方方面面,现当下一档优质的文化艺术类节目打造成功始终离不开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与运营,这就需要培养更多的传播学专业人才,加快创新传播的步伐。
在融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作为主流媒体担当的北京卫视坚持守正创新再次推出这样一档观赏性、趣味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优质作品,用看得见的文化自信,听得到的历史回响,在书画中探寻中国文化、凝聚起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