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良田”的成功实践

2023-10-29 06:41:40程知言王鲁宁
群众 2023年17期
关键词:耐盐滩涂盐碱地

程知言 王鲁宁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加强盐碱地改良,挖掘盐碱地利用潜力,对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省地质局积极发挥专业技术特色和优势,突破一系列技术瓶颈,成功探索出“盐碱地变良田”的方式和路径。

盐碱地改良取得显著成效

2012 年以来,我省地质工作者依托沿海地质调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和数据,对全省滨海盐碱地土壤特性和盐分迁移规律开展深入分析研究。2014 年,进行盐碱地改良实验和耐盐碱旱作物种植。2017 年,在改良后的滩涂盐碱地上,试种“海水稻”获得成功。

目前,“海水稻”种植面积已从最初44亩试点推广至当下建成的10000多亩示范基地,成为江苏离海最近的高产良田;通过对近300 多个耐盐水稻品种持续筛选试验,并耦合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耐盐水稻田亩产由2017年的680 斤提高到2021 年的1300斤,小麦亩产由2018 年的300 斤提高到2022 年的1100 斤。省地质局滨海盐碱地改良与“海水稻”种植关键技术已经形成整套技术体系,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

改良成效可观。建成通州湾和如东掘苴两处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总面积为1.5 万亩,已产生补充耕地指标7000 余亩,尚有8000 余亩处于改良待验收阶段;亩均改良成本约3.5 万元,相较补充耕地占补平衡获得收益(约30万元/亩),效益极为明显;同一田块耐盐水稻亩产提高到1300 斤,小麦亩产提高到1100斤,达到“吨良田”标准。昔日的盐碱荒滩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生态田园。

改良技术成熟。针对江苏省盐碱地距海近、海拔低、初始盐度高(在20‰左右)且极易返盐等实际,在障碍因子绿色消减、快速抑盐脱盐、地力加速培育与提升、耐盐作物新品种筛选等盐碱地改良技术及耐盐作物种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无稳定淡水供给区域实现2年内通过耕地质量验收,在有稳定淡水供给区域通过水旱轮作实现1 年内通过耕地质量验收,综合形成了适应我省滨海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的技术体系,建成了2处盐碱地改良示范区,一批科研成果分别以产品、专利、论著等形式得以“物化”和“固化”。

改良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将未利用盐碱地改良为耕地,形成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再通过地力提升达成高产良田”这一可复制推广的滨海盐碱地利用的“江苏模式”,可为沿海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范本,既解决了江苏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对耕地的需求,也充分利用了江苏淤泥质滩涂这一后备土地资源优势,不但创造了耕地指标,同时也实现了滩涂生态环境的改善。

探索形成滩涂生态开发“江苏模式”

在沿海地质调查基础上,省地质局对南通市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和如东掘苴垦区的滨海盐碱地进行综合改良,并开展“海水稻”种植试验,所形成的滩涂生态开发模式取得了成功,走在了全国前列。

以地适种,盐碱地改良形成耕地。主动发挥“地质+海洋”等方面技术优势,明确了“人为干预改良盐碱地、扩充江苏亟需的耕地资源”这一工作思路,并在原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及标准研究”等项目中予以实践;针对江苏滨海盐碱地特性,紧扣土壤改良过程中降盐、抑盐难题,以控制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性能,抑制毛细作用、提升土壤肥力等作为研究切入点,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构建了微区域生态循环系统、立体式生物质排盐、土壤团粒结构快速组建、复合改良肥(剂)研发使用等十多项核心技术在内的综合技术体系。目前,1.5万亩盐碱地得到改良,其中7千余亩达到耕地标准,大部分已完成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流转。随着本技术体系更为广泛的推广转化,将有助于缓解我国沿海地区耕地资源紧张局面。

以种适地,优选耐盐作物新品种。通过“以地适种”“以种适地”双向奔赴,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技术与耐盐水稻种植有机融合。2017 年,在滨海盐碱地上种植耐盐水稻,实现了当年土地改良、当年农业种植、当年水稻丰收的成果。近年来,更是承担了国家、江苏省耐盐水稻区域试验,开展了数百项籼、粳稻品种的试验任务,通过国家和江苏省审定的耐盐水稻品种近10 种,为国家和江苏省审定耐盐水稻品种提供了技术支撑;针对江苏滩涂垦区稻麦两熟大田种植土壤盐分障碍等突出问题,进一步开展了滩涂适宜种植稻麦品种筛选研究,优选出了耐盐性强、抗倒性强、穗大粒大的“海璞1号”等稻麦新品种(正在申报植物新品种权);通过持续筛选耐盐作物品种,现已形成以种植耐盐水稻为主体,小麦、玉米、大麦为辅的全周期生物种植滨海盐碱地改良技术体系,实现了稻、鱼、鸭立体式种养模式,通过农业地质工作手段,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滩涂耕地高效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管护双控,盐碱地高效开发利用。挖掘盐碱地改良独特价值和品质特性,积极与地方政府对接,将未利用的滨海盐碱地纳入改良范围,并转变为新增耕地,实现耕地面积增长;重点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耐盐种质筛选,培育耐盐、高产、优质新品种,扩大推广种植区域,同时提高新增耕地种植产量;强化田间精细管理,建立滨海盐碱地“水稻—油菜”农作制,有效衔接前作水稻收获与后茬油菜播种关系,建立全程机械化轻简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技术并推广示范;坚持新品种新技术边试验边应用边推广,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探索并走出盐碱地绿色低碳、循环利用开发的新路径。

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的经验启示

省地质局以盐碱地改良与耐盐作物种植“双擎”驱动,持续创新、不断奋进,形成了滨海盐碱地快速生态改良技术体系,为挖掘我省滩涂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夯实耕地根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有效尝试和积极贡献。

效率和质量相结合。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续进行科技创新,盐碱地改良效率得到极大提升,促进了盐碱地的高效利用。特别注重耕地的质量提升,通过全过程压盐、抑盐技术解决了滨海盐碱地的“返盐”难题;强化农业管理与农田维护,快速高效提升田块地力,以耕地质量提升促使粮食产量提升。

科研和生产相结合。始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积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以“滨海盐碱地快速改良技术及标准研究”“南通滨海盐碱地水旱改良矿地融合示范项目”等诸多科研项目为载体,积极探索盐碱地改良与综合利用的先进技术体系及实施标准;在强化科技创新的基础上,产学研高效协同,在已形成的两处1.5 万亩示范区,持续优链补链强链,不但“生产”了耕地,还进一步延伸了盐碱地开发产业链,生产出提升老百姓生活质量的、绿色健康的米粮油等系列农产品,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发和保护相结合。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技术方法上,独创了“生物质排盐沟”“生物质地膜”“生物絮凝”“生物质改良肥”等技术,将秸秆、畜禽粪便、尾矿(渣)等一、二产废弃物综合利用,不但节约了资源,还减少了地块的次生污染风险。治理虫害方面,使用生物诱虫、生物化学等绿色生物防治技术,促进农药减量控害,推动现代农业更加健康和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耐盐滩涂盐碱地
盐碱地也能种粮食?
军事文摘(2024年6期)2024-02-29 09:59:12
中国发起外来滩涂草治理战
英语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8:22
霞浦滩涂
有了这种合成酶 水稻可以耐盐了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0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河北果树(2020年1期)2020-02-09 12:31:34
海边滩涂软淤地基挡潮闸基础设计
耐盐保水剂的合成及其性能
化工进展(2015年6期)2015-11-13 00:27:26
沿海滩涂围垦施工的技术要点
精品(2015年9期)2015-01-23 01:35:32
耐盐高降解蛋白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