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珠(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金沙小学)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法律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此阶段开展法治意识教育尤为关键。对小学生来说,开展法治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正确理解法律、掌握法律,让他们在关键时刻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还可以形成对学生的行为约束,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法律意识与法律规则的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处于特殊成长阶段的小学生,给予学生系统科学的法治意识培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学思政的教学目标。我们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在不断地建设和发展,这就意味着法治意识和法治教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正处于初步构建的时期,这个阶段中教师的引导以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直接的参考和学习意义。因此,素质教育对小学思政教育提出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小学教育阶段能够培养起初步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使学生在儿童时期能够对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以及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具备基本的了解,为学生之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一些一线教师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定位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也就是说,法治教育在新课程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法治教育的力度大大增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演变成纯粹的法治课程,其仍然是以德育为主的课程,或者是带有浓厚法治色彩的综合性课程。毕竟法律只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培养学生从小建立法治意识是实现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方面。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集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爱国教育等多个领域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课程定位仍然是培养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合格公民。
在小学德育的过程中,法治教育属于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它是公民素质层面的教育,而不是法律职业教育。首先是培养法律观念和态度,其次是学习法律知识。为此,青少年法治教育纲要明确指出“以培养法律意识和尊重、遵守法律的习惯为重点的教育。”其中,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拜和遵守,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公民的法治意识是尊重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主要表现为宪法法律至上意识、权力制约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平等意识、程序意识、民主参与意识等。
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是整体的、多元的,这决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服务于儿童思想和行为的基本逻辑。小学德育转化过程中的法律教育要普遍以宪法精神为主线,注重强化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诚实守信意识,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法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小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规范意识,约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从小建立规则意识,为他们树立边界意识,不要轻易触碰道德的底线,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六年制小学是一部特殊的法律教育书籍,分为两个阶段:小学1—2年级是法治教育前期阶段,以法治培养为重点,为后续规范的法治教育奠定基础;小学3—5年级属于法学教育一体化阶段,表现为嵌入式渗透。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材就开始表达相关的法律规定;在直接法治教育阶段,即小学六年级,学生应学习专门的法治教材。
为此,一线教师应该注重澄清以下几点教学主体内容:首先,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要注重实践水平的课程,以特定的主题融入法治教育当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融入和渗透生活当中法治教育的点点滴滴,稳步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为避免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偏差,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对小学生的渗透。其次,教师应该从根本上注重青少年德育,不仅仅是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而是应该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入渗透到每一个学科当中,找出适合对小学生进行育人教育的关键点,强化法治育人、道德育人的积极作用。
在思政课中渗透法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有利于促进思政教学改革。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可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提出课程教学中培育学生法律意识的相关对策,以此促进教学实践改革。二是有利于提升教师法治教育的专业素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法治教育的落实,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法治素养,促使其专业化成长。三是有利于丰富法治意识培育方法。小学生的年龄较为特殊,他们大多具有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注意力不持久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实践改革,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法治意识,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成长的教学方法,在增强趣味性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学习。
当前在小学思政这门学科中,虽然一些教师秉承着相关部门的理念对学生展开了教学,但其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品质,对学生的法律知识培养不足,导致小学思政这门学科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再加上一些教师在课堂内所开展的内容极为零散,且法治教育开展得比较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导致学生会在课堂上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
因为小学教师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不重视,在开展教学时通常采用形式化的方式,而没有带领学生真正地去了解法治课堂。特别是学生在没有真实案例的引导下,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就相当于走马观花。同时,因为教师未充分重视法治思维,所以在教学环节会出现避重就轻的观念,间接性对法治教育产生影响。
针对法治教育的问题,除了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外,还需要家长去陪同培养,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锻炼。可是从如今的教学现状中看出,一些家长在生活中都存在着一些违法行为,根本没有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为了取得良好的法治效果,学校要通过各种形式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确保学生从小就接受法治教育、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这种活动不能局限于学校的某一阶段,而必须是持续的,要不断关注法治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可以在学校里搜索那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触犯了法律、不得不面对惩罚的孩子们的视频,让他们直观地看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明白自己不能做的事情,避免导致终生的遗憾。应通过《青少年保护法》和《宪法》的宣传板、海报和标语牌,在学校营造出浓厚的促进法治的氛围。还可以向家长和教师提出有关法律常识的问题,使学生了解法律,遵守法律规定,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鼓励学校开设法治讲座,通过线上和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育。“开学第一课”和思政课程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生命安全和毒品预防知识,由此使学生珍爱生命、避免溺水和抵制毒品。
开展法治教育时,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如此才会让小学生的理解深刻。教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活来切入法治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生活素材时,要以小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为对象,如此才会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去分析各个生活方面的问题,让其加深互动和交流,让小学生对法治概念更加深刻。另外,互相探讨沟通的氛围会帮助小学生发现自己的误区,从而帮助他们更透彻理解法治知识。
比如,教师在教学“我们的节假日”时,要让小学生懂得爱护书本、公共设施等,可以从正反两方向来讲授这部分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法治观念。对于正向教学,教师可以直接渗透爱护公物、书本的观念。从反向的角度教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入生活中破坏公共设施的实际案例,由此提高小学生对法治观念的认知。对此,教师可以提前搜集新闻,或是利用互联网下载相关的教育案例,而后让小学生分析案例,并强化引导,如此就会强化小学生的法治意识。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小学生比较薄弱的思想领域去引入法治教育,如小学生通常对人民币缺少概念感和认知。教师要开展这一部分课程时,就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毁坏人民币的案例,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毁坏人民币的处罚,使小学生强化法律认知。
小学阶段的年龄特点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引导方式。特别是在展开法治教育的内容时,应当对学生展开正面化的引导。因为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如果说得太复杂,学生就会不理解,反而是直观地引导才可以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除此之外,要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思政学科知识,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的变通。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授“大家排好队”这一内容时,教师要为学生讲述排队的好习惯,对此一些学生会产生认知的偏差,认为站排就是排好队,但其实排好队的含义包含着你不能插队、不能随意走动诸多问题,所以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就要给学生举例、提问,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应,如此一堂课下来,才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遵守纪律。
探究性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方式获得问题答案与课程知识的方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合理设置探究问题,体现探究活动的方向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的指引,在学生寻求问题答案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的引导提升其自觉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法律保护我们成长”中,教师可结合专题探究形式开展教学,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讨论,并对各个小组设置不同的问题。其次,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与交流,尝试寻找问题答案。最后,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维持课堂秩序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并总结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的体会与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到法律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探究主题,可以实现对课程的提前认知、自觉分辨与遵守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并学会用法律知识分辨问题。
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以思政课为阵地培养小学生的法治观念时,既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也要延伸到中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中去。规则意识是法治意识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参与并感受社会生活,从中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样能够帮助孩子们把规矩内化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在实践活动的亲身参与和体会之中,学生因为对法治教育中抽象的内容和精神内涵有了具体的感受,因此有助于他们把法治精神内化成为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此帮助小学生树立用客观的、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时间和空间上,学校的教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所以,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中,离不开家庭教育。一方面,教师要主动与学生的父母保持联络,将学生的思想、心理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特别是与德育、法治等相关的内容,要及时、全面地沟通和积极地互动。另一方面,通过与父母的互动和协作,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行为进行调控,从而达到知法、守法的目的,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另外,在与父母共同努力进行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的同时,也要时时提醒父母树立良好的榜样,平时要注重自身的品德,要善于引导孩子。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小学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高效实施。
总的来说,思政课中渗透小学法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恰当选择融入的方式,帮助学生接受和掌握法治知识。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更新法治教育的形式,加强法治教育的宣传,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将有助于学生了解什么行为是被鼓励的,而什么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并为成为守法公民设定明确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