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娜娜(甘肃省环县北关幼儿园/甘肃省庆阳市)
语言交际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方式,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无论在哪种环境下生活,语言交际都是最普遍也最必要的。而语言交流,无非就是口头交流与书面交流,这就牵扯到语言能力,而作文就是培养语言能力最好的方式。作文的第一功用是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人总是需要交流的,或听别人的意思,或表达自己的意思,无论听还是说,也无论是讲述事件还是抒发感情,第一要求就是清楚明白,要让听者能够明白发生了关于你的什么事,清楚你想要表达什么感情,而首要条件就是你要清楚地表达。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肯定还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而作文就是他们完善的最好途径。在作文中,教师会指导小学生写人叙事,写出自己的中心思想,体现自己的表达风格,慢慢地,小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会说,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随作文水平的提高,也一天天变得顺畅流利。
作文的第二功用是优化表达自己的意思。说清楚自己的意思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有时候说出来还不一定有人愿意听,此时就牵扯到表达的技巧。比如前方因下雨导致路基沉降,造成满车厢的旅客滞留,面对情绪急躁的旅客,乘务员是这样处理的:各位旅客,由于前方暴雨,为了您的安全,本次列车可能会晚点到达,给您带来不便,敬请各位谅解!话有三说,巧者为妙。列车滞留,谁能不窝火,但这并非乘务员的原因,人家不仅这样说了,还为你送上了免费的冷饮,你还怎么怨天尤人?这样的语言表达效果,是可以通过作文训练的。因此指导小学生写作文,一定会强化他们的语言能力。
丰富的感情,可以通过喜怒哀乐等表情体现出来,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反映出来,但在文章里,就要凭借语言进行完美体现。同样的感情,用自身的表情或肢体功能进行表达,这是最原始的方式,而要把这些情感展示于人,最普遍的方式还是语言。
首先语言更加细腻。比如小学六年级课文《春》是大家都熟悉的,其中就有许多令读者折服的语言描写。像起笔一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连用,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只三个字就胜过了千言万语。更有随之而来的“东风”与“春天的脚步”两句,又用拟人化的修辞,写出了春天在作者的盼望中如期而至又姗姗而来。一个“近了”,到底是多近,是多远,还需要多长时间,这是对急切盼望之人的一种肯定性的回答,表明春已经快要到我们身边,也许就在今天,也许就在今晚,就会到我们身边,这不正是作者所期望的吗?在这里,作者并未刻画春如约而至时的景象,而是从自己的心理感受出发,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为侧重点,喜悦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就是作文的魅力。
其次语言无上限,就是说语言的表达力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达到任何人任何能够想象到的程度。还如《春》的语句,“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在急切的盼望中,春终于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似乎一夜之间,漫山遍野就都润了、绿了,经过一整个冬天的人们,就都迫不及待地来享受春之恩赐,于是人们都孩子样的或坐或躺,打滚踢球,尽情释放喜悦的心情。这样的语言艺术,相对于直白的叙述,其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在这里,你对人们的喜悦之情可以进行无限的想象,你能够想象出的便都是它所具有的境界。
书面表达也即写作,在听说读写几方面语文能力中,写是最能代表语文水平的。好的作文,有突出的主题,有独特的表达手法,让人读后能留下深刻印象。而写作能力,也是通过作文逐步提高的。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组词造句,学着准确地运用词语,尝试着把一句话说清楚,这是在为后面的作文打基础。三年级就开始写话,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完成一段话,写清楚一件事,而这是作文的雏形。慢慢地,由词到句,由句到段,再由段到篇,一篇规范的作文就会在小学生的笔下诞生。但作文的质量有优有劣,具体体现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多个方面,而这些能力都需要经过无数次的写作尝试才能逐渐掌握,使之内化为小学生自己的能力,而思想到了一定境界,作文水平也自然会得到提升。
在平时指导小学生作文时,常会发现一种现象,许多小学生都会有“无话可说”的困惑。布置了作文题目,但眼看一节课过半,大多数还只写了个题目,内容一字未着地在那里抓耳挠腮,或者相互看看,或者乱翻一阵语文课本——没啥写啊!到了交作文时,许多小学生就硬着头皮去拼凑,于是,空话、假话、套话、废话,满篇都是。有的小学生头脑灵活,会从其他什么地方搜集一篇相似的,照抄过来,甚至连名篇也敢抄,结果似是而非,闹出不少笑话。
也有一部分小学生,倒是有相关的素材,但就是写不出来,或者组织不到一起。像小学低年级学生,就有能说不能写的现象,心里有需要表达的意思,但就是不能用语言正确表达。有的小学生作文会出现词不达意、句不通顺等问题,看一个词语很给力,结果用到句子中时,却是词不达意,不能起到预想的效果,有时候还适得其反,或者会造成一些病句,越写越乱。
有的小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时,会找到不少相关的素材,有的是自己所经历过的,有的是平时观察日记积累的,有的是课外阅读得到的,都是真实的材料,都与文题相关,这本来是作文的极好条件,但同样也有问题。
一是苦于不能取舍。写作文,素材的取舍也是基本功之一,按理说素材应该越多越好,因为会有较大选择空间,但取舍也是有讲究的。因为有些素材与主题更接近,表现力更强,而有的素材虽然也属于主题的范畴之内,但表现力相对弱一些。所以通过比较,留下表现力较强的,去掉表现力较弱的就可以了。而有的小学生就是不能从主题出发进行恰当的判别,看着那个都舍不得放弃,于是就把几个材料随意堆砌起来,结果反倒湮灭了主题。
二是不能连贯组织。选定材料,还要进行恰当组织,就如小学生排队一样,是按照大小个顺序,还是按照男生女生的顺序,得有一定的秩序规则。组织材料,一般是按照材料发生的先后顺序,或者是前后左右的空间顺序,无论怎样都需要有个主线,把材料贯穿统一起来,不至于使材料各自为政,而这条主线就是作文的线索。但小学生缺乏作文经验,不懂得线索脉络问题,因此就会出现材料零散,缺乏统一性的现象,看起来就像是几个小片段,而不是一整篇作文。
受生活环境的制约,农村小学生的见闻会多一些朴实的成分,但在信息量及社会热点上会少许多。比如说到猪鸡牛羊,说到庄稼耕作,农村小学生就会更有发言权,因为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但提起普京拜登,提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与问天试验舱,农村的许多小学生就会摇头,而问题就在于信息来源。相比而言,农村小学生的信息来源不如城市小学生那么快捷方便,要么缺乏,要么迟缓。如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获取信息会有多种渠道,但农村小学生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求知渠道,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导致其信息不畅,作文素材缺乏,也因此影响到了作文水平。
阅读是激发小学生作文兴趣的第一步,因为阅读会使小学生发现作文的魅力。比如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阅读童话,原因之一就是离奇的想象,如大家都喜欢阅读的《皇帝的新装》,故事塑造了一位因爱慕虚荣、竟然赤身裸体上街游行的皇帝形象。小学生在初次阅读时,都会被他愚蠢的行为逗笑,但经过再次阅读,他们会总结出皇帝愚蠢、昏庸、虚伪、荒唐的本性。很明显,生活中绝不会有这样的荒唐事,但小学生之所以喜欢阅读,就是因为其离奇的想象。阅读可以开拓小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也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欲望。当然,小学生阅读最多的还是写人记事类文章,比如第二册的课文《王二小》,就是典型以记事塑造人物的文章,通过记叙王二小利用智慧把敌人引进八路军埋伏圈的故事,体现了他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情节并不复杂,但人物形象却对小学生有很大的感染作用。无论是可笑的童话,还是可赞的小英雄,对于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以事写人的作文激情,都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会使小学生体验到作文的自身魅力及其带给阅读者的精神享受,由此增强他们作文的兴趣。
通过前面的分析,小学生作文的一大障碍是素材缺乏的问题。诗人陆游说过: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浅显层次的理解,就是到处都有可以用来写作的素材。之所以觉得没有内容可写,主要原因是缺乏收集与积累,写作文时似乎觉得有好多素材,但提笔要写时又往往都是模糊的,不知从何写起。对于小学生作文的这一现象,可以利用写日记的方法进行解决。首先,日记中的事都是琐碎的小事,受到数学教师表扬,帮助同桌抬水洒地,小丽又迟到了等,这些事细小而真实,只要坚持记录,就会有较多量的积累,而以后无论遇到哪方面的作文,都能从记忆库里检索出来并组织到作文中,这些都是最能表现主题的素材。其次,日记中的事都是真实发生的。因为日记是每天都进行记写,不可能都去进行想象虚构,况且有些内容也无法想象,所以真实性应该是日记的最大特点,无论是同学之间发生的小纠纷,班级里的好人好事,还是学校举行的重大活动,都是真正发生过的,都是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眼观察到,通过思维进行自认为合理的取舍后再用笔记录下来的。因此,将其用到相应的作文中,就会有较大的说服力,有较强的表现效果。鉴于以上两方面原因,语文教师一定要鼓励小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为作文积累更多的有效素材。
要想写好作文,一定要进行再次修改,这是写好作文的必要环节,要让修改成为小学生的作文习惯,切忌“一手成”的作文。一次写成的作文再怎样用心,都免不了会存在许多问题,像错别字、病句、重复、结构零乱等等。经过再次阅读,这些问题就会被发现并改正,使作文趋于规范、完美。教师可以指导小学生运用如下的修改方法:一是朗读法。修改作文,最好采用出声朗读的方法,因为只默读或浏览,有些问题还是不能被发现。哪里多字漏字了,哪里词语运用不当了,哪里出现语病了,哪些内容次序有问题了,此时读起来都会有别扭、绕口的感觉,那么就可以仔细分析并进行改正。还有作文内容的复制现象、有事件无主题的现象等,都可以通过朗读发现。比如写人的作文,一写到妈妈就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肤,一写到爸爸就勤劳、善良、憨厚,这似乎成了一种定局。这样的写法可能是在语文课本上学到的,也可能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到的,只要觉得好,就不管恰当不恰当都拿来用,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现象。不经朗读,这些问题就不会被发现。二是互评法。“当局者迷”,自己写的作文有些问题还就是自己发现不了,因为这些问题可能已经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没有被指出来,自己也就不会仔细分析,还自认为是没有问题的,但通过小学生互评,问题就会被发现。比如之前有过一位小学生,在句子中老会出现这样一个词语:自而然而!开始大家都没注意,但后来在互评时,就被一位学生发现了,当时他只是觉得读起来不顺口,但也不敢确定,拿来大家一看,才确定是把词语“自然而然”写错了。因此,通过小学生互评让他们互相找毛病,如此就会使学生都作文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一些相关的活动,也会促进小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因为小学生写作文,还存在积极性的问题。每两周一篇,布置题目,写作,收交,批阅,下发,再到下一次写作,这样周而复始的作文程序也会使小学生产生麻木,其作文水平也可能就会在原地打转,而得不到有效提高。所以在小学生作文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多种有益的促进活动,比如举行学校或班级作文竞赛,在规定题目、限定时间的条件下,让小学生进行同题作文。收上来后,可以采取学生互相阅读评价的方式,一方面学习对方的优秀之处,还可以发现指出对方的问题,所以互批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再如作文展评,可以让小学生抄写自己最得意的作文,并配以精妙的插图,进行有特色的文图构思,再将其张贴在学习园地里,让大家欣赏评价。通过这些具体活动,小学生作文中有关用词、句子、主题、抒情等方面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甚至作文中的书写也会越来越规范得体,促进了其作文水平的普遍提高。
总之,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从他们的生活环境出发,探索更能够激发其作文兴趣的策略,让小学生愿意写作。然后以日记为基础,从记流水账开始积累素材、学习方法,逐步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