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新闻传媒人才培养重任的传媒类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笔者长期供职在传媒类高校,现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做好传媒高等教育,如何推进传媒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谈几点思考。
一是弘扬主体性,坚定走好中国特色传媒高等教育自主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传媒高等教育,必须落实德育为先,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型育人;必须坚定文化自觉与自信,植根中华民族丰沃的历史文化土壤,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地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特色办学”,始终做到“四同”,即中国特色的传媒高等教育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与传媒事业的发展同行、与科学发展同路;必须体现中国传媒高等教育的特色,培养具备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传媒人才,满足和适应中国传媒事业的发展和需要。
要重塑传统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政+人文+专业+实践”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课程和实践中融入更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开展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新颖的思政人文课程,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教育学生崇德尚美,全面提高学生艺术审美与人文素养。加强专业实践,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学会总结反思。
二是对标高水平,坚定走好中国特色传媒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之路。中国已经是传媒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传媒高等教育强国。传媒高等教育必须瞄准高标准对标高水平,以更加扎实的内涵发展支撑起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必须全面把握、深入研究世界传媒高等教育新趋势以及全球传媒行业新变革,紧跟国际传媒教育与传媒行业领域的发展动向,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上,培养更多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人才。
高水平体现在要立足高位引领,强化整体支撑,加快建设高质量传媒高等教育体系;高水平体现在要转变教育观念,培养“跨界”思维,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传媒人才;高水平体现在要对标中国特色,紧跟世界一流,构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传媒学科专业体系;高水平体现在要着眼科学定位,聚焦特色发展,优化传媒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高水平还体现在能够持续推出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原创理论学术成果与艺术创作成果;高水平还体现在能够融通各类传媒教育资源,加快向智能传媒教育转型跨越。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吸纳来自全国乃至世界的高质量师资与优秀生源,大力提升中国传媒教育的能力与水平,实现培养更多高端传媒人才的根本目标。
三是突出创新性,坚定走好中国特色传媒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传媒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在新文科建设理念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各院校自身优势与特长,在融合创新上作出积极探索。
首先,要坚持教学、实践和引导并重的三位一体教学新思路。注重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厚基础、重实践”,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宏观上推动传媒教育体系化,中观上促进传媒教育融合化,微观上加强传媒教育精细化,广泛采用“线上+线下”的互动研学,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实、落细。其次,要构建好“产学研创展”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产教融合、以学促研、以研融创、以创策展、以展托产。持续打造专业品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视听赛事、影视展映活动,相互学习、携手共进,在交互式传媒教育中实现融合创新。最后,要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多元立体的沉浸式育人场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创意—立项—制作模式—视听文本—传播策略—传播效果”六个环节组成的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做到目标统一、各有侧重、有机结合,保证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传媒教育成效最大化,真正培养出能够快速投入传媒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面向未来,党的二十大报告对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了宏观展望,明确提出建成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这都需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传媒类院校要锚定强国建设目标要求,聚焦问题,精准发力,进一步彰显传媒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用传媒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