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娟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最复杂的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之一。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把《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编入必修教材(下)第七单元,本文将重点谈谈在学生充分阅读《红楼梦》的基础上,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分析、感悟《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学习、借鉴《红楼梦》的写法。
《红楼梦》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千头万绪,却环环相扣,有条不紊。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博《入世与离尘:一块石头的游记》一书的书名,就概括了宝玉的人生经历。《红楼梦》有一个别名《情僧录》,书的第一回说,一僧一道说到红尘中的荣华富贵,女娲炼石补天剩的那块石头听了动了凡心,也想去人间享一享这荣华富贵。这“一僧一道”便成了贯穿整部小说始终的线索。
红楼梦曲贯穿全书。第五回贾宝玉梦中所见金陵十二钗册子,到一一八回宝玉求太太同意惜春出家,请母亲“全了他的好心”,众人不解,宝玉吟出了第五回他在梦中见到的惜春的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真可谓“草蛇灰线,延伏千里”。
小人物亦有伏笔,有照应。如建大观之初,倪二借钱给贾芸,到一零四回倪二耍赖拦路遭贾雨村惩处,求贾芸找荣府说情,贾芸未能感恩还情,致倪二发誓要说出贾府各种丑事而把贾府整垮,一零六回便交代贾赦、贾珍的告密之人是倪二。此类例子俯拾皆是。小说处处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前有铺垫,后有显现,自然天成,不留痕迹。如此的鸿篇巨著,曹公在安排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时,总揽全局,首尾一贯,细针密线,丝丝入扣,实在令人叹服。
鲁迅先生曾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曹公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曹公塑造的人物形象,没有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无是处的。这并非说宝玉与贾环、王夫人与邢夫人、晴雯与坠儿没有高下之分,而是说作家客观辩证地塑造人物形象,把人物形象塑造得立体、丰满、真实。
慈祥、宽厚的贾母,也有求全责备,甚至不近人情的时候。如她对母亲“前日刚去世”,处热孝中的袭人没去看戏现场照顾宝玉不满,说她“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宝玉对红楼女儿呵护备至,却也因开门慢了而狠狠一脚把袭人踢伤了,聪慧清纯的黛玉也常犀利、尖刻,给了贫妇刘姥姥一个“母蝗虫”的诨名。熟谙世故、城府极深,被广泛认为会做人、连赵姨娘都夸的宝钗,也有说话不得体的时候……此类例子小说中很多,不一而足,足见《红楼梦》中的人物多塑造得客观、真实、丰满。
《红楼梦》的语言,且不说里面大量的诗词,其中人物语言、叙述语言都鲜明生动。
首先是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如贾母通透而又睿智的语言,宝玉“似傻如狂”的语言,黛玉聪慧而又锋芒常露的语言,刘姥姥质朴练达而又风趣幽默的庄稼人的本色语言,宝钗知性守分的语言,湘云真诚率真的语言,呆霸王胸无点墨、浪荡放纵的粗俗语言,投机政客、卑鄙小人贾雨村的圆滑、世故之语,看破红尘的甄士隐的淡泊、超脱之语,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次是描写语言生动、形象。如林黛玉罥烟眉“似蹙非蹙”,含情目“似喜非喜”,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贾宝玉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薛宝钗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甄英莲粉妆玉琢,王熙凤 “粉面含春威不露”等等,这些肖像描写,都达到了绘难绘之形,如在目前的效果。怡红院里“其势若伞,丝垂翠绿,葩吐丹砂”的西府海棠,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的清幽环境,栊翠庵的“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香欺兰蕙”的红梅,这些环境描绘都生动形象,且分别与屋主宝玉温柔多情、赤诚博爱,黛玉风姿绰约、不屈不挠、自然脱俗,妙玉的孤高傲世的形象水乳交融,有明显的象征意义。
最后是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富有哲理的智慧语言。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对联,“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好就是了,了就是好”等哲言妙悟,韵味无穷。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学习、借鉴这些“绝顶优美的文字”,以提升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
《红楼梦》处处有对比,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幻世界的对比,贾府兴盛时大观园的满目苍翠、欢声笑语,与贾府衰败后的满目萧然、阴森恐怖的对比,男人与女人的对比,男人与男人的对比,女人与女人的对比,有宏观的比,有微观的比。贾宝玉与黛玉、宝钗、湘云的才情不同,贾宝玉与贾珍、贾琏之流的情趣、品性不同,黛玉与宝钗的性格不同,黛玉与晴雯有异同,袭人与宝钗有异同、袭人与平儿有异同,贾宝玉与甄宝玉有异同……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比较、鉴别,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还有虚实结合、象征手法的运用等等。虚实结合,写实中穿插神话、魔幻的故事,使作品神秘、荒诞、奇异、浪漫而又轻灵、超脱,十二钗判词、十二支曲子,各种谜语的谜底,所点戏曲的暗示性等,都有象征性。还有叙述角度的自由转换,灵活多变。《红楼梦》善于叙事,叙事的角度很多,且自由流转。至于一语双关,耐人寻味的命名技巧等,我们都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实到虚,探求《红楼梦》内蕴。
整本书阅读要全面地读,反复地读,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红楼梦》的情节、分析了形象、探究了主题后,落脚点是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都是怎样写的,读了收获了些什么,以后的阅读、写作中,如何自然地运用这些方法技巧。如此方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