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策略刍议

2023-10-29 02:29戚成启
中学语文 2023年24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文学作品语文

戚成启

语文课标将语文课程定义为“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等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它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衍生出的以文学作品为轴心的鉴赏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以培养语感为切入点,初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可见,语文发端于生活又遍布于生活,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学科。相较于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显然更为常用,是人们实现交流沟通与表情达意必然要使用的“载体”。因此,将口头语言的培养作为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切入点,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对生活语言的影响与美化,可以为语文学习奠定一个优质的基础。改版后的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如《都江堰》《荷塘月色》《故乡的榕树》等,这些作品通过语言文字勾勒出了生动的画面,并准确传递出了作者的情感,在语感训练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荷塘月色》为例,文中的每一句话都暗含着作者热烈的情感与悠远的深意。从“不宁静”到“孩子们的欢声不见了”“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开篇即为读者呈现出“峰回路转”的心绪。接下来,“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对荷塘月色移步换景的描写,把夜色下的荷塘充分展现出来,再通过引经据典把语言文字进行升华,展现出了一篇经典散文对语言文字炉火纯青的运用,让学生对普通的语言文字有了新的感受,其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被激活了。在此基础上反复阅读文章,品析作者在语言文字背后投注的情感,领会语言文字“层层叠叠”的含义,初步开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二、以文学形象为基准点,逐步形成自主能动的认知

文学作品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以美为基础的主观活动,因而阅读和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主观审美活动。主观教学最常陷入一种无序的境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选择一个适合的基点尤为重要。相较于对语文要素的教学,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直观,能够给予读者代入感,让读者身临其境,所以非常适合进行主观审美教学活动。教材中有很多节选的小说,其中的人物有着鲜明的性格和迥异的命运,而这些人物形象又是创作者所处时代的产物,可以展现出诸多主题,这也是人们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所在。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把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主且自由地鉴赏是一个必要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线索等了解人物形象的来龙去脉,也可以通过语法、修辞、逻辑等学习创作文学形象的方法。这些认知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是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育必经的阶段,教师无需将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也不要生搬硬套课标的要求,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感悟和体会,鉴赏的要义才能真正地实现。如在学习《窦娥冤》的时候,有的同学认为窦娥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社会对妇女迫害所致,有的同学则认为窦娥的悲剧是因为个人的固执,尤其是她对“天”的几次态度的变化,充分暴露了她的愚昧和自私,因而不值得被同情。这些认识因为融合了个人的生活和情感,可以为学生的学习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师应该抱持着鼓励的态度,做好教学引导,只要学生敢于表达就让其尽情表达,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的不仅是能力的提升,更有自信心与成就感的满足。

三、以思辨思维为培养点,深入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

朱熹在《读书须有疑》中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设问设疑是非常重要的。语文学习尤是如此,所以常常以设置关键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语文能力的提升。这里所指的语文能力其实是一种思维能力,可以引导着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描述的事物的本质。《鱼我所欲也》是一篇文言文,其中使用了多重论证的方法去探讨中国哲学体系中的“义”。文章提供了一种普世价值,是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应该认真阅读的一篇文章。但是在现代社会,又出现了很多和“义”相悖的现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设定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进行社会观察、展开社会调查,逐步深入到社会现实中,整个过程都伴随着学生的思考,这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法、对比法等将从各个层面收集到的“义”消失的原因进行总结,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从发散走向聚合。与此同时,对文章内涵深入地探究,还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政教育。阅读鉴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训练的延展面也得到了拓展,思维成为一个“圆心”,为学生多项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以信息技术为辅助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已然成为现代课堂常用的辅助工具,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展开的教学拓展了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创新了教学的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而,在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教学中,主动“拥抱”信息技术,用其优化课型,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和学生的生活都存有一定的距离,在教学时,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为学生生动地呈现作品中描述的情境,不仅可以快速拉近作品和学生的距离,还可以达到很多语言不能达到的效果。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许多赤壁的景色,让学生尽可能沉浸到语言文字和图片视频共同构建的学习情境中。在学生进行诵读训练时,再配以音乐,将教学氛围与文学鉴赏高度的匹配在一起,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非常熟练,教师可以鼓励他们选择文学作品制作微课,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展示自己的制作(学习)成果,无形中又进一步训练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仅使文学作品的鉴赏自然而然形成闭环,也实现了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翁”的教学目的,让具备各类特长的学生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空间,优化了教学的结构,践行了学科培养的人文目标。

五、结语

以文学作品展开的阅读鉴赏活动从根本上训练了学生的多项能力,使语文学科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但是,阅读鉴赏却不是朝夕之功,它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体系,对语文的各个要素进行覆盖,与此同时,善用巧用各类教学辅助工具,使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相互匹配,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趣味和人格修养都会得到提升与完善,同时,学科教育和学生发展也会实现双赢的良好态势。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文学作品语文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