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新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9月9日二十国集团(G20)峰会期间,美国、印度、沙特、阿联酋、欧盟、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开了个小会,宣布“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倡议。这是一个横跨“印太”、中东和欧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印度到中东的东线和中东到欧洲的北线组成,包括但不限于海陆交通、光纤、电缆、管道等领域的互联互通。未来两月,相关国家将提出具体的项目规划、时间表和融资计划。该倡议一经提出,各种评论纷纷从大国博弈的视角予以解读,视其为美国同中国在基建领域的大博弈,是中美全球竞争的新疆域。实际上,基础设施具有全球公共产品的属性,建得越多越好,不管是谁建,意图是什么,都是好事。
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是投资大、周期长、收益低、风险大,历来不受国际资本青睐。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完全把基础设施建设交给市场运作,相反各国政府都程度不同地补贴、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有三大块:一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非洲发展银行等多边开发银行,二是各国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开发银行,三是私人资本。尽管经过多方筹集,全球基础设施投资仍然长期存在巨大缺口。据二十国集团下设的全球基础设施中心最新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展望》报告,到2040年全球基建投资需求为97万亿美元,目前仍有19%的巨大缺口,即18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最大,大约为3.8万亿美元。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最倾向所谓“自由主义”的国家,长期反对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基建缺口大是必然的。
此前,美西方已经提出诸多关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但迄今还没有一个大项目见到真章,这充分说明基础设施建设的国际公共产品属性,也表明要把美国政府的钱投到发展中国家有多难。西方这波全球基建热始于2018年,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提出共建“印太”地区基础设施,当年美国出资600亿美元成立美国国际发展金融公司,澳大利亚出资20亿澳元建立“澳大利亚太平洋地区基础设施融资机制”。2021年拜登在七国峰会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议,英国组建了英国国际投资公司,欧盟宣布3000亿欧元的“全球门户”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最终,2022年七国集团峰会把之前的所有基建规划打成一个大包,宣布了“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倡议,承诺2027年前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6000亿美元资金。“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就是“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其他大型跨洲基础设施一样,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显示,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理论上讲,互联互通缩短了运输距离,孟买到欧洲货运时间能缩短40%,运费下降30%。但是距离不是运输的唯一决定因素,这条运输线包括两段海运、两段陆运,海陆之间频繁转换,会极大增加时间和金钱成本,效益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更何况,不是有了铁路就有货可运,截至2017年,铁路运输仅占欧亚多种联运市场份额的1%,目前欧亚之间的铁路线使用率严重不足。鑒于目前的国际政治环境,美国、印度绕开了俄罗斯、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已有的基建设施,另起炉灶,这非常不符合经济逻辑,但似乎符合政治逻辑,只是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基建投资周期非常长,谁愿意为这个风险买单呢?
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符合各方的利益,但是有一个重大的挑战:谁来出钱。美国承诺为“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提供2000亿美元左右,但是政府只愿以贷款、无偿援助和股权承诺的形式出资18亿美元,然后向私人资本融资1960亿美元。也就是说,私人资本要为美国的全球基建规划提供99%的资金。这是“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经典逻辑,难怪过去20年美国没有建成一条完整的高铁,指望美国去第三世界建铁路更是无异于缘木求鱼。
“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就是美国的一个政治噱头,既向国内选民表达其反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决心,也向其盟友展示其重返中东的宏伟蓝图。可以确定,美国不会投入真金白银,要有那个钱、那个心,美国早在国内修高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