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栏目作为高校学报的基本骨架,具有强化学报自身学术专业性和品牌影响力、完善学科服务功能和提升高校教科水平、彰显服务大局意识和助推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就现阶段高校学报栏目建设现状进行深入观察和客观分析,有助于发现目前高校学报栏目建设存在的不足,从而探寻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并通过专业化、高质量栏目建设,进一步发挥“双一流”高校学报的引领与示范作用,为高校学报乃至整个学术期刊界在新时期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关 键 词】高校学报;“双一流”;栏目建设;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王健,《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编辑部。
【中图分类号】G237.9【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16.014
在由各类型、各层级期刊构成的学术出版群落之中,高校学报占据重要且特殊的地位,高校学报既是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生态位,也是“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特殊力量。近年来,大多数高校学报在有关政策的有效引导和高校间的相互帮扶下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仍未彻底解决“千刊一面”和“全、小、散、弱”等问题。
在现存的高校学报的发展中,栏目建设问题不容忽视。栏目作为高校学报乃至所有学术期刊的基本骨架,具有导读、导编和强化等功能,关系学报形象、品牌和服务等各个方面。但据笔者的观察及笔者的工作实践来看,现阶段高校學报的栏目建设仍有不足之处。本文结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的具体实践,就现阶段高校学报的栏目建设现状及问题展开客观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建议,以期发挥“双一流”高校学报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一、高校学报栏目建设的现实意义
作为高校学报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部分,栏目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功能作用的大小,对学报本身、母体高校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有关部门格外重视高校学报的栏目建设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尤其在现阶段高校学报普遍面临“千刊一面”和“全、小、散、弱”等背景下,高校学报应通过栏目建设强化学报专业性和影响力,从而在服务“双一流”高校建设和助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1.强化高校学报学术专业性和品牌影响力
栏目作为高校学报的基本框架,只有设置合理、安排得当,才能充分发挥既有作用。目前,学界关于高校学报栏目建设的研究较多,这充分体现了栏目建设的重要性,其共同观点在于,栏目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报的整体质量和综合实力。
栏目建设对强化高校学报学术专业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学报数量繁多,大致呈现一校一刊甚至一校多刊的趋势,各学报为了彰显自身的学术特色和专业个性,往往会通过打造不同专刊、专栏强化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从而为专业化转型和内涵式发展提供助力。目前,一些高校学报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学报已经率先开启了栏目改革和重塑工作,旨在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强化栏目凝聚力,从而大幅提升学报的学术专业性。
栏目建设对强化高校学报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栏目建设的初衷是集聚同一主题、内容等资源,增强对优质作者和读者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强化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以此实现品牌发展的目标。
2.完善学科服务功能和提升高校教科水平
高校学报由高校创办,理应发挥自身作为学术共同体的特殊作用,为高校发展建设服务。尤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学报应通过栏目建设强化自身与母体高校的协同关系,对以往“全、小、散、弱”的内容栏目进行革新优化,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服务功能,为强调“小而精”的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更多支撑。此外,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学术成果传播和展示的平台,应不断优化栏目建设,突出办刊宗旨,从而为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乃至整体实力发挥支撑作用。
高校学报的栏目建设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理应以完善学科服务功能为目标。英国哲学家布朗依指出,学术共同体主要是指具有相同或相近价值趋向、文化意义、精神内涵以及具备特殊专业能力的人,为了共同价值理念、目标和兴趣,遵守一定规范和细则形成的群体。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学报为了强化自身对母体高校的服务力,必然要采取一定手段,让自身与学科的协同关系进一步凸显。在这其中,利用栏目建设提升自身与母体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的匹配度与契合性,无疑是最佳手段。
高校学报的栏目建设对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双一流”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主要方向,无论是一流大学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都必须以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实力作为有效支撑。学报作为母体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科研成果展示与交流的平台,自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平台作用,通过栏目建设不断输出和引进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从而以“窗口”和“阵地”功能主动对接高校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互动,以此彰显母体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学术优势,加速自身与母体高校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3.彰显服务大局意识和助推社会发展建设
栏目作为高校学报的基本骨架,具有导读、导编及强化等功能,因而要不断凸显问题导向,聚焦前沿领域,活跃学术氛围,善于发现创新,以此服务大局需要。高校学报作为我国学术出版领域重要且特殊的组成部分,理应积极回应时代关切、服务发展大局,学报的栏目建设应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具体来看,通过栏目建设及优化创新,高校学报可充分体现自身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重要作用,为实践提供指导。此外,通过栏目建设不断提升内容质量,高校学报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稿件和优秀人才,共同就学报栏目建设的各种现实问题、技术瓶颈展开多角度、深层次探讨,更好地提升学报质量。
高校学报的栏目建设对助推社会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报的栏目建设尤其是特色专栏的开发建设,对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具有实践指导和成果支持作用。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学报围绕区域经济、文化、高新技术产业等设置了相应专栏,同时承接地方大型科研项目的成果传播项目,在释放国家和地方社会生产力和创新发展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高校学报栏目建设的现状
为进一步厘清现阶段高校学报栏目建设的现状,笔者从自身工作实践出发,就目前我国5个理学版“双一流”高校学报(《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的栏目建设展开观察与分析,结果如下。
1.高校学报栏目建设的良好现状
(1)高校学报栏目与母体高校学科契合度高
就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现阶段5所“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的栏目名称与母体高校的学科契合度较高,说明高校学报的栏目设置较为科学,在母体高校的学术科研及学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具体栏目名称来看,《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在部分栏目中直接将学科作为栏目名称来源,其边界清晰,专业性较强,有效避免了组合栏目名称导致的定位不明等问题,是现阶段高校学报从综合性期刊向专业性学术期刊转型的有力表现。不仅如此,部分高校学报为进一步突出自身学术特色和专业优势,在栏目名称上进行了更細致的划分,如《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虽然近3年的栏目数量不多,仅有《计算数学》和《微分方程》,但都集中凸显了该校一流学科——数学学科的特色和优势,与母体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成果转化形成了更深层次的联系。学报栏目与母体高校学科契合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学术集群和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为自身转型乃至高校科研吸收和输出更多高质量创新成果。
(2)高校学报栏目选题集中,学术特色鲜明
就现阶段5所“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的栏目倾向来看,其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部分高校学报精细化选题,针对专业学科领域的某一具体方向打造精品栏目,专题化趋势显著,学术价值与专业特色更强。除了上文提及的《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就数学学科中的细分领域开展栏目策划,一些高校学报甚至就某一学科细分领域设置了特色专栏。如:《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基于一级学科物理学和化学领域进一步设置了《电能—物质转换》《新型发电技术》《化学生物传感与成像》《电化学储能》等特色专栏或专题;《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下根据母体高校专业优势,先后设置了《图像分析与三维重建》《图像处理算法》《图形计算》《图像理解与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分析与虚拟现实》等专栏或专题,通过集中选题凸显学术特色,从而为自身转型与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高校学报为了打破“全、小、散、弱”的办刊劣势,近年来不断尝试小综合、交叉学科的栏目建设模式,旨在提升学报内容质量,凸显栏目个性特色。
(3)高校学报栏目分工合理,人才结构多元
就现阶段5所“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的编委会人才结构来看,除传统编辑外,一些行业领军人才、本校骨干人才也陆续被吸纳,为打造一流学报的学术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传统编辑在高校学报出版各环节中的专业素养较强,组稿、策划、选题的能力出众,但在学术价值评估、专业内容审核等方面仍有不足,毕竟术业有专攻。在此背景下,近几年一些高校学报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陆续吸纳校内外、业内外众多领军人才和骨干成员,以加强内容把关能力,提高学报栏目建设水平。例如:《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主编裘式纶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对学报专栏建设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主编贺贤土作为理论物理学家和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领域委员会委员,为学报栏目规划与建设、学术创新与发现以及重大项目成果转化等作出了诸多贡献。
除学科领头人和行业领军人物担任主编外,一些高校学报在扩大国家和地方专业顶尖人才规模的同时,也加大对校内外青年骨干人才的吸收力度。如《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等高校学报先后设置“特邀编委”“特聘编委” “国际编委”等学报管理机构,旨在通过多元人才资源的优势集聚,为自身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2.高校学报栏目建设的主要问题
(1)栏目定位:类别零散和主题模糊
从现阶段5所“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的栏目定位来看,各学报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具体表现为栏目类别多元且零散以及栏目主题模糊,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和学科服务作用。理学版高校学报的栏目定位应该以理学学科的发展建设和理学领域的研究交流为核心,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以及地球科学、天文科学等研究领域。然而,从5所“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的栏目现状来看,其仍然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学栏目与非理学栏目混杂,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学版高校学报的学术专业性。
部分高校学报由于定位不明,存在栏目类别零散和栏目主题模糊的问题。目前,《期刊目次表》虽然明确期刊可设立1种或多种栏目,但并未对栏目种类进行具体界定,而这也导致高校学报在栏目类别设置上缺乏统一标准。如:《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的《前沿进展》《高端论坛》等栏目完全以体裁命名,缺乏学术专业性和学科针对性;《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的《数学_研究简报》《计算机科学_研究简报》《材料科学_研究简报》等多个栏目采用“学科+体裁”的混搭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学报栏目建设的学科性特色,但同时也暴露了学报栏目规范性不足等问题。也有部分高校学报的栏目主题模糊,如《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和《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均设有《其他》栏目,该栏目涉及内容广泛,学科自明性较差,与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和规范化发展目标存在出入。
(2)栏目组稿:内源性现象突出
栏目组稿作为栏目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的5所“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的栏目组稿工作仍有偏失,内源性现象普遍,削弱了学报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能力。笔者就5所“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2022年年度文献出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各学校不同栏目组稿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源性现象,部分高校学报的个别栏目内稿率甚至超过70%,具体表现为栏目稿件大多来自母体高校或所在省市的兄弟院校,对其他科研机构、国家和地区学者的组稿力度不足。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稿件,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带有内源性特征的栏目组稿工作显然并未达到要求,这也意味着高校学报对国内外前沿学术成果的吸引力不强,对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起到的助推作用也十分有限。不仅如此,就组稿模式来看,5所“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还未完全专注于某个特色、某几个重点学科、母体高校优势学科展开组稿,仍存在“摊饼式”栏目拼凑问题。另外,虽然本校研究生和青年学者逐渐成为学报组稿工作重心,但受自身学术水平等影响,其学术成果价值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对提升学报地位和母体高校及学科建设水平层次的作用不显著。
三、高校学报栏目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建议
在高质量发展新时期,高校学报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势必要精益求精,打破现有桎梏。在这其中,推动高质量栏目建设是高校学报的必然选择。“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作为高校学报乃至学术期刊在理学学科和理学领域的重要代表,要格外重视高质量栏目建设,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引领力。
1.精准定位,加快完善栏目建设标准
高校学报的高质量发展目的,是通过充分改造与全面优化,将以往学报作为高校众多学科公共“自留地”的发展定位转变为服务于某个学科领域的“专属地”定位[1],尤其要注重自身与母体高校特色、优势学科的完美契合,才能在实现专业化转型的同时为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更多助力。高校学报应针对栏目量身定制差异化发展策略,即着眼于现阶段栏目问题重塑定位,加快完善栏目建设标准,从而有效缓解类别混乱和主题模糊等现实问题。
高校学报应以学科建设为根本。高校学报的栏目建设应以专业化发展为根本方向,通过“小而精”的栏目建设,突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学术个性,从而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同时进一步释放自身的引领力和服务力。具体来看,高校学报应根据母体高校的一流学科尤其是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精准打造相应栏目,并嚴格按照所属学科范畴细化栏目标准,不可为了追求“大而全”导致栏目类别混杂、零散,从而消解高校学报的专业水准。在栏目名称、栏目数量、栏目模式等内容层面,高校学报应建立统一标准。
高校学报应突出个性特色,以专栏、特栏为主题定位。受母体高校影响,不同高校学报的学术特色不尽相同,这也成为“一校一刊”“一校多刊”趋势下栏目建设的重要方向。不同高校学报应立足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明确栏目主题,从而为建设专栏特栏夯实基础,强化个性。在栏目主题定位方面,高校学报既要避免单纯的论文体裁命名,也要改变“体裁+学科”的混搭命名,更不宜用“其他”代替,而应该统一标准,以“特色/优势+学科”的醒目方式突出学术个性和专业特征,便于读者和作者第一时间发现并认可学报栏目的自明性和专业性[2]。
2.创新组稿,多方协作提升栏目实效
高校学报栏目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稿件的重要支撑。高校学报要把优势学科资源和发展基础转化为办刊优势,邀请优势学科领域的顶尖专家担任主编和组稿专家,从而吸引优质稿源,使学报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3]。在栏目建设过程中,高校学报应积极发挥专家学者和编辑人员的能动性,通过创新组稿手段吸收更多校内外甚至国内外优秀作者的学术成果,以此产生“马太效应”,有效解决内源性危机,提升栏目影响力。
高校学报可根据栏目组稿需要进一步激发编委会、组稿专家的个人能动性,邀请更多行业领域的领军人才撰稿。《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和《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先后多次设置《特约论文》《特约专稿》《特邀专稿》等栏目,通过编委会成员和组稿编辑的通力合作,向理学学科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积极约稿,为学报栏目建设提供了优质内容支持。不仅如此,高校学报还可通过举办学术交流活动等不断拉近编辑与国内外科学家和行业领先人才的距离,为建设高质量专栏、特栏提供支撑。2022年7月,《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举办青年编委会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广邀全国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青年人才及编委,就学报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热烈探讨,这种栏目编辑、组稿专家和优秀作者面对面交流的机制无疑对学报栏目组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高校学报也可通过共办与合建专栏特栏的模式增强对外源性稿件的吸引力,同时利用“1+1>2”的办刊机制降低栏目建设与管理成本,实现效果最大化目标。目前,高校学报的联合办刊或联合办栏模式屡见不鲜,如《南京大学学报》与加拿大科学出版社联合创办 Journal of Coastal Anthropocene 期刊,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与学报编辑部联合创办《长城研究》专栏等。基于此,“双一流”高校理学版学报可与母体高校理学学科以及校外科研机构、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等共建特色栏目,以此扩大组稿半径,在有效避免内源性稿件危机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报的自身水平及母体高校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陈浩元. 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之路的若干思考[J]. 编辑学报,2021(2):229-230+236.
[2]高山,谈国新,郑淞尹. 我国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栏目设置规范化研究[J]. 科技与出版,2021(10):99-104.
[3]王龙龙. 朱永新:高校学术期刊应突破“校名+
学报”模式 用好优势学科[EB/OL].(2021-02-26)
[2023-08-10]. http://news.youth.cn/gn/202102/t20210226_127317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