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美美文化”融入苏州新时代“江村”建设

2023-10-27 02:09朱明轩江苏苏州干部学院
江苏农村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美其江村美美

朱明轩/江苏苏州干部学院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笔下的“江村”,原型是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开弦弓村,这里是中国社会学调查的摇篮,也是江南乡村经济社会文化风貌的集中展现。自《江村经济》问世以来,“江村”作为一个江南乡村代名词的品牌符号,历经近百年发展凝练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美文化”,影响着当前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乡村建设。

费孝通曾数十次在苏州调研,观察分析江南文化社会经济生活,并结合其他多种乡村社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给传统“江村”赋予了新的精神文化内涵,为打造苏州新时代“江村”新意象奠定基础

以“各美其美”推动自然生态乡村具象建设。一是深入挖掘“江村”的渊源内涵。费孝通所著的中国社会学开山之作《江村经济》,原名即《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说明他从初始就泛化了“江村”这一符号的江南乡村所指。而到晚年提出“美美文化”的16 个字,也与“江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江村的涵义便是“美”。二是全面系统打造美丽“江村”。苏州市吴江区近年来坚持以“江村”文化符号为统领,充分利用“古镇”“丝绸”“大运河”“太湖”等优势资源,深入推进“魅力大运河”和“美丽湖泊群”特色田园乡村组团建设,努力实现由“盆景”向“风景”转变,持续推进环长漾特色田园乡村群、桃源江南渡、盛泽丝绸水路、平望运浦乡境拾光、浦江源渔耕水韵、鼋荡美丽乡村群、同里农文旅融合发展区、八坼乡村风情片等8 大片区建设。三是精细化打造江村之美。吴江区系统推进“三特一古”建设,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 家、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3 家,列入省传统村落名录9 家,327 个规划发展村庄实现特色康居乡村全覆盖,实现了差异化“各美其美”的“江村”自然生态具象文化之美。

以“美人之美”推动共同富裕乡村内涵发展。一是在“美人之美”中坚守大爱。从“江村”符号产生的延续来看,费孝通从再访、三访,先后近30 次到“江村”,他始终以放心不下的心态,关心百姓的经济生活。他还从研究广西大瑶山,到“江村”起步的苏南模式,到研究林县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民权模式、侨乡模式等,用学术用思想“美人之美”,希望实现共同富裕,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美人之美”的理念。二是在“成人之美”中展现兼爱。吴江区积极打造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农业、高品质乡村,为乡村发展铺平道路。比如,积极鼓励资本下乡,扶持企业发展,全面构建“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仅2021 年,全年共接待休闲农业游客超11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近10 亿元,获评首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助力农民素质能力提升,全年开展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1477 人、农民创业培训360 人。三是在“助人之美”中突出真爱。针对市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区级帮扶提升村和乡村振兴重点村三类对象,精准施策,坚持落实统筹有平台、支出有补助、项目有倾斜、物业有优惠、贷款有贴息、榜单有激励、结对有升级、减负有清单等优惠政策,确保资源要素向相对薄弱村和重点村倾斜。给“江村”农民创造致富条件、为企业提供营商便利、为乡村区域发展营造环境,都展现了“江村”“美人之美”共同富裕的实践之美。

以“美美与共”推动乡村区域一体和合共进。一是坚持与时俱进悟透“美美与共”。对苏州地区的“江村”而言,历经改革开放,绝对贫困不再是最大矛盾,费孝通就关注到不同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如何相处等问题,这是他凝练“美美与共”理念的时代背景。如今,“美美与共”的理念已经上升为跨越时空性文明性的国际间相处原则。二是坚持互相欣赏合作共赢。新时代的“江村”更加重视与周边区域和合相处、合作共赢,吴江区坚持以全域纳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深化规划定位协同,紧密衔接示范区的规划体系,优化“江村”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布局,注重“江村”“美美文化”的一体性,在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处合力打造功能样板区“水乡客厅”。三是坚持主动作为示范推动。围绕美美“江村”,吴江区组织开展了“百名设计师进百村”活动,举办了首届“中国江村 水乡人居”乡村设计大赛,着力提升江南水乡苏式化风貌,建设一批粉墙黛瓦、淡雅精致的最美乡村,引领江南和美乡村建设。在实践中搭建平台展现设计者的思想,在建设中多种方案优中选优,实现共赢。

目前,“美美文化”在传承与发展实践中仍存在短板,比如“江村”微具象仍以修篱笆、做菜园、摘瓜果等为主;先进村优势利用不足,各村聚合发展增效不明显;尚未形成统领性的“美美与共”江南文化区域品牌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破解

打造“各美其美”江南诗性“江村”。一是塑造“江村”山水林田独特之美。根植于广阔“江村”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以及东方水城等山水诗性江南意蕴,成为追寻梦里“最江南”的重要选择。要唱响新时代“各美其美”的“江村”品牌,形成各区块、各村镇、各乡村之间山水林田的独特之美,成立“江村”各美其美特色项目评估专家团,确保各类特色小镇、特色农庄(民宿)、特色田园乡村以及大运河风光带、太湖片区等组团区域特色发展,有江南水乡的稻香鱼鲜,也有“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各类具象化的诗性意蕴。二是突出“江村”日用而不觉的各地民风民俗。要坚持“各美其美”,深度聚焦“江村”“十里不同俗”的乡风民俗差异,通过发掘地方乡村不同故事,以昆曲、山歌、木偶戏等形式,结合文明实践站、乡村大舞台等硬件平台载体,多形式、多角度传递淳朴诚信、成人之美、和合共生等思想,把民风民俗、苏作技艺等各类非遗文化有序传承发展起来,让有烟火气、乡愁气的“江村”诗意真正活起来,使乡村生活蕴含着传统,体现着现实。三是平衡外来要素对“江村”诗意的冲击。在诗意“江村”的建设中,“各美其美”不等于随意引入外来要素,要充分考虑乡村地区的江南传统文化传承,在传承中平衡有机发展。要加强对不同历史阶段产生的各个古镇、古村、古桥、古巷等进行文化梳理,顺应其自有的传统自然肌理,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因地制宜,统筹引入外来要素,实现空间的布局、人文的不同、体验的互补,让游客有完整的诗意体验,防止“江村”有机体的物理撕裂。

打造“美人之美”共富理性“江村”。一是聚焦“江村”“美人之美”的富民带动。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吴江区在“美美江村”品牌打造上下了很大功夫,统一了规划和标识,品牌认知推广做了初步的推进,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对乡村富民产生了积极作用。要深入学习借鉴浙江水口乡、安吉自然生态乡村、莫干山精品民宿等地提升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经验,让“江村”魅力水乡之美、特色之魂强势展现,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温暖感,提高游客的忠诚度和回头率,不断强化农庄民宿、乡村慢游等项目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农文旅融合共富之美。二是持续“美人之美”的行政主动性。可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市区,成立由政府牵头的“美人之美”乡村振兴组织机构,引入村集体、企业、村民代表等共同参与,对标细化乡村振兴的各项政策优惠,更加精准地加大政府在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职业农民,尤其是新生代农民的引导力度,让其参与到生态保护、生产劳作、民宿休闲等建设中来投资受益,让“江村”呈现出生机勃勃的乡土生活气息。三是强化“美人之美”的后发乡村联动。紧盯“江村”之美的全域性,紧跟“美人之美”的需求性,在市、区、乡镇街道统筹下,通过年度挂钩考核等方式,鼓励先富乡村与传统农业村,突破自有资源的局限,建立开展整体资源的盘点、项目的错位、利益的共享协商机制,彼此“成人之美”,形成和合共赢联动发展。

打造“美美与共”区域容融“江村”。一是推进“美美与共”的区域容融研究。“美美与共”强调的是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相互融合,形成“美美世界”。“江村”具有地理的延展性,不仅包括吴江地区、苏州地区,还可以涵盖到嘉兴、湖州、太湖流域,甚至长江、钱塘江流域。它们都是江南的组成部分,文化既有相似,也有差异,要充分发挥区域高校研究院所等文化机构在“江村”文化研究方面的先导作用,找准“美美融合”的契合点,推进跨省市间的“江村”“美美文化”区域容融联动发展。二是围绕“江村”串点成线与由链成面形成资源整合网。培养“江村”水乡区域内所有相关村镇的系统集成意识,突出平望、松陵等传统古镇在大运河、太湖、吴淞江、太浦河等河湖纵横串联中的枢纽联动作用,展现传统“江村”生活的旅游体验功能,把各个乡村特色之美真正串联起来,让游客在水乡小船上的江南脑海记忆与现实“江村”契合,形成美美“江村”文化IP,进而实现苏州大旅游下的“江村”全域共美。三是打造与共享“江村”特色口碑。把对美美“江村”的描绘,延伸到水乡文学、江南摄影等内容,成立多种类型的采风基地、专家工作室、研讨学会、影视基地、抖音短视频常驻基地,展现美美江南“江村”的文化内核。

“江村”小书斋

猜你喜欢
美其江村美美
美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魅力南江村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藏族作家达真小说中的民族文化精神
黔地多彩 各美其美——盘点贵州十大地质公园
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美与共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2018“中国最美期刊”遴选活动入选期刊精选
西热江村
江村《吴镇 秋岭归云》
跳舞美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