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亚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有力支撑,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一、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典型模式
(一)江苏省“农技推广主体多元化”模式和“1+1+N”模式
江苏省结合时代发展及本地区具体情况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型、科教单位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等推广主体多元化模式。该模式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导,多元化推广主体共同参与,结合当地特殊性,充分发挥了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等机构的作用。
镇江市探索实践出了“1+1+N”的新型的农技推广模式,即“一个首席专家(团队)+一个本地农技推广服务小组+若干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此模式以高等科研院所等的专家队伍为主,结合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来进行“一对一”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打通了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进入农户家中的“最后1公里”。
(二)湖南省“多元化”共同发展模式及“五四三二一”模式
自2004年起,湖南省多次探索,逐步形成“多元化”共同发展模式,包括农技推广主体多元化、推广模式多样化等。政府、企业、农业大户、合作组织、农民协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都可以作为该模式的推广主體,再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地域等特殊条件,将推广主体进行有效的排列组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如政府机关+农技推广站+农户、企业+农协+农户、企业+农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户等。其中,宜章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农业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四位一体”的模式推广效果尤其显著。
近年,湖南省安乡县探索实践出“五四三二一”模式,即“五支队伍建设、四个平台打造、三个阵线宣传、两个联合推广、一个核心强化”。其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高效高质开展奠定了模式遵循,形成了主体力量强、推广模式新、社会形象好、服务效果佳的良好局面。
(三)湖北省“以钱养事”模式
2003年以来,湖北省主要以咸宁市咸安区为试点,到2006年基本在全省推展开,建立“以钱养事”模式。该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七站八所”为主体的模式,构建转变政府职能、农村公益性服务市场化、“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新模式。优势是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农村公益服务水平和质量,充分调动了农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总体收入及满意率。但也存在一定的反对观点,如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目标基本没有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竞争机制尚未构建,农技推广人员聘用责任主体等不清晰,人事制度不科学,农民公共需求的表达机制与参与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等。
(四)陕西省“平利模式”及“大荔模式”
2009年,陕西省确定了平利县等26个县作为全国示范县,平利县按照“创新管理体制、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基础性建设、提升人员素质、改善政策等环境”的整体思路,进一步充实完善并形成“平利模式”。该模式以深化改革、理顺关系、科学设置基层农技机构为先导,以农技体系的基础条件建设为重点工作,以此来探索完善合理的用人机制,建立高效的运转机制。
近年,渭南市摸索创建了“政府+企业+专家+农户”的“大荔模式”。这是一种以农资销售为主线,“农资农技双连锁、政府企业双推动、农资农副双流通、农业科技双发展”的新型经营和农技服务模式。
二、新时代大发展背景下,农技推广体系研究的深层次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在支撑和服务“三农”中心工作中的作用持续增强,在政府、农业教育、科研及农民之间充分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能够强有力地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有效地带动农村经济,充分保障农民增产增收。
新时代大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着资源与市场的双重制约。相关研究表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势在必行。改革要以强化资源整合为前提,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为核心,以创新公益服务职能和服务理念为重点,以建立农技人员长效学习机制为关键,深入且持续地推进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逐步形成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和有力的人才保障。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