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艺术疗法职业化研究
——以康养、康育及医疗领域为例

2023-10-26 03:42曹晨
创意设计源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业化疗法岗位

曹晨

一、艺术疗法职业化研究内容界定

20 世纪 30 年代,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提出“艺术治疗”(Art Therapy)这一概念,在她的影响下,艺术疗法在西方逐渐应用和发展,并延伸到各个国家。2022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艺术治疗专业。但国内对艺术疗法在行业、职业方面的概念界定,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为了对艺术疗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做进一步区分,本文对应不同的职业,作名词后缀式分类说明。比如,应用在学校、艺术展览馆、艺术教育机构等教育领域的艺术疗法称为“艺术育疗”;应用在传统心理咨询、社区、养老和康养等大健康范畴领域的艺术疗法称为“艺术疗愈”;应用在医学临床领域的艺术疗法称为“艺术治疗”。

二、艺术疗法职业化研究背景

玛格丽特·南姆伯格和她的团队于 1915 年创立了沃尔登(Walden) 学校,将艺术疗法与教育相结合,自此开启艺术疗法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今,艺术疗法在欧美国家的发展已较为成熟,并广泛应用在教育与心理治疗领域,是社区、医院、监狱、养老院等场所普遍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也是灾难目击者的重要心理辅助治疗方式。

艺术疗法能从欧美起源,并最终发展成稳定、独立的社会职业,是与艺术疗法具有非言语沟通,且治疗范围较广泛的独特优势分不开的。在中国,艺术疗法职业化还处于探索阶段,对艺术疗法职业化的应用,多依靠传统的健康服务业,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服务手段的丰富与拓展。随着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不同的专家、实践者以及学者对艺术疗法职业化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普遍认为,国内艺术疗法职业化的发展既要符合国情,又要符合本土化的艺术语境。

三、国内艺术疗法职业化发展时机

(一)国家战略布局

2022 年,我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 8 万亿元以上,健康服务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未来社会整体幸福指数的国家级重大事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立足本国国情,将健康理念融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全过程。在国家创新驱动的大战略下,健康服务实体经济迫切需要转型和升级。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传统健康服务模式面临升级,健康服务手段需要丰富。

(二)行业、市场及学术的萌芽

随着大众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不少商家嗅到“身心疗愈”的市场商机,与疗愈市场相关的概念开始高频率出现,如“食物疗愈”“自然疗愈”“艺术疗愈”“音乐疗愈”“戏剧疗愈”等,甚至还有各种艺术形式与心理健康相结合的展览。此外,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传统健康服务业在服务体系中还加入“身心疗愈”项目。艺术疗法应用从只针对精神病患、特殊儿童以及自闭症人群,扩大到大众普遍可以接受,且逐渐愿意尝试体验的阶段。近年来,艺术疗法相关文献呈井喷式增长,说明艺术疗法相关行业、市场和学术正在兴起。

(三)民众意识觉醒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多数人长期被焦虑、压抑、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困扰,更有甚者说 21 世纪的最大疾病是精神疾病。于是,人们开始追求健康、舒适的生活,部分人开始关注身心健康,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国内艺术疗法职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实际应用不符

在一些西方国家,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以及艺术治疗师可以从事心理治疗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尚未有与艺术疗法职业相关的概念界定。以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为例,心理治疗师的认证在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获得认证的心理治疗师可以从事精神治疗相关的工作,而心理咨询师的认证2018 年之前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2018 年之后其委托第三方协会培训认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不得独立从事心理治疗,各类精神障碍的诊疗行为。”从这一情况来看,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治疗专业培养的人才,并不能独立开展精神治疗工作,其工作范围只限于非临床、非诊疗领域。实际上,艺术治疗专业的准确定位应该为疗愈系艺术、艺术表达与心理健康服务。

(二)缺少艺术疗法从业人员资格认证

国内院校已经在开展艺术疗法人才的培养,但对应该为哪些岗位培养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才能培养人才,以及人才职业规划的方向等问题还比较含糊,多数人才培养模式停留在借用西方艺术疗法的职业教育路径。这是因为国内几乎没有有关艺术疗法的独立岗位,多数从业者需要依靠传统健康服务业。比如,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教师、社区咨询师或精神医生以及护理师等。因此,艺术疗法只能作为一种服务手段应用于原有的职业领域。

在艺术疗法从业人员资格认证方面,与欧美国家不同,中国目前并未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这导致艺术疗法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依托传统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规范标准体系。而已在欧美获得艺术治疗第三方协会认证的人员,归国后是无法独立从事精神治疗工作的。

(三)艺术疗法领域的三类专业人员各有短板

目前国内从事艺术疗法的人员有三类,第一类为“学院派”,指在国内外的大学学习艺术疗法(艺术治疗、疗愈艺术、表达性艺术治疗)相关专业的人;第二类为“探究派”,指以艺术疗法为研究方向的学者,他们出身艺术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相关专业;第三类为“实践派”,指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高校教师以及社工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他们将艺术疗法应用于各自的职业领域。这三类从事艺术疗法的工作者因背景不同,在艺术疗法的掌握、专业实践经验以及知识体系的搭建上各有优势和短板。

“学院派”从业人员接受了系统化的训练,以及行业、协会职业化的实践培养,是中国艺术疗法职业领域的中流砥柱。但因中西方在艺术语言结构、职业应用环境、法律法规以及文化背景方面存在不同,如何将先进的艺术疗法因地制宜地应用到国内,“学院派”还缺乏有效的认知和经验,往往会出现拿着西方的职业模式在国内照搬应用的现象。

“探究派”从业人员出身艺术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艺术疗法相关专业。因出身专业不同,优劣势也有明显差别。出身艺术学专业的人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艺术语言、艺术媒介以及艺术创作经验,劣势是缺少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出身心理学专业与艺术学专业的人则完全相反。此外,出身教育学专业的人擅长从教育体系探索心理疗法的路径,劣势是应用范围较窄,初期相对重理论轻实践。

“实践派”从业人员多是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教师、特殊学校教师,以及护理师等。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已深耕多年,掌握大量的一线实践经验。无论是对来访者的了解,还是对艺术疗法的运用都得心应手。但“实践派”没有经过系统的知识学习,因此较为依赖主观经验。

五、国内艺术疗法职业化的发展

(一)借鉴国外艺术疗法职业化成果

国外艺术疗法教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讲授艺术疗法的来源,还要分析艺术疗法的不同流派和门类,包含艺术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知识。需要学生通过学习获得较强的综合能力才能胜任相关工作[1-2]。

美国、英国等国家已培养了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强的艺术疗法实用型人才,为艺术疗法职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这些国家已形成艺术疗法产教研一体的职业化闭环(知识学习—职业应用—资格认证)。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了鲜明的职业化教学特色,以培养艺术治疗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艺术疗法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为学生日后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知识和技能储备[3-5]。

(二)吸收近现代艺术疗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朱光潜曾在《文艺心理学》中以心理学为背景阐释美感经验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文艺心理学》的完成与玛格丽特·南姆伯格提出“艺术治疗”概念的时间大致相同。《文艺心理学》不只提出相关概念,还为中国近现代文艺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开展艺术疗法相关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中央美术学院在 20 世纪 90 年代开设“艺术心理学”课程做了学术铺垫。因此,中国艺术疗法职业化发展既不是从“0”到“1”的过程,也不是从西方“单线”引进的过程,而是“1+1”(西方近现代成果+国内近现代经验)的资源整合,是从本土历史角度,与国内外相融通的过程[6]。

(三)梳理和传承古代“艺术疗法”脉络

《礼记·乐记》《史记·乐书》中有古人用琴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调和身体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的记载。然而,这些经验缺乏系统性的整理以及有效性的评估,故无法传承。尺八是隋唐时期的佛教法器,细腻敏感是它的艺术表现特点,浮躁或心神不宁,吹出来的音就会断断续续。因此,演奏尺八能帮助人们洞察自身情绪及心理状态。遗憾的是,尺八自唐宋时期从杭州护国仁王禅寺传入日本后,在国内逐渐失传。由此可知,中国自古就有通过艺术疗愈身心的相关记载和实践经验,这些相关经验值得我们学习[7]。

六、艺术疗法职业化进程中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模式

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健康服务类高职院校。学院秉承“仁爱、健康”的校训,发展“一老一小”专业群、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相关专业,在“医艺融合”理念指导下,艺术疗法职业教育体系已启动,将艺术疗法与康养、康育及医疗领域相融合,构建了艺术育疗、艺术疗愈、艺术治疗三大职业方向。

(一)艺术疗法职业教育“三课堂联动”培养模式

建立以大健康专业群为平台,以艺术疗法职业化多元岗位应用为导向的第一课堂矩阵,即“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模块化专业修课程+社会服务实践”,课程包括艺术心理学、艺术心理疗愈、艺术疗法教学模块以及特殊人群艺术疗法应用教学模块等。建设以校内艺术疗法与心理健康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共建多元化职业应用场景的第三拓展课堂。比如,学院与残疾人联合会共建“以美愈心”艺术疗愈活动中心,服务特殊人群;与艺术展览馆共建疗愈空间,供大众体验;与乡村共建“美丽疗愈村”,服务乡村留守儿童等。

(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产教融合模式

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以不同专业、岗位职业需求为导向,设置艺术疗法职业教育体系。具体内容为将岗位需要的技能、岗位需要的授课老师、岗位需要的课程模块相组合。艺术疗法职业化主要应用在康养、康育和医疗领域。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所设专业涵盖了“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领域,因此对艺术疗法职业化应用的三大领域都有涉及。

(三)岗位多元化以服务相应人群

艺术疗法应用的岗位不同,服务方式也有一定的区别。针对老年保健与管理岗位方向的应用,属于康养领域的范畴,主要以老年人的叙事性表达、身心康养需求为导向,因此,艺术疗法职业应用内容为“艺术表达+叙事心理疗法”等技能组合。针对幼儿托育、学前教育等岗位方向的应用,属于康育领域的范畴,对象人群问题并不属于病理性问题,而是发展性问题,因此,艺术疗法职业应用内容为“艺术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的技能组合。针对护理、精神科护理职业等岗位方向的应用,艺术疗法从业人员的工作是辅助精神科医生完成图形投射和心理测评等任务,这就需要掌握“绘画投射+精神分析”等技能组合。由此可知,行业领域、职业岗位以及服务对象的不同,艺术疗法的服务方式也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岗位需求、服务对象有深度的理解,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将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组合。

(四)艺术疗法职业发展中本土化初探

宋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代表,其中“韵”指两宋文化所特有的气韵、风韵和韵致的阴阳和谐之道。对于中国哲学来说,真正重要的是各种力量的不断交融,并在这种交融下达到平衡,这无疑体现了国内艺术疗法与国外艺术疗法在理念上的区别。除了理念,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还对艺术疗法在形式、媒介、师资以及整体流程等方面做了本土化设置。比如,在艺术疗法的形式和媒介上,倾向于以意象表现,旨在体现本土意象中的诗性;在艺术疗法实施过程中会结合诗歌、中国画以及古琴等中国特色艺术形式;在师资团队上,增加了非遗艺术家;在整体流程上,提炼了宋韵四雅(焚香、点茶、挂画、插花)的经典流程,用于艺术疗法本土化的实施。

七、结语

在政策、市场以及民众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下,围绕“艺术疗法的职业化使命”与“社会的责任”议题,应探究如下问题:从共情、共建、共生等维度思考如何为传统健康服务业赋能?传统健康服务行业如何实现升级转型?如何通过跨界融合、多媒介实践催生新方向、新岗位?从业者如何丰富服务手段,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国内艺术疗法职业化还处于探索阶段,独立岗位几乎没有,但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并没有因客观条件不成熟而等待或停滞,而是在实践中采取“逆向”思维,依托学校原有的康养、康育以及医疗等产教平台资源,从一线直接调研健康服务领域需求,“以结果为导向”反向推导艺术疗法职业化的实施路径。长远来看,国内艺术疗法职业化发展任重而道远,如何通过艺术的手段助力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艺术疗愈的故事,是重塑民族文化自信的关键。

猜你喜欢
职业化疗法岗位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