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溪流为家的鸟儿们

2023-10-26 01:18张海华,张可航
中国三峡 2023年6期
关键词:清源燕尾雏鸟

红尾水鸲安巢于溪流附近的石缝或墙洞里,善于捕捉飞虫。我经常看到,它常突然起飞,如燕子一般在水面上空精准地捕捉飞虫,然后一个漂亮的回旋,正所谓兔起鹘落,眨眼间又落回原地。

红尾水鸲

白颈长尾雉

褐河乌

红尾水鸲(雄) 摄影/张海华

除了蜻蜓、山蛙、蝾螈、溪鱼之类,部分鸟儿也依赖溪流而生,有的甚至终生离不开溪流,如红尾水鸲、褐河乌、白额燕尾、小燕尾等;而像紫啸鸫这样的鸟,虽然活动范围较大,但主要也是生活在溪流附近。现在,让我们来到位于清源溪中下游的雪岙村,来一次春日观鸟之旅。

山乡龙观的村庄几乎都依山傍水,可谓各美其美,而从自然观察的角度来说,我最喜欢同时也去得最多的地方,毫无疑问是雪岙。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地理位置绝佳,深得四明山水之灵气:她坐落于山间一个平坦的谷地,南北山峰夹峙,来自深山峡谷的清源溪穿村而过,潺潺向东流,溪边皆是枫杨古树……这样的环境,无疑是鸟儿的乐园。

每年春天,一来到雪岙村,在溪边走走,肯定可以听到红尾水鸲在鸣唱:“居……居……”这声音尖细而悠长,可以穿透湍急水流的喧哗传出很远。若耐心等一会儿,就会看到一只青黑色的小鸟从不远处翩然飞至,停在突出于水中的石头上。“居……居……”它又唱了起来,边鸣叫边如孔雀开屏一般,不时打开鲜红的尾羽。当它心情上佳的时候,还会耍起“花腔”,鸣声婉转多变,几乎可与有“百舌鸟”美称的乌鸫相媲美。

这,就是红尾水鸲的雄鸟。在那一刻,这段溪流仿佛变成了这位小鸟先生的舞台,它大展歌喉,以此傲然宣示自己那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地。没过多久,又一只圆圆的小鸟飞来了,尽管也会“居、居”鸣叫,但“外套”的颜色与前一位完全不同:头部与背部均为灰褐色,胸腹部密布鱼鳞状斑纹,尾羽亦非鲜红,而是半白半灰。这衣着朴素的“村姑”,实乃刚才那位的伴侣,即雌性红尾水鸲。

褐河乌育雏 摄影/张海华

红尾水鸲安巢于溪流附近的石缝或墙洞里,善于捕捉飞虫。我经常看到,它常突然起飞,如燕子一般在水面上空精准地捕捉飞虫,然后一个漂亮的回旋,正所谓兔起鹘落,眨眼间又落回原地。

小巧可爱的红尾水鸲是四明山溪流中最常见的鸟,相对而言,褐河乌要少见得多。不过,如果到雪岙观鸟,只要待的时间久一些,则大概率是可以遇见的。你会看到,一只深褐色的鸟儿几乎是贴着水面,箭一样地快速向前飞去,边飞边发出“桀、桀”的粗哑叫声。随即,它停在了急流中央的石头上,不停地翘尾巴并作点头状,有时还翻翻白眼,那模样令人发笑。这便是褐河乌。

中国的河乌就两种:河乌与褐河乌,都是褐色的鸟。不过,前者只分布在西部部分地区,而后者在中国大部分地方都有分布。河乌的喉部与胸前全白,像是系了一块白色餐巾;而褐河乌全身都是褐色。由于褐河乌羽色较深,又老是在溪水里活动,因此得了个外号叫做“水乌鸦”。我想,“河乌”这个正式名,就是来自于“水乌鸦”这个俗名吧。不过,鸟友给了褐河乌一个更有趣的昵称:巧克力鸟。

褐河乌偏爱较为宽广、湍急且有很多大石头的溪流,能在急流中半浮半潜,捕食小鱼小虾以及水生昆虫。这种鸟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会“错峰”育雏。在浙江,大多数鸟类育雏季要在3 月下旬之后,但褐河乌是个例外,在2 月就已经开始求偶、配对、孵卵,往往3 月初雏鸟就已经出窝了。我发现,在早春育雏的时候,褐河乌亲鸟捕捉到最多的食物有3 种,即虾虎鱼、小虾和水虿(蜻蜓目昆虫的稚虫),其中尤以水虿所占比例为多。

后来,我突然想到,褐河乌这么早就开始“养娃”,可能跟其食物丰富度的季节性差异有关。因为,如果到了暮春或初夏(其他鸟类的繁殖高峰期),溪流里的水虿也纷纷上岸羽化为成虫,即成为蜻蜓或豆娘飞走了,对于褐河乌来说,捕食育雏的压力会大大增加。当然,这只是我的推测,也不知道对不对。

好,让我们继续沿着雪岙的溪畔公路往上游走。寻找鸟类时,一边看,一边还要注意听。忽然,附近传来“吱……”的一声,这声音轻而尖锐,透露出一丝惊慌。不用说,这是白额燕尾。估计是观鸟者的出现打扰到了正在溪边觅食的它,故发出了这表示预警的叫声。此时站定不动,就会看到那只白额燕尾在溪边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慢慢走动。只见它身披黑白分明的“燕尾服”,有着洁白而高贵的额头,长长的尾羽让它看上去风度翩翩。只要一直保持安静,没过多久,白额燕尾就会忘记了人的存在,自顾自在溪流中活动,轻巧地从这块石头跳到那块石头,寻找水生昆虫或其幼虫作为食物。有时,它站在溪石上,歪着脑袋不动,那模样十分可爱;它那肉色的脚则为它平添了一份秀气。

白额燕尾在宁波还算常见,小燕尾却难得一见,说实话,在雪岙村旁边的清源溪中是见不到的。如果想要找到它,就得一直往上游走,到铜坑、南坑方向,在多急流与瀑布的地方才有望一见。

左上:白额燕尾 左下:牛背鹭右上:紫啸鸫捕食育雏 右下:发冠卷尾 摄影/张海华

上图:小燕尾 下图:灰鹡鸰 摄影/张海华

紫啸鸫叼着钝尾两头蛇 摄影/张海华

小燕尾也是一种黑白分明的鸟,但体形娇小,比麻雀还略小一点点,尾羽的分叉也很浅。这种小鸟活泼好动,个子虽小,但胆子一点都不小,就像一个不谙世事的顽童,不知道怕人。故一旦找到,往往可以近距离观察、拍摄。而且,小燕尾是一种特别神勇的鸟,我多次看到小家伙或在瀑布旁,或在急流中,冒着飞溅的水花,脚踩湿滑的石壁,振翅如飞轮,逆水而上,捕捉小虫。

前面说过,以上4 种鸟是以溪流为家,而紫啸鸫虽说活动范围要大得多,但也是在溪流附近最容易看到。在雪岙的上游,我曾多次与紫啸鸫不期而遇。而最有意思的观察与拍摄,出现在2022 年的春末。4 月底,我路过溪边,在不经意间看到一只紫啸鸫飞落到对岸的石头上,当时它的嘴里叼着大量食物(主要是各种小虫)。不用说,这是一只正在育雏的亲鸟,而且很可能巢就在附近。于是,我在一旁坐了下来,静悄悄地观察,没多久,就看到它飞了起来,直接钻进了溪边陡壁上的一个扁扁的凹洞里。天哪,紫啸鸫真的是太聪明了,竟然找到了一个天然的“石屋”,不仅挡风遮雨皆不在话下,而且非常隐秘,不易遭到敌害的侵袭。5 月上旬,我多次来溪边,持续观察紫啸鸫育雏。有一次,我拍到一只成鸟嘴里叼着一根长长的东西,起先以为是蚯蚓,后来在电脑上放大了看才确认那竟然是一条钝尾两头蛇!看来,就在不久前,刚发生了一场精彩的鸟蛇大战呢!

发冠卷尾的雏鸟和鸟巢 摄影/张海华

以上几种鸟,都是四明山中的留鸟,即四季可见的土著居民。而接下来要说的发冠卷尾,则是宁波的夏候鸟。春末,它们从南方飞来,也喜欢在雪岙村的清源溪畔筑巢、育雏。它们的巢穴,特意安放在临溪的枫杨古树上。旁白一下,“卷尾”是一类鸟的名字。在浙江,可以见到的卷尾主要有3 种:黑卷尾、灰卷尾和发冠卷尾。而在宁波,前两种较少看到,常见的就是发冠卷尾,其明显特征是:头顶有丝状冠羽,尾羽末端向上反卷,形如机翼。

2021 年春末,我在雪岙村偶然注意到,那里新来了不少发冠卷尾。我决定对它们进行持续的观察与拍摄。很快,我在溪边发现了多个发冠卷尾的巢。到了初夏,发冠卷尾开始育雏。我重点关注的是一个有5 只雏鸟的发冠卷尾家庭,它们的巢没有被枝叶明显遮挡,故相对容易观察。两只亲鸟非常忙碌,几乎一刻不停地在捕虫,以满足那5 张张得老大的嘴。它们嘴里叼着的,有金龟子、蝽、蟪蛄等多种昆虫。过了几天,5 只雏鸟的羽翼已比较丰满,纷纷出窝,就在巢边树枝上站成一排。它们的巢都已经破了。

那时,我心念一动,再去看附近的其他几个鸟窝,突然发觉发冠卷尾选择巢址可谓“煞费苦心”:无一例外,这些鸟巢都位于树冠层的横向树枝的近末端处,也就是说,几乎处在树枝最细弱、最柔软的地方,而巢的正下方就是宽阔、湍急的溪流,万一雏鸟们在巢边你推我挤,一个站立不稳,就会掉落到急流中,必死无疑。那发冠卷尾的成鸟为何选择在树枝末端“安家”?我想,这都是它们有意为之,其目的是为了防范松鼠、蛇类等天敌来吞食鸟卵或雏鸟——因为细小的枝条末端,可以承受雏鸟的重量,而对掠食者来说,却是相当危险。

长嘴剑鸻 摄影/张海华

当然,活跃于四明山溪流边的鸟儿还有很多,如翠鸟、白鹭、夜鹭、牛背鹭、白鹡鸰(jí líng)、灰鹡鸰、白腰草鹬、长嘴剑鸻(héng)、红脚田鸡等,实在难以尽述,只好就此打住。

其实,又何止是鸟类?这篇关于清源溪博物观察的文章,虽然已经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但回过头来一看,还是觉得有好多好多东西没写,特别是在植物、昆虫、蛇类、溪鱼等方面。这固然是因为我的学力有所不逮,但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溪流这个生态系统——或者说,这个生命共同体——实在太丰富、太复杂、太神奇,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我想,与其费尽口舌,却依旧言不尽意,还不如请大家多来深山溪边走走,感受山风的清凉,细嗅草木的芬芳,听溪水潺潺、虫吟蛙鸣,看彩蝶翩翩、鸟飞鱼跃……那种美妙的感觉,岂不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正如惠施与庄子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后来发觉,其实不用辩也不用争,见“鲦鱼出游从容”,就是因为“我在此”:我身处自然之中,忽有所感忽有所思,如此而已。

未来,我将继续行走于四明山中、清源溪畔,用脚步丈量乡土的大地,这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

猜你喜欢
清源燕尾雏鸟
为什么杜鹃雏鸟刚破壳就会推蛋?
Task 1
谈燕尾模型的应用
Task 1 本刊试题研究中心
燕尾榫连接结构微动疲劳全寿命预测方法
屋顶世界
“怡清源”黑茶包装设计
『一根筋』的古清源
治本清源 创新举措 海门积极化解环境信访难题
当唯一的雏鸟离巢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