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佳,阿果约达,王 巍,方东辉,石 溢,贺 芳,邓小东,易 军
(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动物遗传育种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
凉山牛已有两千多年的饲养历史,中心产区在凉山州的盐源、会东、会理、昭觉、美姑、普格、布拖这7个县,主要分布于凉山州17个县市及邻近的攀枝花市,目前全州的存栏量大约在80 万头。凉山牛于1995 年全国畜禽品种补充调查时命名,2009年收入《四川畜禽遗传资源志》[1]。牛是大家畜,体型外貌特征对生长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也是一个品种重要的特征。因此,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进行体尺测定分析,有利于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我国地方牛种资源丰富,前人对广丰牛[2]、南阳牛[3]、邓川牛[4]、早胜牛[5]、凉山黄牛[6]等地方品种进行过调查研究,对各地方牛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对策意见。同时,不同品种的牛具有各自独特的体型外貌特点,家畜体尺数据能直接反映家畜的体格大小和体躯的结构、发育等状况,它与家畜的生理机能、生产性能、抗病力以及对外界生活条件的适应能力等密切相关[7]。本文旨在对凉山牛体尺性状及群体现状进行分析,为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1.1 测定对象和指标 在凉山州西昌市经久乡马鞍山村随机选择40 头健康、散养的凉山牛,记录每头牛的性别、月龄等信息,同时测定体高、体斜长、头长、最大额宽、胸宽、胸深、胸围、管围、后腿围、坐骨端宽、腰角宽、十字部高共计12项体尺指标。
1.2 体尺指数计算 本次计算和分析的体尺指数主要有体长指数、体躯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腿围指数、肢长指数、胸宽指数和头长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体长指数=体斜长/体高×100;体躯指数=胸围/体斜长×100;胸围指数=胸围/体高×100;管围指数=管围/体高×100;腿围指数=后腿围/体高×100;肢长指数=(体高-胸深)/体高×100;胸宽指数=胸宽/胸深×100;头长指数=头长/体高×100。
1.3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 19.0及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1 牛群结构分析 本次共测定分析了40头凉山牛的生长性能数据,其中公牛17 头,母牛23头。从年龄结构来看,24月龄以下有10头,48月龄以下有9头,48月龄以上有21头。从毛色分类来看,被毛为黄色的有13 头,占总数的32.50%;黑色被毛的有13头,占总数的32.50%;毛色黑黄的有11头,占总数的27.50%;毛色黑白的有3头,占总数的7.50%。可见凉山牛被毛颜色有多种,基础色以黄色和黑色为主。
2.2 不同性别间体尺性状的差异 从表1 可以看出,凉山牛公牛与母牛在头长、胸深、管围和坐骨端宽4 个性状上存在差异,公牛的管围大于母牛,母牛的头长、胸深和坐骨端宽大于公牛;在体高、体斜长、最大额宽、胸宽、胸围、后腿围、腰角宽、十字部高这7个性状上无明显差异。
表1 不同性别凉山牛体尺数据比较cm
2.3 不同年龄间体尺性状的差异 根据年龄结构,将凉山牛群体分为12~24 月龄、28~48月龄和≥54 月龄这3 个年龄阶段,各年龄阶段的样本数分别为10 头、9 头和21 头。从表2 可以看出,除管围、后腿围外各体尺性状均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
表2 不同年龄凉山牛体尺数据比较 cm
2.4 不同毛色间体尺性状的差异 凉山州被毛颜色为黄色的有13头,黑色的有13头,黑黄的有11头,黑白的有3头。从表3可知,黑白色凉山牛在最大额宽和后腿围上与黑黄色凉山牛差异显著(P<0.05),其余体尺性状在不同毛色群体间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来看,黑黄色凉山牛在体高、胸围、管围、十字部高等主要体尺性状方面要优于其他毛色的凉山牛。
表3 不同毛色凉山牛体尺数据比较cm
2.5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对所有的测定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凉山牛年龄与头长、胸围、坐骨端宽的相关性大于与其他性状的相关性;体高与体斜长、头长、胸深、胸围、后腿围、十字部高的相关性较大,表明凉山牛体高直接决定了长势,体高越大,体斜长、头长、胸深、胸围、后腿围和十字部高也越大,与肉用性能呈正相关。
2.6 体尺指数分析 对40头凉山牛按性别分别进行了体尺指数计算和分析,结果见表4。从表4可知,凉山牛公牛、母牛的体长指数分别为114.55%、114.07%;公牛、母牛的体躯指数分别为116.52%、115.79%;公牛、母牛的胸围指数分别为133.48%、132.09%;公牛、母牛的管围指数分别为13.68%、13.29%;公牛、母牛的腿围指数分别为60.56%、59.71%;公牛、母牛的肢长指数分别为48.30%、48.17%;公牛、母牛的胸宽指数分别为55.24%、52.60%;公牛、母牛的头长指数分别为35.12%、36.19%。
表4 凉山牛体尺指数
本研究显示凉山牛被毛颜色以黄色和黑色为主,不同毛色牛群的体尺性状差异基本不显著,这与黄梅昌[8]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凉山牛经过30余年的发展,被毛颜色较为稳定。除管围、后腿围外,各性状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程敏等[9]研究发现皖东牛的体高、体斜长等性状均随年龄增长而快速增加,与本次凉山牛的测定分析结果一致。从性别来看,凉山牛公牛和母牛的体躯均偏小,对当地荒山荒坡具有非常强的放养适应能力。
胸围能反映出肉牛的体重和内脏器官的发育程度。安拉扎等[10]研究表明,胸围是凉山牛母牛最重要的决策变量;毕谊等[11]研究表明,鲁西牛的体高、胸围和腹围可以作为后续鲁西牛育种过程中重要的3个参考体尺指标。上述研究结果与本次测定分析结果较为一致,表明胸围可作为地方牛群体选育时的重要指标,生产中建议选择具有较优胸围表型性状的凉山牛进行培育。体长指数表示体长与体高的相对发育程度,体躯指数表示躯干的发育程度,凉山牛体长指数和体躯指数均处于役用型地方牛体尺指数区间,表明凉山牛属于典型的役用黄牛品种。
总的来说,凉山牛是在长期适应凉山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下通过人工选择形成的一个宝贵遗传资源,适应性和抗逆性较强,在凉山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农增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产业带动作用,今后还应加强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