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琳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英语翻译是一门具有国际交流性质的学科,如果能够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将会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对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以及建立文化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建立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前提,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融合,总结两者融合现状,并提出建议,从而充实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文化内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融合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目前的英语翻译与英语教学仍处于对西方文化的研究阶段,同时,大学生所接触的英语翻译也多是以西方思维与文化为主,很少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不仅使得大学生忽略传统文化,也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推广,不利于大学生建立文化自信[1]。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由于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来自西方的思想与文化的熏陶,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不利的[2]。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使更多的外国人能够用英语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与交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3]。例如,许多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以学习汉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中国的武术、国画、太极拳、京剧等传统文化,都在不断地被其他国家所学习。要想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必须要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我国国情,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即大学生群体[4]。因此,大学生需要通过英语与世界进行沟通,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日常生活中,这给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遵循隐性资源和显性资源融合的原则,从备课、教学研讨以及教学设计阶段着手,为大学生准备充足的显性英语翻译学习资源,比如可以在英语翻译教学课件中加入与主题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隐性资源,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如教师针对教材中原本的外国文化,将录制好的微课上传到在线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在课前学习与准备,提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契合点加以思考[5]。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的形式组织开展多种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翻译知识的基础上,自觉拓展学习内容,其间进行文化交流,并且以视频的形式上传到线上平台中,由教师进行评价,实现英语跨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可以在交流对话中掌握翻译的要点,以此来丰富英语翻译教学资源,在显性与隐性资源融合的作用下,优化英语翻译教学的实际效果。
教师除了传授基本的英语翻译方法和技巧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对中外语言表达、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到英语翻译课程所具有的文化育人价值,以英语的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学英语翻译教材专门设置了文化知识点的模块,所以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可以由此着手,深入挖掘隐藏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英语翻译学习中可以感受到文化元素的融合性,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篇内容之间的融合性,从而加强文化知识内化的能力,在英语翻译的实践中融会贯通[6]。另外,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的全过程中,同样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深入了解文本内涵以及外延。前期备课环节更加需要做到精益求精、关注细节,筛选翻译教学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翻译教学中有机融合,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融合,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而不是简单地应用在一个教学环节。所谓“全过程”,包括设置英语翻译课程体系、修订翻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教辅、设定英语翻译课程目标、组织开展翻译教学过程以及最后的教学评价,均要有机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自信为前提,高效开展英语翻译教学。
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原则,还需要创新翻译教学模式,例如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产出导向理论体系,并在该体系的基础上,根据“驱动——促成——评价”的流程展开英语翻译教学实践工作,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英语翻译的兴趣,培养大学生英语思辨以及创新能力[8]。教师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形成课上和课下教学的优势互补。例如组织“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主题的英文演讲竞赛、朗诵竞赛、征文大赛,或者是英文短视频推广比赛。通过这种有趣的活动,不仅可以习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准确英语翻译表达,提高自主学习能,还能够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英语翻译教学的融合,在文化自信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英语翻译教学对于教师的文化教学能力有非常高的要求,这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息息相关。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开展英语翻译教学,需要遵循文化自信原则,参加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的讨论获取灵感,更新英语翻译教学观念,并且能够正确看待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给予重视[9]。另外,学校方面需要建设英语翻译教学团队,在团队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学院、班级均需要参与到教学经验交流活动中,在活动中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切入角度,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往都是以语文等主要科目为传播载体,但是这并不利于文化教学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提高学生的国际传播能力,并达到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目的,教师可以从英语翻译教材入手,在其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够丰富英语翻译教学内容。以“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有关文章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介绍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最后再向学生讲解“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词语组合,开发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翻译技巧的学习效率[10]。教师还可以从网络中搜集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美文,作为英语翻译教材内容的补充,比如《美丽中国》纪录片的英文版便可作为英语翻译教学的拓展内容,丰富翻译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其中很多代表性词语往往要使用到不同的翻译方式,才能够更加精准地表达其含义。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翻译此类词语时教师可以介绍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随后再利用翻译理论以及翻译技巧,采用直译、音译和意译加注释等多元化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法,“中国结”可翻译成“Chinese knot”,中秋节翻译为“Mid-Autumn Festival”;使用意译法翻译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词语时,例如“辟邪”,其实在英语体系中无法直接找到与之相近的词语,此时可根据意思将其翻译为“ward off evil spirits”;如果使用音译法翻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词语,这种翻译方法其实在英语翻译中最为常见,例如 “功夫” 一词翻译为“Kungfu”;除了上述三种翻译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使用音译和注释结合的方法,比如“秧歌”可以翻译成 “Yangko (A popular folk dance in northern China)”。
英语翻译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存在一些差别,教师不仅要掌握英语翻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传统文化素养。实际翻译教学中,教师必须制定翻译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灵活掌握多种翻译法的应用技巧。为了实现英语翻译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教师自身应该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将英语翻译教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明确认识到自身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承担的责任,从而通过两者的融合,培养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在英语教学中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1]。比如教师在指导英语翻译教学中,讲到一些西方的思想文化或者是节日时,可以在自己的文化体系中调取相应的内容,同样向学生介绍我国相似的传统文化,持续性地向学生灌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师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断提高自身中西文化对比能力,是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英语翻译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策略。
当前很多英语教材中,多是以介绍英语国家文化、思想为主。为此,英语翻译教学创新中,首先便是对英语教材进行更新,在教材中更多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其次,教师开展英语翻译教学时,还需要遵循与时俱进原则,以新的思想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英语翻译课堂上,带领学生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12]。例如英语翻译教学中讲到与西方哲学有关的内容时,可以引入孔子的案例,一方面让学生对孔子的文章、提出的观点进行翻译,另一方面则是了解孔子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教师可将搜集到的传统文化素材进行系统化处理,对其英语翻译之后向学生讲解,使学生可以对孔子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产生清晰认知,从而加深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认同感。教师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建议引入当下学生比较关注且能够与传统文化产生联系的话题,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紧跟潮流,在与英语翻译教学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综上所述,现阶段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工作除了要指导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点以及翻译技巧外,还需要在英语翻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丰富英语翻译教学的文化内涵,夯实文化基础。通过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主动承担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翻译官的角色,加强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