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妹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红色文化资源,例如2013 年2 月视察兰州军区时强调“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1];2020 年9 月在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考察时强调“要用好这样的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此外,2020 年5 月在山西考察、2021 年2 月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21 年3 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等场合都强调要“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
红色文化资源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天然教材,在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地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时,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福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独特优势:“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
福建在长期革命实践道路中,发生了众多的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推动了革命进程。早在1919 年,福州“5·7”大游行揭开了五四运动在福建的序幕,随后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学生纷纷上街游行示威,以声援北京上海学生的运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以及蓄意制造事端,福州人民举行了空前的罢市、罢课、集会、示威游行的斗争,即“1919 年台江事件”,该事件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举国上下掀起了反帝爱国斗争的新浪潮。在革命过程中,面对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1929 年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纠正了党内错误的思想,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对军队的生存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福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既有悠久的革命历史、厚实的红色理论、独特的红色精神,又有杰出的革命前辈、蓬勃发展的红色文化事业以及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红色遗址。福建革命历史伴随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而发展,福建的长汀、宁化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北上抗日先遣队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先锋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者们在福建进行革命探索,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才溪乡调查》《调查工作》等革命著作。在福建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永安抗战精神等红色精神,激励着福建革命前辈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并传承。
为了研究传播革命思想,促进革命的发展,福建的红色报刊事业蓬勃发展。例如《福建学生周刊》《闽星》《尖学报》《工学报》《民导报》《星火周报》《福建评论》等。福建革命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根据福建省文物局2021 年普查统计,福建拥有国家级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9 处,省级及以下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共1638 处、可移动文物142581 件(套)[3]。
在艰难的革命历程中,福建涌现出王荷波、方尔灏、邓子恢、邓拓、林祥谦、杨成武、刘亚楼、张廷发等杰出的革命人物。他们领导的学生、工农运动,发动反帝反军阀运动、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革命运动,不惜流血牺牲,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福建省为革命牺牲的革命群众10 万多人,其中烈士5 万多。方尓灏,创办《冲决》期刊,成为福州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1926年任福州地委首任书记,亲自发动和领导群众工农运动,把福州地区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福建省是全国第八大将军省,开国将军83 位,其中开国中将9 位,开国上将71 位。例如杨成武,1925 年参加闽西地方武装暴动,此后还参加了长征、奔赴抗日前线、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在长征途中曾率红四团3 天内夺取泸定桥。刘亚楼,参与指挥过五次反“围剿”,在长征开始时率部为中央红军做开路先锋,一路斩关夺隘,突破四道封锁线,为红军踏开血路。
2018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推动革命传统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鼓励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到革命旧址、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福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可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可以为当前中华民族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激发精神动力,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撑。
《格言联璧·学问》中“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道出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以及价值观的涌入,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对大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势在必行。福建革命历史就是一部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追求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历史。林祥谦、真树华、杨申坤等无数革命先烈坚守心中神圣的信仰,用生命践行了“血可流、命可舍,理想信念不动摇”的铮铮誓言。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海兵运动的开拓者王荷波,早在1920 年就带领工人与工头做斗争,参加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积极开展海军兵运。王荷波曾与亲人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王荷波在遇害前,他托付难友,请求党组织对他的子女加强革命教育,并给家人留下“决不能走与我相反的道路”的遗言。这些红色历史激励着人们积极参加革命,为革命贡献自身力量,为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而抗争。王荷波的兄弟和子女受其影响,都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例如王荷波的二弟王介山参加中共南洋临委领导的新加坡工会工作,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秘密交通、兵运策反、工人纠察队武装训练等工作;三弟王大华长期为党的地下工作负责人;四弟王凯担任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总干事。革命前辈们为革命理想而不断奋斗的英雄事迹激励着今日的大学生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
理想尤其是远大理想的实现并非一帆风顺,往往会遇到惊涛骇浪,充满风险挑战。在困难尤其是巨大的困难面前,需要强大的精神来支撑。红色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仅红色精神就包括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万众一心等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在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不可磨灭的革命精神。福建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其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闽西北、赣西南广大农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其中福建苏区占中央苏区的半壁江山,在福建苏区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激励着后来人不断奋进,成为人们凝心聚力的精神动力。中共福州地委首任书记方尔灏、福州工人运动先驱叶凯、陈祥榕在监狱中虽然受尽了严刑拷打,乃至最后牺牲了宝贵的生命,都决不吐露党的任何秘密,这种忠诚于党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人们讲诚信、守忠心。1922 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江岸地区罢工的总负责人林祥谦,积极组织工人罢工,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被捕后面对军阀的威逼利诱,他发出“头可断,血可流,工不可复”的誓言。他不怕牺牲、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励着人们为实现理想激发精神动力。
民族复兴归根结底是文化的复兴,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基石。唯有文化自信,才能持久地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红色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红色文化资源是党史党情的真实反映,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和革命历程,体现了党的先进思想和理论,蕴含着先进分子、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即“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福建红色文化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学史增信”的鲜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福建红色文化,加深了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所走的道路、以及建立的制度的理解,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例如,“一心为民”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其他党派的重要区别,是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精神密钥。例如,毛泽东曾3 次到福建上杭县才溪乡。他通过召开座谈会、亲自参加劳动等形式,亲身感受百姓疾苦,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到当地绝大多数青壮年参加红军,劳动力紧缺,妇女和留守老人难以承担繁重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毛泽东建议成立合作社,顺利解决了该问题。
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以及教育环境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充分实现其价值,推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加强福建红色文化教育队伍建设,提升红色文化素养,是实现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价值的组织保证。要组建一支既懂教育,又具有丰富的党史知识尤其是福建红色文化的教育队伍,充分吸收党史研究专家、学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校党委、团委等部门的教师以及博物馆、纪念馆工作人员、革命英雄人物后辈进入这支队伍,发挥其协同育人的优势。邀请福建红色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对该队伍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以及校党委、团委教师开展福建红色文化专题报告、宣讲、集体备课等形式的培训,提升这支队伍的福建红色文化素养,夯实其福建红色文化理论功底,提高传承红色基因的主动性、自觉性,为实现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的价值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红色文化资源是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天然素材。福建是著名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长征出发地,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形成了深厚的福建红色文化。要充分挖掘福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2020 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福建红色文化读本》系列读本、《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指南》以及福建各地域红色文化的著作,例如《福州红色文化读本》系列读本。这些著作的出版,为实现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高校教师、研究人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理论优势,积极主动参与到福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教育中,要进一步深度阐释福建红色文化的内涵,不断挖掘福建红色文化的资源例如福建重要红色英雄、重大红色历史事件、重要红色历史遗址等专题资源,深入研究福建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将研究结果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素材。
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福建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注重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在理论学习方面,可开设关于福建红色文化的选修课;要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等课程教学中,做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党史,提高福建红色文化的素养,自觉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其他课程教师也要挖掘适合融入课程教学的福建红色文化的元素,例如旅游管理课程的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福建红色旅游线路,诗词鉴赏课程的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鉴赏红色诗词。在实践考察方面,福建红色文化遗址众多,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组织旧址、重要革命事件旧址、革命人物故居和重要革命历史纪念馆,让大学生在参观考察中进一步了解福建革命历史,感悟福建革命前辈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融合。除了阅读福建红色文化的图书、报刊、观看红色电影外,尤其要注重发挥网络、微信公众号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在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中利用这些新媒体来宣传福建红色文化。在学校网络开辟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在该专题中发布福建红色文化的内容,例如福建革命英雄、福建红色故事、福建红色历史事件、福建红色遗址等,以文字、图片、三维立体、动画、动漫等方式加以展现;还可建立VR-AR 体验馆,让福建红色文化“活起来”“动起来”,使大学生在虚拟现实的立体空间中,感受福建红色文化带来的感官冲击和精神震撼。三是坚持教师主讲与学生讲述相结合。校内教师可开设福建红色文化选修课程以及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其他课程的教学中、还可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进校做福建红色文化专题报告,该类形式的教育主要都是教师主讲。此外,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大学生讲福建红色故事、福建红色文化微课等,将讲授式、展示式、体验式、影音式等方式完美结合,增强福建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创设蕴含福建红色文化的校园环境,让大学生沉浸在福建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校园物质环境方面,例如在学校图书馆设立福建红色文化专区,展示蕴含福建红色文化的书籍、影视作品;在教室走廊悬挂福建革命英雄人物的图片并阐释其事迹;在广场设立福建革命英雄人物雕塑;在宿舍楼道粘贴红色诗词等,让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福建红色文化教育。校园人文环境方面,可以将福建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中。辅导员、校团委等教师在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时可以举办福建党史知识竞赛、福建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福建红色影视观赏、红色电影配音大赛、福建红色舞台剧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还可以通过校电台播放红色音乐、福建红色英雄事迹,让大学生在参与此类党史学习活动中感受福建红色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发展福建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