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套种中药材栽培方法与展望

2023-10-26 06:29:50黄晓棠邓文相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3年7期
关键词:郁闭度林分套种

黄晓棠,邓文相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高峰林场,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530001)

广西是我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具有种类高达4 623 种的药用资源[1],其中医药产业中常用的中药材如鸡血藤、罗汉果、八角、桂皮等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在我国中药材供应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依托于独特的自然气候、生态条件,广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2]。由于天然药材的稀缺性,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保健等健康需求的增加,中药材大面积人工繁育和栽培成为趋势[3]。然而长期以来,中药材的发展都以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为依托,随着中药材的需求不断加大,大量中药材的种植加剧了农用土地的供需矛盾,毁林开垦、耕地占用等药林、药农争地现象时有发生[4,5]。如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林下经济主要是以合理化利用林地的空间资源,采用复层经营的方式发展林下套种中药材、林下养殖等产业的总称。广西是我国林业大省,林地资源丰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森林资源的垂直分布特征为林下种植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6]。大量研究表明[7-9],林下经济能够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实现土地资源、经济产出的最大化利用,延伸了产业经济链条,是一种互利共生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同时,在中药材的林下复合种植过程中,农户的投入较小,但能够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自2011 年以来,广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截至2021年,广西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461.6×104hm2,林下经济年产值1 263×108元,为更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效率,为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10,11]。然而,广西地貌类型复杂,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差异大,同时林下套种中药材也必须遵循适地适“药”原则,而且更为严格。拟套种的药材品种必须适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地条件,林分的树种、海拔、坡位、坡度、坡向、郁闭度等条件也要满足其生境及栽培要求。因此,本文总结了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林下套种中药材栽培模式,以期为广大林农提供参考。

1 环境概况

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地处南宁市北郊,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设有13 个营林分场、8 个对外造林部。林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均气温21.6 ℃,年平均降水量1 300.6 mm(主要集中在4 月—10 月),年均日照时长1 827 h,年无霜期360 d。地貌类型主要为200~400 m的丘陵地貌,局部为低山,土壤类型以第四纪红土母质发育而来的红壤及砂页岩发育的赤红壤为主,土壤多呈酸性(pH值4.4~5.6),排水性良好,肥力适中,较适宜发展林下套种中药材的栽培模式。

2 种植原则

林下套种中药材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 道地性原则

品种是中药材栽培最重要的内在基础,物种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选择关系,道地药材的形成是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选择的结果[12]。具体表现在物种分布上一定是对环境具有高度的适宜性,同时有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累积,可以显著提升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提高药材产量。

2.2 适宜性原则

在林下复合种植中,中药材品种选择十分关键,对于即将套种的中草药品种,需要能够适应当地的土地及气候条件[13],同时需要具有一定的耐阴性、能够在林下良好生长的品种。

2.3 长期性原则

林下套种中药材,需要具有长远的规划与考量。林木属多年生植物,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在套种的中药材选择上,应考虑其收获期与林木采伐期的适应性,如是否易于耕种与收获,同时应配套形成统一的栽培管理体系,提高种植效率和种植质量,良好的规划能够显著提高林下套种中药材的经济效益。

3 栽培模式

林场的经营主要以桉树、杉木、马尾松、毛竹等用材林树种为主,采伐年限在7~20 年,经营周期较长,资金周转压力大,而林下套种中药材相比纯林、混交林经营产出周期较短,但需要配套更完善的管护措施与栽培模式。合理的栽培模式有利于林地的垂直空间利用以及后期的经营管护,现将林场目前的栽培模式介绍如下。

3.1 乔木-草本的栽培模式

多年生乔木与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进行林下套种是目前较为普遍的栽培模式。乔木可选择桉树、马尾松的幼林或中龄林,套种的中药材可选择如草珊瑚、田七等喜阴或耐阴的草本植物,在林分郁闭度适宜的时候进行套种(郁闭度过高时植株生长缓慢,郁闭度过低也会抑制植株生长,增加炭疽病的发生概率);整地宜在栽植前的秋、冬季节进行,清除杂灌、草、枯枝,根据林地林木生长情况、林地坡度及劳力供应情况选用相应的整地方式。人工全垦:根据林地密度环山沿等高线铲1~1.5 m 宽带,适用于坡度0°~25°的缓坡林地。开垦深度30 cm 以上,清除土中大石块、树根、草根等。人工挖穴:按栽植密度定点人工挖穴,适用于坡度大于25°的林地,依地形按行距30~40 cm、株距30 cm 挖穴,有条件的每穴施入腐熟农家肥1~2 kg,肥土拌匀后即可种植。每穴放种苗1~2株,每年除草2~3次,追肥以有机肥为主,用量约300 kg/hm2。

3.2 乔木-灌木的栽培模式

这种模式所选的林分多为乔木幼龄林或中龄林,套种的中草药品种为多年生灌木。相比草本植物,灌木对于林分郁闭度的要求更为严格,在种植初期,林分郁闭度通常要低于0.4,如若选择耐阴的灌木,郁闭度可适当升高至0.6~0.7,如桉树、杉木林下种植甜茶,在2 m×3 m 的乔木种植密度上选择4 株活立木,于对角线正中挖定植坑,甜茶种植密度为110株/0.067 hm2,回土时施入含钙镁磷的有机肥,以保证充足的微量元素供应。

3.3 乔木-藤本的栽培模式

该模式与灌木类的经营模式类似,区别在于一些特定的藤本类植物需要整形修枝、搭台搭架等配套措施,目前林场常见的藤本中草药有金银花、罗汉果、何首乌、鸡血藤等。藤本中药材一般具备一定的耐阴性,与草本的经营模式类似。在林分尚未完成郁闭时(郁闭度≤0.6)进行种植,栽植时应进行人工抚育,清除飞机草、鬼针草等生命力顽强的杂草。种植后施用基肥,追肥以有机无机复混肥为主。

3.4 乔木混交林的栽培模式

采用具有药用价值的树种与速生林营建混交林,造林方式主要以同龄混交、异龄混交为主。利用药用树种的高附加值进行纯林改造,既保证了林分整体的经济产出,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林分的生态功能,常种乔木类中草药有八角、南方红豆杉、肉桂、厚朴、杜仲等。以红豆杉为例,混交林比例以1∶1、2∶1 为主,幼苗苗高应≥70 cm,地径≥0.8 cm,采用行状混交的方式,植株行距离为4 m×2 m,保证林木具有充分的生长发育空间,同时苗木栽植采用“三埋二踩一提苗”,保证根系舒展。

4 林下套种中药材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1 优质种质资源供应不足

中药材的药用价值与种质资源的品质息息相关,但现阶段市场上供应的中药材种质资源品质参差不齐,部分较为稀缺的中药材品种缺乏大规模的育种研发。随着科研机构、药企对于种质资源的重视逐渐加大,一些常见的中药材良种供应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还有很多名贵、优良的品种由于种质资源采集困难、市场规模较小,未能开发利用,优势得不到发挥,亟待加大对于优质中药材种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林下中药材的良种选择和推广应用。

4.2 配套栽培措施储备不足

目前林场在部分中药材品种的生产上已形成规模,并具备较为完善的配套栽培措施,但从整个中药材品种层面上来看,许多中药材品种的林下套种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由于地域性差异大,一些成熟、稳定的配套栽培措施在推广应用时效果并不理想,亟待通过科研攻关、试验示范等方式加快形成完善的高效栽培模式,以便实现规模化应用以及示范带动林农的目的。

4.3 配套资金不足

高质量、高标准开展林下套种中药材的规模化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投入,而现阶段资金不足的问题较为严重。应积极探索与大型药企、种养殖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同时积极争取政府的帮扶政策,引进资金和大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弥补林下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缺口,促进产业的有序发展[14,15]。

5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下套种中药材的栽培模式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林地资源,同时相比人工林经营,见效快、易操作、潜力大。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推广应用中,应加强对高效经营措施的总结,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猜你喜欢
郁闭度林分套种
朝天椒套种芝麻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草莓大棚套种西红柿亩增收2万元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32
抚育间伐对油松林下灌木多样性的影响
防护林科技(2020年6期)2020-08-12 13:34:40
不同郁闭度马尾松林下种植射干的生长效果分析
福建林业(2020年5期)2020-03-18 08:23:02
4种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绿色科技(2019年6期)2019-04-12 05:38:42
4种阔叶混交林的持水特性研究
绿色科技(2019年6期)2019-04-12 05:38:42
郁闭度与七指毛桃生长的相关性分析
热带林业(2019年4期)2019-03-05 09:53:58
宽叶蓝靛果叶片不同海拔和郁闭度的遗传变异研究
森林工程(2018年3期)2018-06-26 03:40:46
果园套种蚕豆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浙江柑橘(2016年1期)2016-03-11 20:12:33
亚热带地区典型林分氮保留能力的差异及δ15N空间垂直分异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