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怀,朱粉团
(贵州省盘州市丹霞镇农村工作服务中心,贵州 盘州 553502)
玉米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温度10℃~35℃,降水量为410~640 mm,该作物对土壤的要求并不严格[1]。丹霞镇属亚热带夏湿春旱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5℃,降水量1 424.56 mm左右。该地区土质深厚,质地轻黏,透水性好,有机质含量高,适宜栽培玉米。玉米是丹霞镇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尤其是伴随着近年来畜牧业的发展和饲料需求的增多,丹霞镇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为了更好地挖掘玉米高产的潜力,近年来丹霞镇在上级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玉米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丹霞镇玉米示范基地是在《盘州市2021粮食大县奖励资金助力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由盘州市农业农村局主管,贵州省盘州市丹霞镇铁厂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丹霞镇核桃树村村民委员会主导建设的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基地位于丹霞镇铁厂村、核桃树村。2021年—2022年,基地示范种植面积为133.33 hm2。基地建设资金预算为184.4×104元,其中,专项资金40×104元,自筹144.4×104元。
基地前期建设主要是以技术示范为主。在2022年度,基地主要开展了玉米地膜覆盖带状复合栽培技术和玉米间套作经济作物技术起垄宽窄行技术的示范工作。其中,玉米地膜覆盖带状复合栽培技术主要实行玉米地膜覆盖、带状复合等距打孔直播技术。播种顺序为:土壤犁耙-开沟-施足底肥-起垄-盖膜-打孔播种。种植规格采用1.67 m 开厢,以宽窄行种植两行玉米两行大豆为例,玉米行距0.5 m,玉米株距0.42 m,玉米与大豆间的行距为0.4 m,大豆株距13 cm,密度栽3 800窝/0.067 hm2,每窝播种2~3粒,每0.067 hm2用种量一般在2 kg 左右,播种深度4~5 cm。玉米间作、套作经济作物起垄宽窄行技术主要按照宽行种植两行玉米,窄行种植大豆、马铃薯、魔芋等经济作物的方式进行玉米栽培。同时,为了遴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玉米品种,基地开展了玉米品种比试活动,参试品种分别为诚玉716、宏硕2800、金诚1 号、焱玉17、大天308和创世90。
通过6 种玉米种子的品比试验和罗单297 等玉米优良示范种的科学种植,可辐射带动周边的里山岚村、沙地坡村、苍蒲坑村的村民一起科学种植,增加粮食产量和产值。同时,基地建设为丹霞镇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现代化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基地的建设使得丹霞镇的玉米产量和产值显著增加,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示范基地农户常年玉米种植产量为420.5 kg/0.067 hm2,经过基地建设后,参试的示范品种罗单297 平均单产为583.09kg/0.067 hm2,比常年常规种植增加产量162.59 kg/0.067 hm2;133.33 hm2共计增加玉米产量为325 180 kg,增加经济收入1 040 576元。
基地建设过程中玉米栽培时的氮肥和农药使用量明显减少,有机肥使用量的增加以及农膜的合理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促进了村居环境的改善。
玉米示范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需要有完整、细致的项目建设规划方案作为指导,以明确各阶段的主要行动方向和目标任务。调查中发现,丹霞镇玉米示范基地建设主要是在《盘州市2021粮食大县奖励资金助力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由农业农村局主管,村委会负责推进落实,这种自上而下的基地建设虽然明确了阶段性的目标,但也很容易出现目标与现实的不匹配,进而影响目标实现,难以保证规划内容的有效实施[2]。
丹霞镇的玉米栽培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农户参与示范基地建设的情况会直接影响示范基地建设的效果。调查发现,虽然有部分农户参与到玉米示范基地的建设中,但仍有多数农户并没有充分认同玉米示范基地建设的优势,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不高[3],如对于基地推广的新的栽培技术,部分农户会认为这些技术应用的效果存在不确定性,对尝试新技术表现出排斥、冷漠的情绪。同时,部分农户认为基地推荐的技术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而实际的效果也可能并不好,对这些技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缺乏积极性。
采用新种植技术往往需要投入购买地膜和种植机械的费用[4]。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户来说负担较大,导致他们对技术推广的接受程度降低。新技术的实施可能需要农户掌握复杂的操作步骤和技巧,如宽窄行单株等距打孔直播需要精确的种植密度控制。一些农户可能因为技术操作上的困难而对技术推广感到望而却步,加之,农户往往会关注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然而对于一些新技术,特别是在初期推广阶段,其成本效益可能并不明确,农户难以预测其是否能够带来实质性的收益提升。
首先,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在制定基地规划建设方案时,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包括农户、农业专家、科研机构等,形成多方参与、共商共建的合力。农户是玉米示范基地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在玉米栽培方面有各自的理解和看法,应该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将其融入到相关方案中;其次,实地调研,科学评估。在制定规划建设方案前,相关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实地调研和科学评估,了解基地涉及范围内的土壤状况、气候特点、水资源等因素,以及农户的种植习惯和需求,确保制定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划建设方案;再次,进行阶段性规划,动态化调整。基地建设主体要将基地建设规划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行动计划。还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实际实施情况,及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目标与现实相匹配,使规划建设内容更加切实可行。
第一,要加强对农户的宣传和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培训会议、座谈交流、示范讲解等形式,向农户介绍新的栽培技术的优点,以及这些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效益,重点强调新技术对提高产量、提高收益和节约资源的潜在优势,以激发农户参与的积极性;第二,要注重示范效果展示。可以组织开展参观活动,邀请农户亲临示范基地,亲眼目睹新技术的操作和产出情况。通过现场示范和实际收益展示,让农户更有信心和动力尝试新的栽培技术[5];第三,要适当地使用经济激励的方法。可以承诺为农户提供经济激励措施,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示范基地建设,如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对参与示范基地建设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农户提供一定的补贴或其他奖励,使其愿意积极尝试和主动参与;第四,要回归现实情况。在宣传推广过程中,要重点了解农户的实际需求,根据他们的意愿和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和技术支持计划,确保宣教的内容实用、易懂,帮助农户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技术应用的可操作性。
丹霞镇玉米示范基地建设是在原来各村农户分散、孤立进行玉米栽培模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在长期的玉米栽培中,农户往往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玉米栽培认识,在学习、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为此,要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力度,使基地的技术优势真正为农户所掌握和运用。首先,要细化技术培训。培训应以实际操作为主,让农户亲自参与,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提高技术掌握程度[6];其次,要提供示范和指导。在示范基地内设置专门的示范区域,供农户观摩学习。还可以派驻专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实时的指导和帮助,解答技术操作上的难题;再次,要减轻农户使用新技术的经济压力。政府和农业部门可以考虑提供补贴或优惠政策,帮助农户购买地膜、种植机械等必要设备;最后,要强化技术评估。对新技术进行全面的经济效益评估和风险分析,确保农户能够清楚了解技术推广后可能带来的实际收益。
目前,丹霞镇的玉米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存在规划建设方案科学性不够、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难度大等问题。相关主体要在结合实际、动态完善规划建设方案的同时,积极宣教,激发农户技术使用动机,并注意强化服务,有效解决技术推广难题,进一步提高基地建设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