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静”物题材在中国画创作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现今社会,西方静物画的创作方式也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参考。随着现代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中国画也在传统美学“格物”思想引领下,通过构图、色彩、光影、空间等因素用笔墨创作出一幅幅成功的中国静物画作品,传递出作者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情怀,赋予了静物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基于此背景,本文从中国传统思想中“静”的内涵出发,围绕中国画静物的表现形式,探索了静物画的创作实践经验,以供参考。
关键词:静物题材;中国画创作;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8-00-03
“静物”是指静止的绘画对象,最早出现在西方绘画中。通过分析古典人物绘画我们可以知道,最早的静物主要是对画面起到一定装饰作用。后随宗教改革,静物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绘画主体出现在画作中。17世纪,荷兰画派正式以静物作为绘画题材,当时也涌现出许多静物画画家。传统中国画主要分为山水、花鸟、人物画,传统中国画中的静物也是起到装饰花鸟或者人物的作用。与西方静物画相比,中国绘画中的静物具有“活”的特点,这里的“活”既是指静物的鲜活性,也是指绘画中静物呈现出的一种“活”的气韵。
一、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静”概述
中国传统思想或多或少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老子在《道德经》中写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强调人们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干预自然,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说的是自然和自由的统一;而“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给予人以精神上的自由,而精神上的自由一直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精神上的自由不是流于表面、容易消失的一种感官上的快乐,而是一种内在的、本质的、永存的美。因此,“静观”作为一种超脱功利的审美关系,展现出的是一种淡泊宁静的美,而将这种“静观”融入绘画中,以“静观”的境界对世界万物进行观察与描绘,则可以赋予绘画作品以独特的内涵,让“静”物脱离“物”的固态框架,生动地展现出自身的艺术魅力与鲜活生命力[1]。
二、静物在中国画中的最初表现形式
中国绘画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岩石壁画。岩石壁画的内容题材主要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北方岩画多以动物和狩猎场景为主,画面较粗犷;南方岩画多以人物和生活场景为主,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战国时期的彩陶上也绘制许多图形,像鸟、鱼、花瓣等。隋唐时期的人物画中出现大量的生活物品作为画作的装饰。隋唐时期的静物重在写实,这与人们的主观思想有着直接的关系。五代十国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中桌案上的器具都是以静物的形式出现在画作中,并没有从中国画中独立出来。
(一)两宋宫廷画院的静物表现
两宋时期,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特别是两宋建立的宫廷画院也達到鼎盛时期。宫廷贵族的装饰必须借助富贵华丽的画风来展现,此时花鸟画、山水画在宫廷贵族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花鸟画题材也越来越趋向色彩艳丽的名贵花卉、飞禽走兽等,而且在创作过程中画家非常注重写实,从细微之处着笔,形成高古雅逸、细腻不苟的画风。
(二)文人士大夫的静物表现
两宋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具有优越的社会地位,这也使其产生追求精神享受的欲望,他们栽花种竹,寄情山水,用诗词书画来表达人文情怀。两宋时期的静物画开始显现出端倪,折纸花卉成为静物绘画的典型代表。这一时期的静物不再单纯以画面装饰形式存在,而是慢慢独立出来。宋代画家李嵩的《花篮图》通过绘画花篮中不同花卉的形状特点、色彩以及排列形式等来表达画家的情感。我国静物画和西方的静物绘画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画更加追求自然和意境美。画家谢赫《画品》中将物象的气韵生动地展现出来,而这里的“气韵”是画家内心世界、生活阅历以及艺术修养的真实写照,是画家借助画作中独特的意境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另外,两宋时期的画家文人也经常借物言志,多通过绘画梅兰竹菊等表达自身淡泊明志、怡然自得的情操和生活态度[2]。
三、中国画静物的表现形式
(一)色彩
中国画中的色彩运用可以给人非常直观的视觉冲击,而且画家借助色彩能够直抒胸臆,将内心情感和情绪等表现出来。许多印象派画家就喜欢借助色彩和光影来创作。画家在创作前首先会在大脑中想好整幅画作的色彩搭配设计,绘制静物时还会考虑到静物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色彩的运用是画家主观意向的表现,不同画家运用色彩奠定的色彩氛围和基调是不同的,尤其是印象派画家,他们绘制的静物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虽然色彩夸张但是每种色彩之间又形成特别和谐的关系,整体色调给人非常舒服的欣赏体验。在创作静物画的过程中,画家还经常使用光影和色彩搭配,通过对光影进行巧妙处理从而使画作呈现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空间构图
空间构图也是中国静物画的主要表现形式。画家在进行静物画创作时,与色彩运用一样,也需要在脑海中确定静物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常见构图方式有水平式构图法、三角形构图法、之字构图法等,每种构图方式都呈现出独特的空间效果,各有千秋。如水平式构图呈现的空间感不如之字形构图方式强烈。因此,画家在创作前就会根据物象和内心情感来选择采用哪种构图方式。为表现出画作中的空间感,画家常采用近实远虚、近小远大的绘画方法来营造空间感。特别是在水彩静物画中,由于构图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再加上画家的独特思维,静物画的空间构图也不再局限于以上三种构图方式,画家通过大胆创新,探索形成多种构图形式,促进了中国水彩静物画的创新[3]。
(三)形体
静物画中对形体进行塑造也是画家创作的重要环节。静物画主要是对物体进行绘制,绘制单个或者多个物体。在静物画创作中物体的形体塑造对整幅画作的呈现效果起着关键性作用。画家在塑造形体的基础上还可以加强色彩的运用,以突出色彩魅力。形体和色彩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缺一不可,二者一起呈现出画面的整体效果。另外,画家也会根据物体的形体选择恰当的色彩着色,从而使物体的形体和色彩呈现和谐的效果。
(四)造型语言和肌理表现
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多采用点、线、面等来展现,其中优美的线条在造型语言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画也多以线造型,线可以说是撑起画作的骨骼,线条的绘制也是体现画家绘画水平的重要形式。南朝画家谢赫曾在绘画六法中提到,画作除讲究气韵生动外,最应重视“骨法用笔”,由此可见笔墨既具有塑造物象形象,表达作者情感,也有呈现画作表现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作用。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画家非常注重观察物体所表现的意蕴,因此经常借助灵动的线条简单大气地勾勒物体形态,借物抒情,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在“气、韵、思、景、笔、墨”中,画家除注重笔墨表现物象外,更会考虑运用物象表现笔墨,通过运用线条的不同变化呈现画作中物象之间的疏密、聚散、节奏等,从而使画作展现一种强烈的气韵。
如王亞东《丝路遗珍》《文山书海》等作品,都是借助线条造型,在勾勒物象外形上做到线条的自由灵动,借此体现画家内心平静而内涵丰富的情感。与此同时,画家也借助线条的走势、粗细、笔触、笔墨之间的微妙变化来表现空间感。通过线条的运用将静物的平静节奏和韵律跃然纸上,实现主观和客观、意象和物象、形态和神韵之间的矛盾统一。王亚东在创作《书籍与时光》系列作品时,采用相对平稳的线条来表现书籍,通过线条的疏密、粗细搭配呈现极强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不仅是为了突出画面的和谐,更是希望通过刻意的营造使画面看上去更加真实自然。画家通过把控线条之间的关系,将画面中的物象造型关系直观呈现出来,有效地彰显出画家内心对生命的敬畏[4]。
四、静物画的创作实践——以水彩画创作为例
(一)题材选择和素材搜集
画家在创作前要做好题材选择和素材收集的准备工作,这是绘画创作的前提。素材搜集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自身体验或是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搜集素材,但通常,以自身体验进行创作参与感更强烈。题材和素材是画家情感表达的载体,中国画讲究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等,水彩画也一样,画家希望通过题材和素材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题材选择和素材搜集完成后,画家需要对画面布局进行思考,如构图方式、色彩运用、形体、笔墨等。画家可以借助写生提升水彩画的基本技巧,如通过大量写生掌握水彩静物画的绘画技巧,专心观察物象,避免对细节的过分纠结破坏画作的生活化和真实化。
(二)画面氛围营造和个性表达
一幅成功的画作离不开画面氛围的营造和画家个性的表达。画面氛围营造有助于画家思想情感的表现,是画家将内心情感转化为水彩静物画创作的动力和目的。好的画作可以使观赏者与画家之间产生共鸣,当欣赏者欣赏一幅作品时,可以从中体会到画家的思想、情感并联想到自身,从而和画家产生情感共鸣。画面氛围营造也展现出画家的专业素质,而若想营造良好的画面氛围,则需要画家走进生活,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实现作品和欣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水彩静物画的创作不是简单地将物体再现,而是融入画家的情感和主观意识,根据画家的个性表达将画面氛围营造出来,呈现出内心想要表达的艺术效果。由于每个人的成长阅历、生活环境不同,因此使用的绘画语言和氛围营造形式也不尽相同。当画家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后,在绘制任意题材的画作时都能将自己的个性展现出来。所以我们经常说,水彩静物画非常注重个性的表达。
(三)意蕴营造和创新精神
画作的艺术意蕴是画作内在的含义和意味,由于创作者和欣赏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以及个性情感等,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会对画作的艺术意蕴有不同的体验,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心感受,也很好地体现了绘画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中国画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力求营造具有浓厚艺术意蕴的作品,水彩画和中国画在很大程度上非常相似,水彩画是色彩和水的融合,中国画是墨和水的融合,水彩画画家也非常注重画作意蕴的营造。
在水彩静物画创作中,如何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意蕴、成功营造画作意境是水彩画画家最为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艺术意蕴和意境的营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需要画家长时间积累经验,还需要画家具备一定的领悟和创新能力。绘画大师齐白石认为,画作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象地将艺术意蕴和意境营造的重要性表达出来。因此,在水彩静物画创作过程中,画家需具备创新精神,需要具备大胆创新的魄力,能够结合时代发展将先进的思想观念融于绘画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推动水彩静物画和时代融合。如今,水彩画逐渐受到社会的欣赏和认可,但水彩静物画的存在感并不强,水彩静物画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其蕴含的艺术意蕴和画作意境值得我们去研究[5]。
五、静物画创作实践中的感悟和反思
中国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现如今,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进行传承和发扬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而静物画绘画作品,则可以深刻体现绘画艺术创作真心感悟的重要性,作品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同时也是画家内心和传统的对话。在情感表达上,绘画创作要善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运用格物的精神去观察和思考,并借助线条、笔墨、色彩等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来。
《系辞》中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指的是具体的、可以感知的物象,“意”指的是思想、情感。情感从生活中诞生,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化创作,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使作品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让观赏者产生共鸣。对此,希望静物画家可以通过将自身创作经验与相关素材的整合,利用中国画这一载体和当代审美理念,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思想提炼出来,为中国静物画创作提供思路,如明确主题、提取素材、选用构图、色彩搭配、表达思想等。同时,画家也可以通过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的形式表现出内心情感,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优美意境。与此同时,在创作过程中,除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外,还需要结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积极融入新思想、新理念和新形式探索和创新,扩展创作材料,开阔创作视野,寻求传统文化和现代审美的创新路径,在传承和弘扬经典的基础上,努力挖掘传统绘画的精髓并运用到现代静物画的艺术创作中,推动中国静物画的创新发展。
六、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中国静物画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创新,持续优化完善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静物画的表现形式和创作实践,认为中国画创作中继承发扬和创新研究同等重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结合现代文化审美需求进行创新,因此中国静物画创作要在传承和发扬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益经验,积极融入现代社会元素,以此展现当今社会下人们的社会精神风貌,并促进静物画这一小画种实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宁晨.中国画中的多元化笔墨材料探析[J].大众文艺,2019(17):58-59.
[2]濮毅.浅谈中国画中的“空白”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4):80-81.
[3]李金山.在画中悟道[J].人民司法,2022(03):90-93.
[4]舒展.画中舫[J].中国报业,2021(11):10.
[5]随成龙.另一种观看视野——明代文人画家与“画中之素屏”形式浅析[J].艺术评鉴,2021(14):42-44.
责任编辑:董冉达
作者简介:李彦霈(2000-),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中国画专业,从事山水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