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萍
面对当下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立即就业,而是选择了在家陪父母、继续学习或者参与一些自主的创业活动,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内大学生普遍慢就业的现象。虽然大学生慢就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大学生可以明确自身工作的意义,防止大学生出现低质量就业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慢就业的心理,那么在社会上所弥漫的这种消极慢就业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规划,甚至还有可能导致一部分大学生放弃一些高薪的就业机会,不利于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还会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学生在校的学习方面,还需要妥善解决大学生人才培养环节就业率低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立足于慢就业的时代背景,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就业创业引导,从而使大学生可以养成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使大学生可以从容地面对社会形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一系列调查研究显示,一部分大学生普遍反映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而这份就业压力不仅来自学校和社会,同时也来自自己的家庭。由于大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毕业之后就可以获得高薪工作,甚至是管理类岗位的工作,所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目前来看,沉重的就业压力既会挫伤学生的就业积极性,同时还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方面的服务,从而确保大学生可以不断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明确自己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从而积极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在慢就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与优化就业创业的指导工作方式,增强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促使大学生可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缓解慢就业现象所造成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时,需要结合我国时代的发展需要,积极进行就业创业理念的调整,转变大学生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奠定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由于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所以会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抗拒就业的心理,而在这种就业观念的引导下,既浪费了高校的教育资源,同时还不利于提高高校的就业质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为了有效防止上述情况的出现,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创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措施,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以此来提高高校的就业率,帮助社会减少由于就业人才不足而存在的安全隐患。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高慢就业的质量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讲,如果能够正确地面对慢就业这一时代形势,并且积极借助慢就业的时代背景,积蓄自己的力量,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及时利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完成相应的职业岗位规划,那么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后期收获成功。而上述情况的发生既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素质,同时还需要高校立足于当下的就业形势,积极培育大学生立足于社会的发展需求,转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服务思维,使大学生可以在现有经济条件的引导下,不断突破自我,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念,继而提高自身的就业成功率。
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高校需要在必要的时间内延长对大学生指导工作的服务期限,在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后,仍然需要为大学生进行持续的跟踪指导,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收获就业的快乐,并且让大学生在正确的就业指导下逐步突破自我,积极从事相应的就业创业活动,促使大学生可以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从另一个角度讲,在慢就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创业质量还表现在大学生的创业成功概率以及就业成功率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积极创新和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立足于当下的时代背景,通过进行相应的社会调研活动或者是数据分析活动,为大学生全面调整创新就业的指导方式,促使大学生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三、帮助大学生精准定位就业方向,提升就业岗位匹配能力
就現阶段来看,一部分高校在为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往往都是为大学生设立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点,要求大学生主动向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点提出询问。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校内部所成立的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服务教师比较少,同时学生存在的问题又比较多,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效率,引发社会慢就业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在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创新指导工作的方法,既需要不断提高高校内部就业教师的数量,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质,确保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始终为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服务。不仅如此,教师在关注学生就业情况的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就业质量,防止大学生由于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而存在错误就业的情况,使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正确选岗,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除此之外,高校还需要为大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信息服务工作。学校需要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通过采取走访调查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取大学生对于目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精准落实。学校通过采取这种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既能够科学全面地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帮助大学生匹配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还能够在提高慢就业质量的同时,为高校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的有效策略分析
一、优化就业创业指导平台建设,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在指导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为学校有效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提供条件。学校内部需要建设系统完备的就业指导信息平台,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真正获取有价值的就业创业信息,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合理地选择岗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最终有效提升慢就业质量。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时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建设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并且要充分发挥信息平台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支撑作用,彰显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的价值,从而为学生提供优秀、高质量的就业创业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学生打造云计算、大数据等融合的信息技术就业优化平台,从而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不仅如此,学校通过借助优质信息就业平台的支撑,充分发挥信息数据平台内部的资源优势,可以为大学生详细地规划就业方向以及就业市场岗位,使大学生可以不断地提高岗位的匹配能力,在与市场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下,有效地提高新时代慢就业的质量。另外,学校还需要强化与企业以及学生家庭的合作,逐步完善校园内部的就业信息平台数据库建设,为学生提供基础的信息选择。高校通过这种方法,在供需平衡的角度下为大学生精准化地研究就业指导工作,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同时还能够让大学生在进行岗位匹配的过程中,明确就业创业的目标,避免大学生存在消极就业的心理。
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机制,关注慢就业学生的状况
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高校需要设置特殊的照顾期,需要为学生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帮助,同时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的消极心理以及焦虑心理,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从而为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支持。
高校需要完善自身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从时间与空间上合理安排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方面,高校需要积极拓宽时间与空间的就业场域,提升大学生慢就业的质量。而在这个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突破现有的工作局限性,积极将就业指导工作与大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上的企业展开密切的联系,从而确保指导工作可以顺利延伸到大学生毕业之后。另一方面,高校还需要在校园内部展开大学生就业缓冲活动,将一部分积极慢就业的学生群体引入校园内部,为大学生开展相应的宣讲活动,使大学生可以在校园期间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改变大学生对于传统就业观念的认知,让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由传统被动的就业观念轉变为先进主动的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效率,有效强化慢就业的质量。
总之,对于高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讲,由于面临着就业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如果教师不能进行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就很容易挫伤学生就业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针对这种问题,高校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大学生完善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加大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培训扶持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确保大学生可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社会中,从而有效缓解当下慢就业带来的就业压力,不断为社会、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就业创业人才。(课题项目:2022年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室构建探析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FJJKBK22-197。作者单位:闽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