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玲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融入了越来越多新兴信息技术的元素,网络管理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给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过程中,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管理方法对财务风险管控领域进行延伸拓展,辅助财务风险管控工作的开展,能为新时代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创造更好的环境。信息化技术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的融合,一方面能够推动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从网络资源中及时更新优化管理方法和内容,另一方面能帮助事业单位更加高效地完成风险管控工作。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是政府领导下,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的组织机构,其大部分运营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如果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不严格,容易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一些乱象,导致财政资金的流失。只有对事业单位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才能够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确保事业单位获取目标经济效益,有效节约财政资金。信息化技术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领域的应用,能够帮助事业单位限制和监管资金使用的方向,确保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工作中资金充足,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保证事业单位健康有效地运转。
信息化技术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管理信息化认知不全面
随着我国政府颁布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工作迎来了重大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体系,导致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处理的财务信息量剧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发生了巨大改变。当前,有一些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仍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认知不全面,会从多方面导致事业单位工作效率较低,无法准确及时地整理出单位所需的财务数据信息。特别是我国社会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发挥的各项优势越来越明显,在财务管理的许多环节中,财务人员对此并没有产生深刻的认识,更没有积极主动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知识,导致许多事业单位难以跟随时代发展的脚步,无法根据单位财务管理实际情况,融合信息技术开展财务风险管控工作,导致这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停滞不前,对信息时代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领域的工作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信息沟通渠道缺失
首先,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科室之间保持顺畅有效的沟通,才能通力协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然而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缺乏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造成信息传递的阻碍,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整体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其次,在工作中,员工与领导、同事以及服务对象之间也需要进行信息沟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为这些信息沟通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实现方式,但由于工作人员或者服务对象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导致信息化沟通出现障碍。最后,在事业单位内部,上下级之间由于所处位置、职责分工的不同,常常导致沟通缺少双向反馈,也造成了沟通障碍的出现,导致一些单位表面上沟通渠道通畅,其实这种沟通更多的只是信息的单向流动,缺少实际有效的双向落实。
三、财务管理决策存在滞后性
新时代背景下,许多事业单位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领导层将精力放在业务开展上面,对财务管理存在认识误区,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思维和记账方法,难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财务管理工作同当前社会发展对单位各项要求相悖,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存在滞后性。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缺乏完整性和规范性,难以全面、实际地对单位财务现状进行准确描绘。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推动着信息时代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建设发展,然而一些单位中仍然存在对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的问题。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事业单位在面临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考验。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和业务特点,决定其应当依据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使得事业单位业务范围逐渐拓宽,单位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许多单位领导层并未意识到随之产生的财务风险问题,许多重大项目在开展前都缺乏具体的财务管理信息,仅仅依靠以往的工作经验,导致事业单位资金流动、预算管理等工作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决策存在严重的滞后性。
四、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
事业单位人员在信息化时代浪潮中,需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培树新理念,掌握新技能,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更好地履职尽责。然而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属于政府管理下的为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机构,其工作特点就是为社会提供各项服务,单位人员构成较为稳定,尤其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长年坚守在岗位上,许多财务部门管理人员年龄偏大,虽然具有十分丰富的财务管理经验,但在信息化时代中他们的知识体系相对陈旧,难以适应当前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领域的应用。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专业学习方面遇到了更多的困难,更难以从立足自身充分认清在工作中运用财务信息化知识的优势。因而常常出现这种情况,许多事业单位虽然引进了信息化系统,然而财务管理人员却仅仅使用了其中最简单的财务软件中的记账功能模式,造成了事业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巨大浪费。与此同时,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并不重视现代化财务管理对于单位的重要作用,缺乏开展培训学习的环境氛围,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对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有效的途径,难以掌握信息化技术在财务风险管控领域的应用核心。许多事业单位由于缺少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信息化财务管理人才,使得其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迟滞不前。在这种情形下,大量重复性基础工作,严重影响了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进程。
信息化技术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领域应用的策略
一、增強财务管理信息化意识
事业单位应当培养员工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意识,在构建财务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在单位内部积极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意识,依托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推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与信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事业单位内部应当扩大宣传范围,增大教育力度,确保财务管理信息化意识能够真正入心入脑,转化为全体员工的行动自觉,并主动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发挥单位内部财务资源作用,积极推进信息化技术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领域的应用,持续提升单位财务管理综合水平。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与广泛使用,促使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积极构建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将工作人员从繁杂、枯燥的财务基础工作中解脱出来,能够将时间和精力投入财务管理中,从而实现财务资源共享,推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能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事业单位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升。
二、提高单位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
針对事业单位各部门之间沟通中存在阻碍这一现象,需要多措并举加以改进,切实提高部门间的沟通效率。首先,单位各部门和科室在工作中,要以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为原则,积极主动、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沟通习惯,善于倾听,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通过有效沟通协商解决难题。其次,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并完善形式多样的沟通渠道,通过网络平台为事业单位提高财务沟通效率提供保障。
三、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模式
信息时代,事业单位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业务特点,已经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处理,并将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在单位财务风险管控领域中。将“互联网+”这种新型管理模式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全方位融合,明确财务部门各项职能要求,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环节中融入信息化技术。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依托信息技术在单位内部构建财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各项财务信息统计工作向着自动化、数字化的方向推进。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其主要工作内容转变成为:单位内部系统的日常维护、基础财务信息处理、业务信息综合分析等等。单位财务管理部门要持续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不断细化各岗位的工作内容,确保财务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和权限,在单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下,不断增强自身专业能力,保障各项工作任务顺利、高效开展。此外,事业单位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模式,还要将传统的记账内容进行数据化处理,为后续财务管理工作中对相关资料的查询提供便利。事业单位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必须强化其安全性,对单位各类信息进行有效保护。
四、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需要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转变思维理念,不断整合优化财务管理工作的流程和环节,深入学习现代化财务管理知识,通过信息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促使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能准确、熟练运用财务应用软件,为事业单位在财务风险管控领域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人力资源基础。事业单位提升人员综合素质,不仅要从内部着手,还需要从外部着手,事业单位可从社会上聘请专家学者,在单位定期开展信息化财务管理知识讲座,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对现代化财务管理软件进行讲解,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同软件研发团队进行交流,商讨财务管理软件的功能框架,设计符合单位实际需求的管理模块。以上措施,都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在信息化时代逐步提升单位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得单位管理人员能够充分感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和好处,从而提升事业单位整体的财务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领域引入信息技术后,二者产生多方面融合,形成了这一新型的管理模式,成为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新动力。新时代背景下,事业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与改革,在单位以往财务管理成果的基础上,融合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理念,融入信息技术这一新的科技因素,借助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服务中心、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手段,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控领域的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财务风险管理,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质量,为国家提供更多优质的社会公益性服务。(作者单位:苏州市消防救援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