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霞 张福生 杨守武 高玉裕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安享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是每位老年人的期盼,也是每个家庭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落实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日前,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福利养老机构联合会会长亓兴杰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了后疫情时代下中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
养老服务业或将成为“朝阳产业”
“人口老龄化”,这是一个在中国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 2%。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程度从轻度到中度再到重度,不仅是数字上的增长,它意味着老年人口占比增多,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占比也会增高,失能失智的老人会越来越多,与之相应,养老金的压力、对于照护人员的需求都会成倍增加。我们常讲“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失能老年人的照护不仅意味着照护费用成倍增加,还涉及对照护专业机构、专业照护人员以及家庭的压力。
未来,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现象加剧,很多老人的晚年都要托付给养老机构。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基础比较薄弱,养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照护服务等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有的养老机构管理混乱,甚至还发生了伤害老人的现象。当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和百姓福祉。事实上,养老服务的“短板”恰恰是其产业发展的“潜力板”。挖掘老龄人口红利,补齐发展短板,养老服务业或将成为“朝阳产业”。
居家养老是最主流的养老形式
根据相关调查,99%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95%的失能老年人住在家里,95.6%的老年人的主要照料者为家人。也就是说,我国可能并不是“9073”(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的养老格局,用“991”(99%老年人居家养老,1%的老年人居住在机构)来形容更加贴切。相比而言,日本居家养老的比例为96%,社区养老1.08%,机构养老为2.92%;中国台湾居家养老比例為98.25%,社区养老0.12%,机构养老1.63%。由此可见,即便今后机构养老会适当增加,居家养老仍然是最主流的养老形式。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中国历来有养儿防老的观念,老一辈和年轻一代的联结很难割裂开来。尽管近年来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日益明显,但人口结构的变化没有动摇居家养老的地位。从宏观来看,随着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服务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各地持续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探索建立家庭养老床位,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六助”服务,同时,出台土地供给、税费优惠、财政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全面放开,满足老年人多元养老需求。不过,信息不对称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老服务的提升。一方面,一些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信息闭塞,不清楚能够从国家、社会得到什么样的服务保障;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不能精准掌握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健康老年人选择居家,大家能够理解,那为什么大量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也选择在家庭养老?一方面是经济方面的因素,失能老年人照料的投入相当大。入住高端的养老机构需要承担月均万余元的费用,哪怕在大城市也不会有很多家庭能够承受得起。另一方面,我们曾经做过调研,家庭条件越好,反而越难离开家庭。从发达国家的例证来看,居家养老已经成为世界潮流。先前,不少国家大量兴建养老机构,而且选址往往在有山有水的风景区,可当老人们走不动路了,他们还是想要回归城市感受烟火气。有的甚至还在探索将养老院与幼儿园共建,好让老人听到孩子们的声音。许多国家也意识到,与其如此,不如把适老化改革的脚步延伸至家庭。这也为我们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一定启示,要将支持居家养老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传统养老升级为智慧“享老”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5月份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降低老年人应用数字技术的难度,保留线下服务途径,为老年人获取基本养老服务提供便利。各地各部门应充分运用好“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断提升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们过去在讲养老的时候,都是讲三方面功能,即家庭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过去,这些工作都是由家庭成员来完成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老人不和子女一起住,老年人需要的服务越来越多样,养老服务到了今天又有了新的智慧养老手段,它越来越成为经济消费的一部分。
智慧养老,它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将人工智能、物联网这样一些信息技术和传统的健康养老深度融合,形成新兴的产业形态,同时也帮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能够更加幸福满足地享受老年生活,在供需两端实现全方位对接,从而联通碎片化的养老服务资源,使老年人就近享有精准的养老服务。同时它也成为一个投资的热点,能够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催生出新的消费领域,去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最终为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老年人的智慧养老使我国的养老消费变成了一个万亿的蓝海,与此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将传统养老升级为智慧“享老”,使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美好。
推动山西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山西省发展康养产业有条件、有基础、有政策、有前景。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持续打响并且深度聚焦“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以文旅康养助力产业转型为重任,以全民健康托起全民小康为使命,努力把康养产业打造成愉悦身心的幸福产业,促进转型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
山西省制定实施康养产业促进条例,率先出台文旅康养示范区评定规范,高标准编制康养产业“十四五”规划,实施支持康养产业发展意见,出台支持康养产业发展17条举措和促进文旅康养市场主体倍增12条举措等一揽子政策,全面激发康养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另外,从财政奖补、税费优惠、金融信贷、产业供地等方面给予康养产业全方位扶持,倾力打造“无差别、无障碍、无后顾之忧”“可预期、可信赖、可发展”的“三无三可”营商环境。设立20亿元规模的康养产业发展基金,对康养项目的建设给予补助、贷款予以贴息、床位提供补贴,全力保障康养项目用地需求,采取出租、先租后让等方式进行供地,允许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康养服务设施,对大型康养项目探索实行标准地供地。
近年来,山西省印发《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山西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等一系列同时涵盖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的省级地方法规,不断加快“康养山西”建设步伐,康养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省大文旅、大康养格局正在加快形成。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山西发展康养产业大有可为。要坚持高标准规划,突出特色化、多样化,不断优化康养产业布局。要立足京津冀和中原城市群“后花园”的区位市场优势,秉持精品意识,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实现不同功能业态深度融合,充分挖掘体验价值。要突出康养产业标准培育,加快康养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提升康养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要持续抓好品牌建设,把“康养山西、夏养山西”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金字招牌”,使夏季到山西避暑养生成为一种新的康养潮流,奋力开创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树立康养山西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