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云 周茜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导致2020 年全球抑郁症患病率增加27.6%,焦虑患病率增加25%[1]。护理心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保护大众心理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Cite Space 软件是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分析可视化知识图谱软件,用java 程序将知识领域的演变进程展示出来,基于共引分析理论与寻径算法标注出其引文节点文献和共引聚类[3]。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工具对新冠肺炎心理护理研究领域近年研究方向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心理护理在疫情下的应用现状,让公众以及医护人员重新审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期为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的心理护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1.1 一般资料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新冠肺炎、心理干预、心理护理、心理等为关键词,主题词和自由词进行全面检索。检索时间: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发表语言限定为中文。纳入标准: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心理护理相关的各类型研究文献,包括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观察分析性研究、病例系列报道、质性研究以及横断面研究等。排除标准:重复发表文献;仅有摘要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非中文文献;新闻报道、声明、通知等。
1.2 方法 由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对以上文献进行复查后,最终纳入文献597 篇。将参考文献信息导出保存为Refworks 引文格式导入Endnote 软件进行去重、筛选,导出记录包含文章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期刊、摘要等。采用文献计量和可视化的分析方法,首先借助CNKI 自带引文结果分析功能,统计发文分布的总体情况以及高被引数据;对于作者机构的协作网络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采用Cite Space5.8 R2 对近两年有关新冠肺炎下心理护理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将文献导入Cite Space 软件,时间分区选择1,阈值设为top N=50,根据需要选择节点进行分析。
2.1 发文来源期刊分布 见表1。
表1 2019-2020年我国新冠肺炎下心理护理载文量前10位的期刊分布
2.2 发文研究机构分布 见表2。
表2 2019-2020年我国新冠肺炎下心理护理前10发文机构分布
2.3 关键词共现分析 采用Cite Space 绘制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护理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以关键词为节点,提取每年次数在前10%的关键词,得到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有158 个网络节点,476 条连线,中心度为0.0384。见图1。对相关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护理人员、质性研究、焦虑、抑郁、心理健康等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分别达37 次、44次、34 次、22 次、36 次。
图1 2019-2020年我国新冠肺炎心理护理关键词共现图
2.4 主要作者分布 以作者作为网络节点,选择寻径算法进行分析。发文量前5 的作者汪晖有13 篇、刘义兰有10 篇、胡德英有7 篇、王艳有7 篇、詹昱新有6 篇。见图2。
图2 2019-2020年我国新冠肺炎心理护理主要作者分布图
2.5 时区图分析 心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在2020 年多集中于以护士为研究对象,以心理援助、心理状况评分针对性干预为措施,以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为调控,以真实体验、质性研究为研究方法真实描述受累人群体验。见图3。
图3 2019-2020年我国新冠肺炎心理护理时区图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患者、一线医护人员及公众的心理健康研究发文量整体呈不断走高趋势。相关文献主要发表于各类临床护理杂志、心理月刊以及社科类领域,以护理类核心期刊为主,该研究主题被国内较多期刊所认可。通过热点分析,研究人群的真实患病体验质性研究[4]、医护人员抗疫驰援照护真实体验[5]、心理应激[6]、心理弹性[7]等研究较多。另外国家先后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健康中国2030 规划》,均提出要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8]。自新冠肺炎发生以来,心理健康护理被社会各界研究者关注,为我国新冠肺炎心理防控、治愈起到积极作用。
因疫情导致人员流通限制、学校停课、企业停工,经济活动减少,故关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研究涉及对象广泛,包含医护人员、新冠肺炎患者、普通民众等,从时区图词频变动趋势看,未来新冠肺炎下的心理护理研究热点向护理管理、叙述护理靠拢。由关键词频研究结果可知,关于新冠肺炎下心理护理的研究热点,对于隔离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给予心理援助、心理疏导出发,采用叙事护理、质性研究探讨患者真实患病体验,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感受,从而达到缓解心理应激,提高心理弹性。有研究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的早期阶段,由于疫情信息不透明,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不实信息,且民众缺乏相应的防控知识,导致感知风险上升,常表现出一系列非理性行动和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疑病、暴饮暴食、反复洗手等。研究显示,新冠肺炎患者的心理耐受能力较低,易产生心理障碍[9],在疫情背景下,尽管政府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但每日新增病例数,死亡案例及病毒传染性增强等相关信息报道,会给民众及患者带来最真实的冲击,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疫情。适当调整负面情绪并树立正确抗击疫情的信念是降低焦虑程度的重要途径,通过检索发现,公众也渴望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心理援助[10]。医护人员除治疗肺炎相关症状,对受累民众以及患病人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非常有必要。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研究者以该种研究方法从新冠患者、家属、抗疫医护人员以及疫情期间受到波及的人群角度、立场看待问题,更能了解其在新冠肺炎背景下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关于患者心理弹性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探索个体成长的力量源泉,尽可能将逆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努力将个体的适应与成长最大化。目前,我国患者的心理弹性较差,应努力提升该类群体应对挫折、压力及逆境的能力。可开展多种干预策略提高疫情下受影响公众的心理弹性。另外,医护人员作为易感人群,且肩负高强度工作压力,执行高标准操作流程,面临疾病相关多因素高度不确定性,心理压力急剧增加,深刻影响前线工作人员[11]。有研究显示医护人员发生心理健康不佳的风险因素包括疫情期间高强度的工作、防护设备的短缺、缺乏灾难培训、害怕被感染以及将感染传播给家属、目睹患者死亡、与家人分离以及决策中的道德困境等[12]。一项横断面研究表明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痛苦在医护人员中普遍存在[13],本研究分析结果中的心理困扰、职业认同、负性情绪等也证实了该观点。
感染风险的继续增加,病毒的不确定性和封锁导致公众的日常生活改变,在较大程度上造成公众心理压力增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增加。心理健康护理近年来被定义为有助于在医疗保健中的变革力量,是一种促进康复和健康的治疗实践[14]。目前,对于心理护理越来越重视,但新冠肺炎下心理护理的具体实施仍存在困难:(1)主要由于在患病隔离期间,医护人员配备的资源不够充分,无法一对一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2)严密的防治装备易与患者之间产生隔离、疏远感,患者易产生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3)疫情防控下,患者自身隔离,医护、亲朋好友的心理支持较少。(4)心理护理在感染患者住院期间并不作为首要护理干预措施,易被医护人员所忽略。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可扩展多种干预方式,如病友支持互助模式。姚娟[15]等将192 例新冠肺炎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给予病友互助模式照顾,病友在睡前一起练习八段锦、瑜伽等,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希望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顾怡沁等[16]对30 例隔离病房的新冠肺炎患者实施基于腾讯会议直播的正念减压疗法,以正念冥想的训练方式干预1 个月,既能减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直接接触,降低医护人员的感染率,又能减轻患者身体、心理和精神障碍相关的痛苦。通过建立多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方式,做到更好的心理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