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祖扬 祖扬工作室
寿山石因产自福州寿山而得名,它的矿物学名为“叶蜡石”,色彩丰富,质地细腻,呈琉璃状,很适合用来雕琢。寿山石以其鲜艳的颜色和美丽的图案而著称,为玉石雕刻家创造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寿山石毛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份厚礼,但其储备非常有限,而且它的消耗是不可逆的。雕刻家根据自己的判断力,多按照其形状、颜色、质地来进行雕刻。印章是寿山石雕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创作出来的印章石不仅造型美观,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从工艺上讲,寿山石雕的雕刻技法有圆雕、薄意雕、印纽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雕刻家以刀代笔,对原石施以不同的技法,展现其精湛的雕刻基本功。寿山石雕的题材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中心,将诗词、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思想集“乐”“智”“道”为一体,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寿山石开采禁令的颁布,寿山石原料变得日益匮乏。寿山石雕刻家的关注点也由单纯地注重生产原料,转向注重创作中的灵感与创造力。在雕刻的时候,除了选择石材之外,致力于对雕塑技法进行创新,以创作出独特的石雕作品。
“化腐朽为神奇”是寿山石雕的一大特色。雕刻家需要研究不同类型的岩石,然后运用最适当的技巧去制作。透过雕刻作品,向观者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寿山石是一种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雕刻家在每个环节中都要小心翼翼,以免造成浪费。为能完整、准确地再现其意蕴,雕刻家必须具备极高的技艺,以精巧的手法表现出其特有的油润质感、艳丽色泽,将其视为一种“唯美”的艺术品。
雕刻既是对寿山石的一次艺术探索,又是对人生的一次感悟。寿山石雕的主题宽泛、内容丰富,是石雕艺术的精华所在。每一件石雕艺术精品都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石雕人的心头。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国家对文化和艺术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让石雕制作真正建立在对民族文化进行展示和传承的基础上,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呈现出一片“群星璀璨”的盛景。
寿山新一代的石雕艺术家,以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之源为出发点,以心之感、刀之巧、石之形成就人生。他们满怀激情地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体现时代潮流与美学的经典之作。同时,新一代石雕艺术家对寿山石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雕刻技术上进行了革新,为寿山石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代代雕刻家,肩负着保护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可以说,艺术之魂来自时代之魂。
新的观念、新的风格、新的面貌都需要对传统艺术中的很多要素进行创新,寿山石雕的载体、题材不能被前辈的成绩所束缚。我们应该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从而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种风格。
对寿山石雕艺术价值的评判,可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首先是对作品中用到的素材进行考察与分析。雕刻家若能将寿山石的纹理、色彩、造型等特征运用到雕刻中,那么作品的艺术价值一开始便可判定为相当之高。其次,通过对寿山石作品的考察,对雕刻师的雕刻技巧进行细致的分析。雕刻家若能将寿山石的特点及观赏价值完全表现出来,则可视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最后,判断雕刻家在雕刻的过程中刀法用得是否足够精细,以此来判定作品的价值。
《自在观音》 邹祖扬/作
寿山石雕的造型设计除了与石头本身的形状有关之外,也需要雕刻家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才能让造型与雕刻家的情绪融为一体。雕刻家的心境,决定了一件石雕作品是否能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是否具有艺术造型的美感。一位优秀的雕刻家,善于通过自己的造型艺术,引导观者进入他所营造的心灵世界,体会作品中传达出的精神境界,这也使作品充满了感染力。
《皆大欢喜》 邹祖扬/作
所谓圆雕就是立体雕刻。人、动物、山水、花卉,这些都是立体的,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欣赏这些作品。早期的圆雕大多是用单独的个体造型来表现,而且往往造型本身具有简练性和概括性。它以比喻、象征等手法,以强烈、生动、简洁的形象表现深刻的道理。这一阶段的作品造型及其风格特点可谓多种多样。
在寿山石雕的发展史上,圆雕是最早也是最基础的一种石刻技法。我国最早的一批寿山石雕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尽管这些石雕的纹路和造型还很粗犷,但是显然采用了圆雕工艺。其后,寿山石雕工艺不断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圆雕技法。浮雕、旋雕等各种艺术形式相继产生,形成了一种独一无二的精致艺术。而且,在题材与造型上,也由原来的个人,逐步发展成人物、动物、山水等造型。
寿山石在加工时,要受材质、色彩、纹理等多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每种粗石都有它自己的造型。在寿山石雕作品的创作中,如何利用其特有的“美”色彩,就成了寿山石雕刻成败的关键。“智能色彩”是在材料颜色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图案设计。各种色彩和部位的运用恰到好处,使整件作品达到完美的造型效果。
俏色指运用寿山石漂亮的颜色来进行雕刻,不但需要选择材质,更需要尊重材质。寿山石雕艺术,就是把自然之美转化为人文之美的一个过程。在进行设计前,要对材质的特性进行细致的研究,并根据材质的形状、图案、大小,特别是色彩的搭配进行设计。
雕刻寿山石雕作品时,首先要研究整块岩石的色彩,尽量保持原始岩石的色彩,将色彩运用得恰到好处,表达主题。在对寿山石进行雕琢时,常常会碰到对原石不够满意的情况。因此,我们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石料,避免材质的浪费。精巧的构思,既要避开一处缺陷,又要将腐朽转化为神奇,要使作品充满艺术的生命力。
寿山石雕以其抽象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儒、释、道三大哲学理念,并对其部分观念进行了归纳,加以运用和创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古代儒家的孔圣先贤、文人骚客,佛家的诸佛菩萨、罗汉僧侣,道家的八仙传说、捉妖伏魔,皆可入石而刻,取材广泛,造型丰富,令人目不暇接。所谓“有生命的传统,有流动的灵魂”,时至今日,依然能感受到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寿山石雕创作中,应把“形神一体”的传统审美观念和现代审美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使寿山石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比如,儒家孔圣先贤题材的浮雕作品,就把人物的面容雕得栩栩如生,衣袍折痕雕得线条灵动。这样的人物题材作品既大气美观,又不失细腻。
寿山石雕中引用中国书画传统人物由来已久。例如《洛神赋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均是寿山石浮雕中人物题材的创作范本。在人物题材作品的雕刻中,经常会对人物的性格以及在环境中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追求个性的表现和极高的艺术水平。寿山石雕雕刻时参考的是传统绘画,不仅会按照石头的质地结构进行创作表达,还会体现雕刻者的情感,是雕刻者个人风格的体现。寿山石雕作为传情达意的物品,要达到抒情的目的。
人物题材创作讲究线条美,比如吴道子的人物画笔势圆转、衣服飘举,曹仲达的人物画笔法稠迭、衣服紧窄,这两种对衣服褶纹的表现手法,也是浮雕人物衣纹处理的基本技法。如在雕刻仙佛时,为体现袍袖摆动的状态,利用加长飘带多卷几个旋圈,以增加线条的动感;在仕女身上刻柔和流畅、等距离的“水衣纹”长线来表现女子的柔美;雕刻古典美人的紧衫窄裳多用“曹衣出水”式,根据情景的需要,还可进行不同的变化。
在进行寿山石人物雕刻时,通常技艺精湛的雕刻家会根据寿山石原石的色彩、石性、石质进行布局和巧雕。一般来说,在选色上,人物的脸部选纯色为宜,然后因材施艺,自上而下进行雕刻创作。
《持经观音》 邹祖扬/作
寿山石雕人物造型大体包括妇孺、老叟、书生、仙佛等,有严肃庄重、诙谐风趣、和蔼可亲的,也有瘦骨嶙峋、大腹便便的。雕刻家以刀代笔,创造出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雕刻家在形体上下功夫的同时,也要在细节处着眼,比如人的五官表情、姿态手势等,都要有精细的讲究。
若表现的是文学经典故事,则以人物造型和背景故事进行烘托,从头饰、衣饰、手执物中辨明人物关系和人物身份。在人物形态上,通过一拧、一扭、一回眸,一颦、一笑、一亮相的人物动作造型来体现人物性格。人物整个外在轮廓造型用阳刻的方式进行突出,将身体按照日常动作雕刻成高低起伏的状态,然后以阴刻的方式,用流畅的曲线来塑造人物的体型特征、衣服饰品、手执物件等,以线条的疏密、粗细等来区分整体画面的强弱节奏,充分体现人物造型的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