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一
(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当前,农村经济改革逐渐加速,农村地区的生产环境和农民收入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依然存在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其中,农村地区金融支持力度与“三农”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这也使得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问题不断加剧,对农村金融区域差异的研究需进一步深入,分析引起农村金融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不同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弥补不足,提高自身金融水平,进而达到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区域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目的。
文章从农村第一产业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金融机构数量3 个指标分析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的农村金融结构差异,相关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农村金融结构相关指标对比
2017—2021 年,河南省第一产业人均GDP 整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1]。不过在2018 年河南省产业结构大幅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环境下,该指标出现了小幅降低,之后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和新农业经济政策引导下,实现了快速增长。2017—2021 年,安徽省农村第一产业人均GDP 也呈增长趋势,但总体来看,该指标值却远低于河南省。
2017—2021 年,在国家政策和当地政策的引导下,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农村人均纯收入不断攀升。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4 384 元增长到了19 409 元,平均年增长金额为1 005 元;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0 821 元增长到了16 620 元,平均年增长金额为1 159.8 元。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明显高于安徽省,但安徽省的增长速度高于河南省,两省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河南省服务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各机构网点数量远多于安徽省。2017—2021 年,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稳步增长,从9 536 个增长至10 415 个。而安徽省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在2018 年锐减,之后虽呈现缓慢增长趋势,到2021 年也只有6 592 个,远低于河南省。
截至2021 年底,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金融运行报告数据显示,河南省农村地区各大国有银行设立的网店共计1 027 个,而安徽省只有767 个;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基本达到了农村地区全覆盖,农村信用社有1 791 个,邮政银行农村网点有1 843 个,相较于安徽省分别多出455 个、698 个。在小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机构方面,河南省更是一骑绝尘,比安徽省多出2 051 个,新型农村机构数量是安徽省的将近2 倍,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文章从农业存贷款余额规模、农业存贷款占各项贷款总和的比重、金融相关率3 个指标分析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的农村金融深化程度。
2017—2021 年,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从6 936.71 亿元增长到17 759.92 亿元,5 年时间增长近1.1 万亿元;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大,从16.62%上升至25.57%,上升趋势良好[2]。可见河南省对新农村经济建设有大量资金需求。安徽省农村金融贷款余额虽然也在快速增长,但农业贷款余额仅从3 022.57 亿元增长至8 363.21 亿元,总量不足河南省的1/2,且农业贷款余额占据的比重自2019 年以来连续下降,与河南省差距不断拉大。由此可见,河南省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具有相对优势。相关数据如表2 所示。
表2 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农业贷款占各项贷款总和对比
2017—2021 年,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从11 797.95 亿元增长至25 453.14 亿元,增长规模达到了1.4 万亿元,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翻番;农业存款总量占各项存款总量的比重也逐年增长,从19.97%攀升至30.87%,占据了各项存款总量将近1/3 的比重规模。而安徽省农村金融存款量2021 年刚刚突破1 万亿元,不足河南省的1/2,5 年时间仅仅增长了约4 000 亿元。且农业存款总量占据各项存款余额的比重也始终徘徊在15%左右,甚至在2021 年出现了小幅下跌。足以说明,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较好,实现了多数农民脱贫致富,相比安徽省优势明显。相关数据如表3 所示。
表3 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农业存款占各项存款总和对比
文章采用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农村GDP 的比值来计算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的金融相关比率,计算得出2017—2021 年河南省农村地区金融相关率分别为2.40、3.36、4.03、4.66、4.43;安徽省分别为2.06、2.73、3.36、3.40、3.28。可以发现,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农村地区金融相关率的变化趋势一致,整体呈持续增长趋势,2021 年出现小幅下降,但河南省农村地区金融相关率始终高于安徽省。
泰尔指数是分析不同地区区域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可以很好地实现对差距大小的度量,有效分析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不平等差距。设Yi是第i个地区农村,Y为所研究的总体农村,DLi是第i个地区农村存贷款之和,DL是所研究总体农村存贷款之和,则农村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泰尔指数可定义如下。
一般而言,泰尔指数越小,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越小;泰尔指数越大,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差异也就越大。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2017—2021 年泰尔指数计算结果分别为0.002 7、0.004 8、0.003 8、0.008 3、0.008 6。泰尔指数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迹象,暗示了河南省和安徽省两省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拉大。
教育资源处于优势的地区,一般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较为优越,金融机构通过教育贷款和助学贷款更能够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进步,这也就造成了教育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金融支持力度大,经济发展速度快[3]。
教育资源处于劣势的地区,除非有国家强制性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才有可能向这些教育资源贫瘠的农村地区倾斜,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贫瘠地区教育贷款和助学贷款项目更少,贫困家庭学生很难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生产方式依旧是以小家庭农村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分散经营和生产。这会大大限制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导致机械化、科技化生产受阻,无法有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在金融知识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等方面的知识普及力度不强,农民无法真切地看到加速整合农村土地资源、生产工具资源带来的效益,如收入增加、劳动成本降低等,这就导致农村落后地区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矛盾加剧,从而影响农村落后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农村农民的福利保障制度越完善,越能推动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河南省在发展“三农”经济时,在农村地区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站,在农村信用体系支持下,将金融与农村福利保障制度挂钩,给农民、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安徽省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则相对不足。农村地区福利保障制度至关重要,粮食补贴、种地补贴等国家政策推出的本意也是要给农民提供收入保障,让他们能够发展新型农业,如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等,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这样才能为农民和金融机构提供充足信心,运用金融手段进一步支持农业发展。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是造成经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原因[4]。一方面,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分配应向教育贫弱地区政策倾斜。确保农村学生能够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促使从农村走出的高素质人才能够在学业完成后积极反哺当地。例如可以利用教师资源平调,让城市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地区,不断改善师资力量,同时通过返乡创业提供免息贷款支持或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吸引当地人才致力于家乡发展。这样才能让当地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从而让学生毕业后反哺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增加教育财政支持。地方财政加大教育支出占比,同时还需要加强政企互动,促进当地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教育投资,促进农村地区教育质量提升。
农村地区要想实现金融的平衡发展,就必须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支持环境,完善农村地区金融体系[5]。
首先,农民要积极转变小农经济思想,形成土地承包新认知。大力支持国家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配合政府土地改革,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其次,当地政府要根据不同农村地区制订多层次、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明确具体地区需要什么样的金融支持,缺少机构就增设机构,缺少产品就丰富产品,积极围绕“三农”制订农村金融发展规划,以此提高金融服务支持[6]。
再次,加强引导农村企业法人,促进农村企业规范化经营和发展,增强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信心。
随着农村地区发展,要不断加强福利保障制度,提高社会福利保障水平,为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7]。
首先,政府要提高农民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在充分考量农民收入水平、农产品市场供求状况、自然因素等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政策标准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农业补贴、税收优惠、财政贴息等多种措施确保农民收入,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分散农民生产经营风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8]。
其次,加速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农村地区公益事业是对农村社会福利的重要补充,政府要以“三农”为核心,加速农田水利建设,如灌溉井、喷灌田开发等,加强农村地区卫生管理、村村通道路等公共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基建,促进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下沉,为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保驾护航。
研究发现,河南省农村地区金融结构和金融深化程度都明显优于安徽省。农村地区要想实现金融的平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并加速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同时,要制订完善的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并加速推进公益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