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感的发病趋势及防控措施

2023-10-25 23:00张永花
江西农业 2023年16期
关键词:养猪场流感病毒毒株

张永花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业农村局动物疫控中心,安徽 宿州 234000)

流感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流行广泛的疾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发现的流感病毒有H1N1、H1N2、H1N7、H3N1、H3N2、H4N6、H5N1、H9N2 等。1918 年,H1N1型流感在西班牙暴发后席卷了全世界,并在20 世纪循环往复地发生。后有研究表明,发生于20 世纪人类间的流感病毒是由1918 年—1919 年的H1N1 型猪流感后代病毒所致。1918 年西班牙暴发H1N1 型猪流感的同时,美国正在发生着20 世纪最严重的大流感,而此次猪流感与人流感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此外,当今引起猪流感的病毒亚型主要有H1N1 型、H3N2 型和H1N2 型,各亚型病毒基因来源包括猪古典H1N1、类禽H1N1、类人H3N2 等。目前,H1N2型是继H1N1 型和H3N2 亚型后在世界范围内猪群中广泛流行的主要毒株。H3N2 亚型、H1N2 型毒株是由人类、猪、禽鸟类病毒基因重组演变而来的新型毒株。这说明流感病毒之间交叉重组是导致猪流感流行复杂化的本质所在,而这也将成为未来猪流感发病的主要趋势。研究猪流感的发病趋势是了解猪流感感染因素及有效防治猪流感的关键。研究该课题对于科学有效地防控猪流感有着重要的意义。

1 猪流感发病流行情况

1.1 猪流感

1.1.1 病原学

猪流感的病毒类型较多,最先流行的病毒为H1N1。2009 年4 月30 日,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宣布,一致同意使用H1N1 型流感指代当时发生的疫情,“人感染猪流感”也正式更名为“甲型H1N1 流感”。甲型H1N1 流感病毒是A 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 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是一种包含猪流感、禽流感、人流感的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断,还拥有亚洲猪流感病毒、非洲猪流感病毒的部分特征。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单股负链RNA 病毒,基因组由8 个大小不一的独立片段组成,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 ~120 nm,有囊膜,囊膜上分布有放射状排列的突起糖蛋白。病毒颗粒内为核衣壳,呈螺旋状对称,直径为10 nm。病毒基因组不同亚型之间可组成多种流感病毒血清型,具有混合感染的特性。甲型H1N1 流感病毒呈阴性反应,对乙醚、氯仿、丙酮、氧化剂、乙醇、甲醛、卤素化合物等有机溶剂较为敏感,高锰酸钾、乙醇、碘酊、盐酸、甲醛等对其均具有较好的灭活作用[1]。此外,该病毒对热较为敏感,在56℃环境下30 分钟可达到灭活效果。

1.1.2 流行病学

猪流感对不同品种、各年龄段的猪均具有易感性,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在气候多变的秋、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以冬季和早春发病率最高。猪流感是一种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疾病,多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趋势。该病的死亡率相对较低,多维持在5%~15%之间。猪流感的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病猪痊愈后一般还会带毒6 ~8 周。就猪流感的感染和传播而言,饲养管理过程中养殖密度大、空气质量差、营养状态不佳等,都会加剧病猪的感染和猪群间的传播。

1.1.3 临床症状

猪流感的潜伏期为2 ~7 天,病程约7 天。感染该病的猪只在发病初期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喘气、咳嗽、结膜充血、流黏性鼻液,呈腹式呼吸状态,嗜睡。体温最高时可达41.5℃。怀孕母猪感染猪流感易发生流产。猪群间膘情较好的猪临床表现病症更为严重。患病猪病情严重时还可能诱发气管炎、继发性肺炎、败血症、呼吸衰竭、多器官损伤等并发症,甚至导致猪只死亡。病猪的鼻、咽、喉、支气管等呼吸器官发生充血、肿胀,分泌黏稠液体。此外,胸腔、心包腔内出现纤维素浆液,尖叶、心叶、膈叶、叶间叶颜色发紫,呈塌陷、坚实状,韧度与皮革相似。脾脏、淋巴发生肿大[2]。

1.2 发病趋势

猪流感的病情一般呈现先急后缓趋势,但治疗处理不当时容易诱发继发性感染,继发性感染持续时间较长,将引发更为严重的炎症发应,致使多组织器官损伤。大约有5%~15%的病猪症状会呈现严重化趋势,最终发生死亡。猪流感病毒在流行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病毒基因重组趋势,发展出新型毒株,将引发新的猪流感,甚至禽流感、人流感。同样,禽流感、人流感在传播扩散中也有可能发生病毒基因重组,发展出新型毒株,诱发猪流感。猪流感的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大流行趋势。猪流感的地方性流行一般病毒毒株型较为单一,病毒毒株流行机制多发生在未重组的情况下。大流行的毒株表现较为复杂,一般存在着病毒毒株在主体内的基因重组,病毒可通过猪和人等传播,甚至再组合出不同地区猪流感病毒的混合体,或者在病毒流行传播的过程中发生变异,造成大范围的人与人、人与猪、人与禽、猪与猪之间的传播。

2 影响猪流感感染及流行的因素

2.1 自然环境因素

2.1.1 气候异常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对于自然环境资源的消耗增多,环境污染加剧,如煤炭、石油燃料的焚化,林木的砍伐等,导致温室气体释放过量,温室效应愈发严重,加剧了气候变化。此外,太阳周期性活动导致气候异常,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高。全球气候变化给一些能够适应较高气温的流感亚型毒株提供了机会,扩大了流感亚型毒株流行的范围。这使得热带、亚热带等地区猪流感四季流行成为常态。这些地区猪流感的常年流行为猪流感在世界范围内的大流行奠定了基础。此外,全球气温变暖后,原本自然冷藏在冰川地带和两极地区的病毒得到复苏和传播扩散的机会。在异常气候下,人类及动物的迁徙活动变得频繁,人与动物的迁徙活动给猪流感的大流行提供了机会,更给猪流感亚型毒株基因重组提供了便利。

2.1.2 环境污染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地向自然索取,同时向自然环境排放污染物,释放污染气体,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破坏程度,导致水、土、空气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等。一些污染物中含有致病性微生物或化学物质,容易诱发病毒毒株的变异,致使新的猪流感病毒出现,从而加剧猪流感的发病及流行,同时也增加了猪流感的防治难度。此外,人类在发展畜牧业的进程中,随意排放畜禽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也因此扩散传播,扩大了自然环境中猪流感病毒的分布范围,增加了自然环境中猪流感病毒的量和猪流感病毒传播的风险[3]。

2.2 养殖环境因素

随着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畜禽养殖场的养殖密度增加,畜禽养殖数量超过一定环境空间的承载能力,一方面加剧了病毒的感染和传播,另一方面导致相应空间内畜禽污染物的排放量增多,病毒在高密度动物群体之间可以进行广泛的传播。此外,养殖场养殖基础设施和配套体系不完善,养殖管理制度及防疫体系不完善,导致畜禽养殖过程中病毒通过猪、禽、人等传播扩散,造成甲型H1N1 流感病毒接触传播范围扩大,混合感染风险增加。一些养殖场内养殖环境脏、乱、差,给病毒滋生和传播扩散提供了机会,增加了猪场猪流感病毒感染传播的风险。猪养殖场猪流感发生率的上升同样会导致猪流感地方性流行和大流行的发生率上升。

2.3 生物环境因素

生物环境表现在宏观微生态平衡和病原微生物自然特性两方面。从宏观微生态平衡方面而言,养猪场养殖密度的增加导致同一空间内的猪流感宿主群体变大,致使甲型H1N1 流感在宿主群体之间长时间存在,并通过宿主群体间的接触不断地感染、传播、扩散,导致猪流感地方性流行和大流行发生率增高,发生规模扩大。研究表明,动物群体饲养数量每增加1 倍,猪流感疫情发生率可增加4 倍,动物饲养规模与猪流感的发病率成正比。因此,当养猪场数量越来越多,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养殖密度越来越大,生猪买卖交易越来越频繁时,猪流感的发生频率也会成倍增加,猪流感传播和流行范围也因此而不断扩大。猪流感病毒在猪群中持续存在时,只要产生合适的发病和传播条件,猪流感的感染和流行就会出现。随着猪流感的发生频率提高,猪流感病毒毒株适应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微生物混合感染的大背景下病毒变异速度加快,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病毒型。

2.4 物理环境因素

核辐射、紫外线辐射等会对地表环境造成污染,流感病毒长期在核辐射和紫外线辐射下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产生变异毒株,或基因发生断裂重组,形成新的毒株型,导致新流感疫病的传播与流行。

2.5 饲养管理因素

猪应激是诱发猪流感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兽医临床病例显示,猪流感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情况下或寒冷季节,会先感染体质较弱、抵抗力较低的病猪。在养猪场管理中,如果猪日粮搭配不合理,或营养供应不充足,长此以往易导致猪营养不良、体质下降,抵抗力不足。在气温骤减时猪机体易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发生风寒,抵抗力较低,给猪流感病毒侵入免疫系统提供了机会[4]。此外,养殖户需做好猪舍保暖措施、防雨措施、降温措施、通风措施、卫生管理、营养管理等,处理不当时都会增加猪流感发病的几率。

3 猪流感的防控措施

3.1 重视疫苗接种

定期接种疫苗是预防猪流感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针对目前已上市的猪流感疫苗,养猪场应该根据地方流行情况和猪日龄及时选择相应的疫苗,制定疫苗免疫程序,在秋冬季节做好疫苗注射,加强对猪群的免疫保护,预防猪群感染猪流感。仔猪需要在达到十周龄后及时地注射猪流感疫苗。除常见的猪流感病毒外,养猪场还要做好其他常见病的病毒防护,预防其他疾病。

3.2 加强饲养管理

3.2.1 科学饲喂,增强免疫力

建议养猪场根据猪日龄及时调整日粮,合理搭配精粗饲料,保证各个年龄段的猪营养充足,增强猪的体质,提高猪机体免疫力,提高猪群对于猪流感的抵抗力,预防猪群感染。对猪群采取分群管理,根据猪群的年龄或体质差异,实施针对性的管理。猪群中一旦发生猪流感,立即对病猪进行隔离饲喂管理,针对性用药,及时调整饲料,添加维生素矿物质及其他营养物质,促进病猪机体恢复健康[5]。

3.2.2 强化卫生管理,防止病原滋生

养猪场务必要做好猪舍内外的卫生清洁与消毒管理工作,保持猪舍干燥、洁净,创造不利于病原微生物滋生的环境条件。此外,还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会引起猪应激的刺激因素。例如冬季要及时采取防寒保暖措施,春季、秋季要采取遮风防雨措施等。此外,还要根据猪舍养殖密度增加通风换气设备,保持空气流通,采光充足,为生猪创建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一方面防止病原滋生,另一方面保证生猪健康茁壮生长,增强猪群对于猪流感的抵抗力。

3.2.3 强化日常管理,防止交叉感染

养猪场日常管理中应做好进出场检疫和消杀管理。猪流感流行期间应该加强对于进出场人员、车辆等的检疫监控,坚持“只出不进”的原则。大型养猪场建议坚持自繁自养。中小型养猪场必须要购进种猪、仔猪时,杜绝从疫情流行区引进。猪场管理严格坚持“全进全出”的原则。饲养人员进出猪舍时要自觉消毒,防止人员随意进出,预防猪流感在猪群间传播或在人猪之间传播[6]。

3.2.4 重视对中药的应用

猪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重组,也易产生耐药菌株。为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在发生猪流感疫情后应建议采取中西医结合用药的方式,重视中药在治疗猪流感和预防猪流感疫病中的作用。日常饲养管理中,可通过在饲料中添加党参、当归、黄芪等具有增强免疫作用的中药材,来提高猪群对猪流感的抗病能力。在猪流感治疗中,灵活根据病猪临床症状使用山楂、神曲、槟榔、陈皮、苍术、麦芽、川芎、荆芥、防风、薄荷、茯苓、菊花、枳壳、柏仁、生姜、木通、小柴胡、黄芪等中药材配伍处方,搭配安乃近、复方奎宁、复方氨基比林等西药的肌肉注射,来提高猪流感的治疗效果[7]。

3.3 加强猪场监测,及时发现和消灭病原

养猪场应该建立完善的疫病监测制度和检疫管理制度,配合动物防疫部门定期上报检疫结果。通过加强猪场监测和检疫监督,及时发现病原、消灭病原。一旦发生猪流感,及时将病猪隔离,用药治疗,对猪场进行消杀管理,采取一切可以消灭病原和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对于病死猪,坚持不宰杀、不转运、不出售、不食用,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的原则,防止猪流感向外传播扩散。

4 结语

综上所述,猪流感的发病趋势日益复杂化,其流行范围越来越广,畜禽混发感染、人畜混发感染的发生增加了其防控难度。在这种背景下,建议通过加强猪场监测、做好疫苗接种、加强饲喂管理等多种途径做好猪流感的全面防控,保证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提高防控水平。

猜你喜欢
养猪场流感病毒毒株
法国发现新冠新变异毒株IHU
基于1500以太网养猪场的智能饲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抗甲型流感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
养猪场的提升离不开智能饲喂系统
规模化养猪场疫苗免疫的关键技术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流感病毒分子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1961年刘少奇湖南农村调查:在养猪场住了6天6夜
基于HRP直接标记的流感病毒H1N1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广西鸭圆环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变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