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芝桃
相当长时间以来,人们强调时间就是效率,“忙”逐步成为生活的代名词。英国时间管理专家格斯勒说:“我们正处于一个把健康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身体疲惫的忙,特别是心理上感受到的忙忙碌碌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已经濒临身心承受的极限。”人们期望能在获取资讯时放松心情、舒缓情绪,“慢生活”理念逐渐兴起后,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随着我国媒介技术的高速发展,短视频、人工智能、VR 和移动直播等新闻报道方式逐渐兴起,新型媒介传播手段突破了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传播方式、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发生巨大变化。体验式的新闻报道正是“慢生活”新闻氛围的重要载体和践行方式。这种基于“慢生活”理念创新和实践体验的新闻报道模式,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创新性和传播性,从而全面拓宽新闻报道的整体发展空间。
生活节奏和时间安排是体现“快”与“慢”的重要载体,也是最直观的心理感受。基于释放精神压力和丰富情感体验导向的“慢传播”开拓人们的身心新体验,实现“日常生活的陌生化呈现”和“常规题材的不正经表现”。通过复杂化、陌生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增加受众感知的难度和时延,另一方面营造的情境突出差异化,激发人们的向往。这种富有吸引力的陌生又向往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唤醒了受众的感受和体验,也就完成了他们对“慢生活”和“慢传播”的价值构建与认同。
“慢生活”承载的是人们各种情绪和感受,展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个人独处的人生感悟,也有彼此支撑的团队友情;既有热烈的青葱爱情,也有绵长的乡邻亲情。“慢生活”Vlog 可以在一人独处的情境下解说下班后的独居生活。很多年轻人在完成学业后更愿意自己搬出来独处,开始享受自己的独居生活。这部分年轻人没有家庭琐粹的羁绊,生活充满激情和活力,能让其他年轻人产生广泛共情,在遇到挫折困难时,也能从中获取经验教训,寻求帮助,让受众在孤独的生活中找寻温暖,提高自我生活质量。“慢生活”Vlog也可以是描述平淡而真实的市井生活,凸显浓浓的亲情和友情。现在人们的亲缘关系往往都比较简单,亲戚之间走动远不如以前频繁,甚至开始出现“断亲”现象,有些人宁愿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相互间感情也越来越淡漠,而这种题材就弥补了当下社会的虚无与冷漠,温暖人们的内心。当前社会的快节奏让人浮躁、冲动,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应对的时间和空间。“慢传播”可以给予思想留白,为思维提供驻足停留时间,方便进行体验式思考,重新思索和探究人生的意义。“慢传播”的“慢”不是毫无意义的散漫和慵懒,它传递的是一种沉稳积极的价值观念,强调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和人伦亲情,体现的是目前社会所需求的正能量,相较于“娱乐至死”的消遣方式,“慢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更有深度、更有力量。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使媒介的发展走向了多元化,也使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信息的海量增长,伴随的是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真假难辨的信息使得编辑工作者必须更多地关注信息来源。在筛选和制作的过程中,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挖掘新闻消息背后的真实价值,并根据不同的传播渠道特点,制作符合受众期待的作品。在内容的制作上,更是要紧抓信息的深层次含义,不断融合和重塑信息,让受众了解事件的始末。必须重视内容思维性输出,要改变传统媒体的被动型传播模式,牢牢掌握主动权,通过不断了解身边人、事、物,配合新媒体的逻辑算法,制作出受众感兴趣的新闻作品,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另外,要及时创新传播的渠道,借助新媒体技术对新闻资源进行再编辑、重组,灵活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适当选择使用短视频、H5、动漫等各类新闻传播手法,丰富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慢生活”中的“慢”强调的是生活节奏和时间安排,“慢生活”承载的是人们各种情绪和感受,抚慰着当下人们缺失的感情,舒缓着精神压力。一些旅游Vlog 正是满足了在城市生活的人们的视觉和心理需求。通过各大社交平台,网络红人发布的旅游Vlog 等内容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慢生活”节奏吸引了无数无法外出的人们。通过“慢传播”,人们填补自己的欲望,增长了对世界的认知。如全新明星户外真人秀《向往的生活》,满足了繁忙的都市人对“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乡村生活的幻想:美好的景,单纯的人,远离城市的喧嚣……让人们身临其境。正是如此,这档节目获得了经济与口碑的“双丰收”。
“慢传播”的“慢”不是毫无意义的散漫和慵懒,是灵魂的思考和岁月的沉淀。“慢传播”一定程度上引发人们对问题的独立论证和深度思考。相较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慢的节奏能让大家放松身心,潜心思考,可以进一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充裕的时间酝酿,有助于人们将信息串联起来,提取其中关键信息。沉浸式去体验和感受,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取经验和教训,寻求帮助和慰藉,收获轻松和愉悦,也能够提升自己的觉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类作品中不需要明星出演,只需要清晰还原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环节,带给大家“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让大家能够自动代入其中,享受节目中描述的紧张与恬淡,力量与智慧,体会到酸甜苦辣咸。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情推到了大众的面前,受众感受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故事情节,而是一件件自己想做却没有做成的事、贴近自己生活的事。往往其中一个不起眼的动作或台词就会激发共情,成为经典。
快节奏的生活之下,枯燥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进一步积压负面情绪,人们需要寻找一个情感的宣泄和精神的抚慰。低质同化的内容只会进一步“推开”受众。“慢传播”直击快节奏下受众渴望逃离海量的低端、无聊信息的焦虑和苦痛,引导大家复盘思考、平稳情绪,也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情绪疏缓窗口。“慢”是一种黏合剂,是一种强化剂,而别样的视觉体验总是能带给人们幸福感。举目无亲“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苍凉,彪悍、雄奇的异域风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宽阔、静谧……这些“静与慢”正是忙碌一整天的都市人追求和向往的。通过比较和调整,不断实现自我认同和价值升华,长期郁积于心的压力和情绪也会得到有效疏导和释放。
当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新闻正面临着“传播力不足”“到达率低”的挑战,尤其是时政类新闻。此类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年群体的思想认识。同时,时政新闻作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重大事件与政策的窗口,应积极采取“轻量化”的传播方式,即从文本、话语和媒体三个层面进行“轻量化”传播,不断精炼传播内容,创新表达方式,实现既能在网络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又能吸引大量年轻网民的注意力,提高消息的传播效果与到达率。
比如,《中国青年报》在2018年推出的《40秒40年》系列短视频就紧紧围绕着改革开放这个主题,从一个小角度切入,展现大主题,从而全面呈现一个新的时代面貌。在展现形式上,它使用了年轻受众喜欢的9∶16的垂直比例,并充分利用了手机的互动特性,通过分屏和全屏的切换来表现故事情节,呈现出丰富的垂直结构,被摄者的视角是聚焦的,被摄物体是三维的,短视频放弃了用大篇幅叙述历史的传统方式,而是以“青年在长征”为主题,从“云贵川”的“小”故事切入。从收集历史资料、写剧本,到拍摄、剪辑,短视频共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根据老兵们的记忆,还原出了一个名为“云贵川”的少年英雄,并通过手绘、实拍、动画、访谈等方式,将其包装成一部优秀的作品,引起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并对其赞不绝口。它突破了新闻、通讯、评论和摄影等单一的创作方式,将多种新媒体的表现手法融入主题,对传统媒介的融合与创新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当前,融媒体发展形势下的新闻报道通过将内容、资源和渠道整合,实现了视觉化的表达和互动,以高品质的新闻来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在传播形式上,将新闻受众放在了核心位置,采用了受众喜欢的表达方式,全面追求新锐、简约、互动。以华龙网“新重庆”的《2019 对话1949:时代变了初心未变》报道为例,该新闻产品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它通过“单双机”形式表现,用户既可以自己选择单机模式,也可以邀请他人同时使用两台机器进行交流,交互性强、体验感好,作品中蕴含着社会媒体的互动性。利用两个屏幕的交互技术,使学生、上班族等群体在“平行世界”中与革命者进行了“隔空对话”,形成了三个完整的剧情。作品不管是形式还是视角,都极具创新性,带给受众一种强烈的冲击感、沉浸感,仿佛穿越空间、时间进行了一次对话。
Vlog 是一种关注日常生活及以纪实叙事为主的日志方式,它的可视化语言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众群体的关系。而“日常”指的是叙述方法。在网络环境中,新闻叙述逐步从“宏观主体”向“生活化叙事”转变,并将个体的生活叙事话语输入其中。传播主体要改变以往的权威报道者的角色,就要掌握好人类生活世界的客观存在性,了解话语主体的内心世界,采用人性化的话语方式将宏大的叙事话语转变成更贴近真实生活的话语。新闻Vlog 中,新闻工作者的叙述风格以描述性的语言为主,减少概括性语言的使用;多使用细节语言,少使用宏观语言;运用生活化、细节化、故事化和注重人情味的语言表达方式,对观众不太了解的新闻背景加以阐释,以此来提高表达的感染力。
在“Vlog+新闻”的报道中,记者通过与“虚拟粉丝”的对话,引导其参与到视频二次创作中,实现双方的交互,拓展文字的美学内涵。在大部分“Vlog+新闻”视频中,报道者经常会使用口语化的语态与受众进行对话,对网友们所关心的问题作出回应,拉近对话双方的距离。在“Vlog+新闻”的报道中,记者采用了大量的自拍图片,这一视觉表现形式与真实生活中的对话场景相似,能够实现“面对面”地与观众沟通,拉近了记者和受众的心理距离。这种类型的新闻,往往都是以幕后视角来叙述,可以很好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在2021年11月16日,央视新闻“大国外交最前线”官方账号发布了第二季康辉的Vlog。主持人康辉通过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视频会议,展示了他的工作成果,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在情景表现上,记者采用自拍的形式,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第一人称的视角来观察、讲述,给观众以“心理在场”的感觉,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沉浸式的对话感觉。
“慢传播”在社会加速时代给受众带来一片净土。媒介要平衡好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严控“慢传播”内容的质量。湖南卫视的《向往的生活》就是因为制作方深入群众,明白当今社会人们向往的是什么,不仅保证了收视率也得到了大众的喜爱。刘莹莹在《“慢综艺”真人秀的体验式传播研究》中提到,观看“慢综艺”的人,有的会将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理想化状态进行对比,有的会逐渐转变与身边人相处的方式。这就说明,这样的传播深入了解现代受众群体的所需所想,更易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心理投射。《三峡商报》推出的《慢生活周刊》邀请读者评报,虚心倾听读者意见,让读者得到赏心悦目的文化享受。一周一期的刊发节奏,让读者养成了一种良性的阅读期待,这也符合读者投稿、编辑选稿的节奏,保证《慢生活周刊》的质量。
“慢生活”理念背景下,新闻工作者应积极适应报道变化的要求,主动适应新时代下的体验式新闻报道发展模式,根据实际,不断创新和实践新闻播报的方式与手段,立足于体验式新闻要求,运用有机结合等创作方式和渠道,掌握多元化创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新闻多渠道报道和传播效率,全面提升体验式新闻报道价值,进而积极探索与当前慢生活理念相适应的体验式新闻语境表达与传播方式。
在注重方式方法的同时,新闻工作者必须坚守意识形态底线,在实际工作中高度重视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尖兵”的作用,坚定不移地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慢传播”更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重视传播内容的质量、传播手段的创新,不断提升新闻舆论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发挥好媒体作用,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