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笑竹
2012 年微信正式上线公众号平台,所有个人及官方机构可以利用平台进行媒体宣传活动。随着微信用户量的增加、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微信中浏览新闻。2014 年8 月“央视新闻”官方公众号创立,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传统主流媒体、政府机构开始入驻。公众号新闻的制作成本相对降低,同时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对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渗透是全方位的,远远超过了微博和各类新闻客户端。民生新闻是将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作为报道题材的新闻,更需要可以随时浏览、随处反馈。民生新闻与公众号平台的结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民生新闻承载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技术的变革,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愿景。民生问题主要分为五大类,分别是就业、教育、分配、社保和稳定五大现实问题。不同题材的写作手法需要更精细化的划分,才能让写出来的新闻受到更多的关注,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辽宁广播电视台于2006年创办的《大海热线》节目,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微信公众号与观众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大海热线”公众号推送的内容涵盖了天气、交通、政策解读、社会热点新闻等,关注不同人群的信息需求,语态轻松,具有鲜明的生活化特征。例如:在雨雪大雾天气,及时发布高速公路通行信息和机场航班起落情况;在毕业季,为高校毕业生解读就业保障新政策;关注油价,介绍美食,发布养生小课堂。针对不同类型的民生消息,写作手法也需要更精细化的划分,才能让新闻报道受到更多的关注,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新闻单一的传播模式,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变得多元化。在互联网领域经历了“平台之争”“渠道之争”“流量之争”后,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向内容回归的态势。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民生新闻这类在电视上红极一时的栏目,在新媒体海量内容下也面临一些发展困境,特别是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背景下,主要体现为新闻写作方面的困境。
在民生新闻的传播上,新媒体平台同样应该起到舆论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一些平台为追求商业利益,以报道娱乐新闻和推送各种软广告为主,导致公信力的缺失,观众长时间无法获取有用信息,即使有再优质的内容,重建信任也需要较长时间。公众号平台想要取得长远发展,仍然需要回归内容,找准民生新闻的方向,然后在此领域深耕探索,才能满足用户需求,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微信公众号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中,标题需要简洁、突出主旨,公众号的标题可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创新。一些公众号为了缩减篇幅,报道过于片面,碎片化的内容无法充分展示事件的全貌。对于一些热点事件,发生初期报道较多,但是网络热度消退后,民生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很少再进行跟踪报道。
年轻人通常将浏览公众号作为获取新闻的途径之一,并且喜欢在阅读之后进行留言讨论,如果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观看和讨论量较少,会降低受众关注并阅读的兴趣。长此以往,容易让人们对民生新闻的认识不够,并且被其他网络信息所吸引。然而,网络信息内容庞杂,真假难辨,一旦出现舆情会增加官方媒体报道的难度,不利于新闻业的健康发展。
不同于普通媒体公众号中的新闻报道,政务新媒体中的民生新闻主要集中在权威发布、政策解读、便民服务等方面,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引。
以“首都之窗”公众号为例,该账号是北京市国家机关在互联网上统一建立的网站群,每日推送各类最新政策以及民生信息。该公众号的菜单栏分为“党的二十大”“带你办事”和“带你沟通”三个板块。在“带你办事”中,受众可以直接点击进入政府的办事大厅;在“带你沟通”栏里,受众可以填写投诉,或者进入政策征集页面,为城市发展献计献策。
观察公众号中每日发表的新闻可知,该渠道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发布受众最关心的生活信息,例如:暑期旅游景区的预约方式、博物馆展览或各大演出的预告,每日天气预报、大学毕业生求职手册、重要民生项目介绍等,覆盖了生活、工作、就医等多种类别。新闻中将文字分点罗列,清晰明了,有些新闻还会配有图片或者数据分析图示,适合新媒体中碎片化阅读的特点,也增加了可读性。但是,在许多公众号中文章标题较长,个别文章的标题甚至不能完全显示,这会降低新闻的点击率和阅读量,反而使一些受众忽略重要的新闻。
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1818 黄金眼》在微博、头条、B 站等头部平台走红后,这档原本只在浙江本土传播的节目,成为受全国网友追捧的“爆款制造机”。节目搭建起独特的叙事体系,成为传统媒体民生节目的代表,在提升节目品质的同时,做到了让年轻人爱看新闻,关注民生。节目具备了捕捉社会热点和追踪热点的能力,让新闻层层推进,情节跌宕起伏,同时,时刻坚守正确的导向,扎根基层,守住服务于民的初心。除了保障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还通过新媒体的互动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建立与不同年龄层的良性互动。
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年轻一代对社会公共事件有很强的参与感,但是琐碎的家长里短不是这一群体关注的重点所在,想要吸引他们的关注度,需要抓住其猎奇的心理。打开“1818 黄金眼”的微信公众号,每一条新闻的标题都充满了趣味和悬疑,例如:《4 千多的“脏脏鞋”穿两天发黄鼓包》《姑娘正躺床上吐槽,楼上“打穿”了天花板》《帮有“资源”的“老乡”冲业绩,老乡没了消息》等。每一条新闻都贴近现实生活,能让受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点开新闻内容,同时配有视频和文字。但是,该公众号也有不足之处。例如,个别的推送最后会附带较长的广告内容,与正文内容分割的界限不够清晰,可能会在浏览过程中产生观看的倦怠感。
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传统的民生新闻报道主要以新闻叙述搭配事件现场的视频或图片,让观众如亲临新闻现场。但是新闻的世界里不能没有数据,数据是新闻话语中极为重要的理性内容,特别是在新闻叙事中扮演着从微观命运抵达社会问题的认知桥梁角色。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结合微信公众号的特点,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实践,可以清晰展示出事件逻辑。
在“上海发布”公众号中,有一篇推文介绍上海全方位推进生活服务业升级的相关经验做法。里面用多个图片搭配文字和具体数据,展示了怎样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家政服务如何扩容、未来会探索多少技术赋能的应用等内容。把枯燥的数据转变为一篇贴近民生又通俗易懂的新闻,这篇文章获得了5.6万的阅读量。
政策解读类的新闻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以前文字版的推送很多人会选择直接略过,就算打开也会快速地略读。精美生活的图片搭配上清晰的数据信息,增强了可读性,也扩大了一篇推文内容覆盖的范围。为了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15分钟生活圈”的内涵和意义,许多公众号文章选择了各类图表与地图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以居民便捷的阅读体验为中心,同时鼓励受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需求。
作为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民生服务信息平台,“民生无锡”每日发布各种民生资讯。该公众号曾发布一篇名为《太湖水,进“城”了》的新闻,里面使用了折线图标注当日不同时段的水位情况,相比于文字的描述,图表变得直观而清晰,让受众可以迅速了解水位的监测数据。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碎片化阅读成为主流,因此一篇公众号推文的标题可能决定了文章的“生死”,因此想要在短时间内吸引注意力,需要改变传统民生新闻的语态,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了解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需求,突出重点,逻辑清晰,数据准确,增强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
数据可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改变传统的叙事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的阅读和关注。然而,图表的复杂性使数据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使用户难以在短时间的碎片化阅读中快速掌握和理解。
在对用户群体的调查分析中,数据显示老年人更偏向于关注社会热点,年轻人更侧重于个人的兴趣和社交。因此,许多老年人虽然关注民生新闻,但是对于图表的理解并不会很清晰。这就需要数据在新闻呈现时,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尊重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阅读习惯,使用数据时适当增加注释进行解释说明。
民生新闻以普通人的视角和人文的叙事手法报道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主要分为五大民生问题。
在就业类的新闻中,报道招聘信息时,可以多突出岗位的数据,增加人们的观看兴趣,也可对不同种类的工作进行分门别类的报道。例如央视频公众号中,推出了雄安专场、全国高新区专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专场等,可以让受众有针对性地作出选择。
教育类新闻受到学生与家长多年龄层面的人共同关注。在教育政策解读上,可以适当使用数据新闻,将图表配以文字进行注释,借助全新的新闻叙事,更全面地讲述新闻内容。同时,教育类新闻可适当增加关注学生心理的相关内容,消除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例如在“中国教育新闻网”公众号中,涵盖了从儿童的日常生活到大学生考研就业等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新闻。
只有立足科学的分析方法,才能有效挖掘各种民生问题。分配是民生之源,从源头上解决大家的问题,才能共享高品质的生活。对于国家发布的收入分配相关政策,可以结合短视频进行数据分析,或邀请相关专家在评论区进行答疑解惑。
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公众号中,有一个叫作“月·读”的专题板块。该专题板块会对过去一个月中发布的所有人社大事进行整体解读,例如提供就业创业的大方向参考,或者详细介绍个人养老保险的实施办法中,应该关心的都有哪些,将信息分门别类,照顾到大多数群体对此类新闻的需求。
稳定是民生的基本保障和坚强后盾,媒体更要承担起宣传引导的重要责任。例如,许多老年人被电信诈骗的套路坑害,公众号可以增加相关防骗知识的推送,借助生动的漫画形象提高反诈意识,适当增加视频讲述案例和反诈的办法,同时提倡子女多陪伴老人。呈现问题不是民生新闻的目的,如何分析事件原因、避免负面事件再次发生,提高居民安全意识,才是其职责所在。
“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是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背景下,思考传媒发展、节目创新与运营推广等问题,它是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改变,也是民生新闻变革的逻辑新起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受众在浏览新闻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当面对一篇报道时,从单一的观看新闻变为期待多元化的讨论,每个人都愿意从自己的角度和立场去解读,希望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微信公众号中的民生新闻更要充分发挥即时性和互动性,让受众体会到个性化的内容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