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庆
众所周知,天气预报是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性节目,对人们防范气象灾害、及时增减衣物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多媒体通信技术实现了智能化播报功能,并能够利用图像、语音、数据、动画等各种形式完成超长距离消息传递,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协同工具助手。目前天气预报的方式有电视节目、直播、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多种多样的媒介表现形式极大增强了天气预报的信息传播速度。新型媒介在服务形态、传播方式、受众范围等方面有着更大的优势,所以人们更需要研究新型媒介,探索未来天气预报节目的发展之道。
传统天气预报主要以电视、广播、手机短信为主要传播方式,长期以来,此类预报形式都是人们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方式,在中老年受众群体中有着较大影响力,同时具备覆盖面广、贴近生活等一系列优点,通常在固定的时段或频道播放,部分受众群体已形成收听收看习惯。另外电视天气预报都是由气象卫星发出的全天候数据分析,再由专业气象人员进行现场解释,更具权威性。
传统的天气预报栏目中没有针对性的定制信息,通常都是全省或者部分城市单独播放,缺乏对相应栏目的层次感。随着民众对节目需求的增加,许多天气预报栏目并不能根据个人习惯和需要进行信息传递,仅仅是大范围的总结介绍,没有突出重点,在限定时段内受众也必须收听收看和自己无关的信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电视节目都需要抓住受众的需要,而传统天气预报电视节目由于时代与空间局限,已无法适应现代人多样化的需求。唯有多媒体融合平台的天气预报电视节目,才可以满足现代受众的需要。
新媒体是一种采用网络和数据信息技术的传播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拥有传播速度快、宣传形式多样化、互动性强、可发布大量信息内容、可实现信息共享等多种优点。新媒体的诞生虽然极大影响了传统媒体产业发展,但是也给媒体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方向,唯有正视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发展机会。
20 世纪80 年代,由于广播电视业务蓬勃发展以及有线电视用户的快速增长,有线电视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消息传递途径之一。央视的《新闻联播》节目上已经开始播出天气预报。由于受到器材、人力等因素的制约,播音手段简易、机械,主要采取了图像加文字、配音的形式。播音范围最初仅限于八个省会城市,后来又逐渐扩展至国内各省会城市以及港、澳、台地区。在省辖市及以下城市的广播电视台尚未开办过电视天气预报栏目。
20 世纪90 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工作的蓬勃发展,天气预报主持人开始登上屏幕,逐渐影响了新闻报道播出的形式,并形成了在新闻联播之后一档单独的栏目,与之伴生的便是“气象先生”“气象小姐”的出现。节目结构也比较简单,主要介绍天气预报内容以及简要的天气形势等。此时期,省会城市也相继推出了电视天气预报栏目,而部分地级城市虽然也开始播电视天气预报栏目,但因为没有专业设备和专业主持人才,所以通常是以虚拟合成的形式展现节目内容。
进入21世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对广播电视天气预报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晴朗或者降雨,而是必须掌握风、温、湿、压等多种气象要素。各级电视台陆续开播《天气资讯》栏目,或是在栏目中添加相应内容,有线电视气象栏目进入一个全新阶段。栏目内容逐渐加入了一些气象服务产品,如旅行、健康、医药、日常生活起居等方面的气象适宜指数等。
2006年,为了适应社会公众的不同需要,中国气象频道应运而生,将电视天气预报从单一节目变为一条专业频道,并很快在国内落地。频道全天候呈现权威、真实、细分的各种天气资讯,并现场报道气象灾害的产生过程、紧急救助资讯,并及时播发政策指导建议,科普信息。频道还在全国各省会城市设立了记者站,市、区县均设置专职记者或兼职记者若干人,向频道提供实时资讯及报道资料。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移动网络、大数据的发展,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发展方面显现出诸多问题。在服务产品方面,产品的服务内容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拓展,如电视天气预报增加了空气、湿度等内容。但服务产品种类较少,无法满足社会公众对天气的多样化需要;在节目制作方面,电视天气预报的节目制作模式较为传统,在制作过程中缺乏人性化思考,节目制作的整体质量有待提升,与受众的互动性不高;在信息推送方面,电视天气预报的信息推送是单向的,有时间限制,且基本不会重复播放,很多信息推送渠道过于单一,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受众群体的流失。
天气预报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基础性、科技型、综合性服务领域。除中国气象频道全天直播的天气预报电视节目之外,全国各地综艺频道还在一定时段播放天气预报栏目以及灾害性气象警报。天气预报电视节目通常都由地方政府气象部门编制完成,随后传输至全国各个电视台播放。直播时段通常在早间和晚间,当发生重大的气象警报或严重天气灾难时,要随时插播。随着电视天气预报栏目覆盖范围、播放密度和信息量的扩大,更有效地适应了地方政府部门和市民的不同需要,认识气象、了解当日天气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在2010年之前,各级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天气预报节目收视率均能排在前列。相关数据显示,在2009年,央视的天气预报节目观众超过了2 亿人,各市画面广告费用不菲。可见,当时天气预报节目不管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均十分可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广播电视气象栏目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服务产品内容上,要求时空的精准化、科学化;在栏目制作上,要求艺术化、人性化;在推送手法上需要多样性、便利化;在栏目效果上需要实用性、互动性等。
天气预报节目要针对群众的需求向多样化播报方法发展,比如针对大范围的天气情况走势可以聘请专家进行预报和解析,同时也可让广大网民在线进行提问,增强微信、微博的互动性。还可针对客户的需要提出各种类别的天气预测播报方法,比如农业天气预报、海洋天气预报、穿衣指数预测等,将科普、生活等预报形式做出更加细致化的划分。现在许多新型媒体强调自己的包装,电视媒体推出的新型天气预报也要强调自己的新包装,比如尝试革新主持人语言、AI 助手、片头歌曲等,突出重点,合理利用包装内容调整天气预报的总体节奏,促进人民的身心放松。
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在成长发展中一定要抓好自己品牌的建设,真正实现天气预报的地区品牌效应。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品牌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提高专业性。天气预报必须要保持高度专业性,积极利用全国各地气象台信息,做好天气预报的基础气象信息的调查研究,以增强专业性、准确度,并不断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提高天气预报电视节目的品质,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天气预报的专业性训练工作,在节目中节目主持人必须具备天气预报的基本主持技巧,具有基础的气象专业知识,塑造好自己的天气预报栏目主持人品牌。
二是打造主持人形象。天气预报栏目主持人既要有专业主持人基础,也要掌握丰富的气象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形成自己的气象预报栏目主持人形象,打造栏目名牌。天气预报栏目的内容区别于其他栏目,要紧密联系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发挥其本身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其科学性、专业性、求实性和实用性吸引广大消费者群体,实现其最佳价值,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天气与各个地区、行业、工作活动等息息相关。气象技术既“古老”又“年轻”,气象技术可追溯到远古,但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尚有诸多未知正等待开拓,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气象与科学技术类节目的需要也呈现了迅速增加态势。天气预报栏目的切入口众多,开发前景十分广阔。而要切实做大、做好栏目,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实现的。既要编制出不同阶段的建设计划,确定各个阶段发展的重要节点、预期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也要敢于抛弃落后的思想和方法,积极顺应我国建设规划和产业政策,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积极引进国际创新元素,着力培育、吸纳各种人力资源,全面接受并应用先进现代科技。
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对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提出了新要求,播出内容、形式、传播方式多样化,甚至可以达到远程的互动性。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广播电视节目运营各环节需要积极对接互联网、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重视与各类新兴媒介的深入融合,畅通广告主和受众互动、交流的途径,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最大化实现多样性的需要,使社会公众随时获得天气预报节目提供的便捷。
融媒体发展已改变了当前电视发展的重点方向和发展模式,所以电视天气预报栏目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积极运用现代融合媒介的技术手段,进行融媒体的深化融合,进一步增强电视天气预报栏目的影响力和社会渗透力,发挥电视天气预报的权威性,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融媒体发展模式下,广播电视天气预报栏目要主动做好融媒体的衔接,突破传统的发展思维与理念,主动把天气预报的气象数据、节目内容整合在融媒体产品中,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适应社会公众对天气预报节目内容的需求,同时从节目的形式、宣传途径、传播内容方面做出优化与调整,根据融媒体的社会反馈做出栏目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增强广播电视天气预报的实际宣传能力与影响力,克服广播电视天气预报发展困难。
气象信息传播应该建立有效的用户互动渠道,气象信息比较专业,特别是涉及气象预报准确性、气象灾害、科普等内容,更需要通过有问有答的方式去引导正确的气象传播舆论,让气象主持人更加“接地气”,增加公众对节目的认同感。“5G+4K”刷新了受众的视听体验,气象融媒体直播配合流畅的网速和高清晰度,较好地满足了用户对气象直播,尤其是对灾害特别报道的关注心理。此外还可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开展问卷调查或者与网友互动留言,收集网友感兴趣的气象直播内容。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节目品牌的树立,切实发挥天气预报的地区品牌影响力。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品牌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强化专业性,天气预报必须要坚持专业性,积极整合地区气象站资源,提高气象资源分析的专业性、准确性,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天气预报节目的质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天气预报的专业化发展,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要具有天气预报的基础主持能力,同时要具备气象的专业素养,要树立独特的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形象。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背景下,大众对天气预报的服务内容与呈现方式要求越来越高。天气预报节目已经站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其内容必须随着传播手段的变化而变化,唯有主动迎接挑战才能有效地抓住发展带来的机遇。天气预报栏目应针对受众人群的使用情况,呈现更细致的内容,贴近观众的所需所想,同时又要坚持新的思路,针对当前多媒体应用状况,不断发展栏目的功能性,以适应用户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