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幸花
根据2023 年3 月初,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 年年底,我国网民数量为10.67 亿,年增长量为3549 万人,普及率高达75.6%。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民数量处于持续增长趋势。对于媒体而言,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及偏好逐渐改变,对传统媒体产生了较大冲击。当前,媒体融合已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融媒时代下,大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多样,所有人均可成为新闻的制造者与传播者。面对竞争愈加激烈的市场环境,新闻记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不断加强新闻采访与写作技巧的创新,保证新闻作品的质量。
融媒体指的是将电视广播、纸媒、网络媒体等媒介载体进行深度融合,对资源进行整合,达到宣传互融、内容兼容的目的,以此满足信息时代下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效率较高、影响范围较大,可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具体而言,融媒体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对相关媒介载体进行融合,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闻报道通常基于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个性化程度较高、时效性较强,具有多元化特点。此外,各类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比如大数据技术、剪辑技术、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可将图像、视频、音频同时加入新闻报道中,使得信息内容极为立体、丰富。具体而言,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特征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是短平快。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对于信息获取偏好方面更倾向于“短平快”,为迎合大众需求,新闻传播也体现出了“短平快”的特征。其中“短”指的是新闻视频播放时间较短,新闻稿件篇幅较短,最大限度减少传统新闻中的冗长篇幅,防止过长的稿件引起受众反感。“平”指的是新闻报道内容和受众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不再是以往宏大的主题、内容,而是关注百姓日常见闻、感受。“快”指的是受众阅读新闻报道的内容较快,根据《2022 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中显示,人均单日在线时长超过120 分钟,平均新闻阅读数量超过60篇,新闻阅读速度较快。
二是新奇特。受“短平快”影响,新闻报道内容体现出了“新奇特”的特征。其中“新”指的是内容新,新闻报道内容及时性较强。由于自媒体的出现,多数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便被现场知情人利用自媒体分布到网络中,使得新闻传播速度极快。互联网中充斥着海量新闻信息,占据着受众较多的阅读时间。为进一步吸引受众,提高新闻传播效果,多数新闻媒体便将新闻内容朝着“奇特”方面撰写,通过此种方式,吸引受众注意,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范围,使得“自家新闻”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脱颖而出。所以,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具有“新奇特”的普遍特征。
三是排版新。传统媒体受技术限制,新闻报道内容均是以文本或音视频的形式进行单一传播。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具有更为多样化的内容编辑手段,可同时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加入新闻内容中,为新闻报道的布局以及排版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选择,新闻工作人员可根据受众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新闻报道内容排版进行创新,以此提高受众的感官体验。
融媒体时代下,网络中存在着海量信息,这便对于新闻记者的采写能力有了新要求。新闻记者应当具备较高的信息辨别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挑选、整合具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当前,新闻传播主体、传播渠道逐渐多样化,新闻内容繁多,其中存在大量不真实信息,且分散性较强,新闻记者撰写内容时,应着重辨别内容的真实性,遵循真实客观原则,进行新闻写作。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采访需要新闻记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采访过程中,应着重观察采访对象的微表情、神态,从面部变化中提取信息或采取有针对性策略。比如,新闻记者若发现采访对象较为紧张,表情较为僵硬,可以以闲谈的方式放松情绪。若采访中发现采访对象表情不自然、神态躲闪,可判断谈话内容真实性存疑,可进行延伸式追问,提高采访的真实性。同时,在新闻写作中,记者应保持对于素材的敏感度,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高价值信息,提高新闻内容的品质、内涵。
融媒体发展的不断深入对新闻媒体的工作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传统新闻采访模式、写作模式,难以满足受众需求。在此背景下,新闻记者应具备创新能力,结合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征,对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内容进行创新,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加强自主学习,最大限度提高新闻报道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充分发挥新闻价值。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应创新采访思路。当前,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有了较大改变,从传统的电视、广播、纸媒转变成短视频APP、公众号、聚合类网站和各类门户网站。为确保新闻能够及时、多渠道进行传播,新闻记者可在采访中依托于新闻内容,对传播渠道进行整合,满足多元化的发布需求,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在所有渠道进行实时报道。基于此采访思路,以2021 年10月16日0时23分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报道为例,新闻记者可在现场采访中同时进行网络直播和录制。通过短视频APP 或其他社交类平台的直播功能,对采访现场进行直播,最大限度提高新闻报道的实时性,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并对直播渠道进行整合,提高传播效果。直播的同时,还可跟随直播画面对现场进行录制,为后续的电视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报道提供内容。为实现全网络新闻传播,针对聚合类平台、公众号等不具备直播功能的线上平台,新闻记者可利用语音识别技术,将现场采访内容转化为文字,并搭配视频、图像,及时在此类线上平台进行转发,以此实现全渠道传播。具体采访过程中,新闻记者应着重收集和飞船发射相关的图像、视频素材,拍摄飞船发射时的激动时刻,利用直播的特点,带动受众情绪。现场采访的语言表达方面,记者应一改传统严肃的表情和表达方式,多采用“网络化”词语,调整面部表情,以语言、表情带动受众情绪,形成情感共鸣,提高新闻传播效果。
对于紧急新闻事件,若使用传统现场采访的形式,不仅可能使得现场出现混乱,还会降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甚至威胁到新闻采访人员的人身安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记者应结合新闻传播特征,准确、全面、及时地获取新闻素材。如某地区居民楼突发燃气闪爆,对于此类突发新闻,记者无法第一时间赶往现场进行报道,但可综合利用网络媒体,对网络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素材,以快讯或实时报道的形式进行发布,并对相关事件反馈进行跟踪,收集和人员伤亡、处理措施相关的信息,详细分析事件的发生原因,向受众宣传此类相似事件的应急方法和家庭使用燃气等方面的注意事项,以此引导社会舆论方向。同时,新闻记者还可采用网络视频、电话等新形式拓宽采访途径,间接对现场进行深度采访,了解最新消息。
传统采访模式中的语言表达、讲解难以满足当前受众需求,在保证新闻真实、完整的条件下,记者可尝试体验式报道,丰富采访内容,迎合当前受众需求。比如,在对2021 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进行深入采访过程中,记者可综合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体验式报道。记者以游客的身份,在游览过程中对相关设备、技术进行体验,并通过对主办人、企业管理人员等博览会的参与方进行采访,使受众全面了解物联网的发展。记者进行体验后,可向受众表达体验感受,使受众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新闻写作中,记者应对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创新,结合融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短平快”“新奇特”等特征,在语言表达方面遵循“短而有趣”的基本原则,有针对性地满足受众的新闻阅读偏好。具体而言,记者可采用互联网中传播较为广泛的短语、词语,以适应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的发展趋势,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为受众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
此外,记者还可在新闻写作中使用文学技巧,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方法,使得新闻报道内容更为生动形象。比如央视网在2023年3月14日发布的《候鸟迁徙“先头部队”飞抵兴凯湖畔》,此新闻标题采用了拟人手法,将迁徙的候鸟拟人化,将其看待成“先头部队”,以此形容兴凯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迎来的首批迁徙候鸟。
传统文章结构偏向“公文”风格,措辞严谨、客观,但也相对枯燥,在融媒体时代下略显僵化和呆板,难以激发受众的新闻阅读兴趣。针对此情况,记者可适当将文章结构进行调整,以此提升阅读体验,在此过程中,记者需着重注意新闻内容及体裁,对于党报的要闻稿件而言,应延续传统的文章结构,确保严谨性和准确性;对于社会类新闻稿件,可适当“小说化”,文章结构方面无需过于刻板、传统,以此提高新闻内容对受众的吸引力。
“小说化”的目的是拉近新闻和受众之间的距离。基于此目的,可对文章结构进行发散,针对数字化新闻报道的文章,记者可将图像、视频、超链接等插入文章内容,创新文章结构。比如,记者可以以图像+文字的形式作为文章结构,图像直接决定了受众对文章的直观印象,并代表新闻报道的风格、基调。因此,记者在选择相关素材时,应结合新闻报道的实际内容、风格以及相关人物的态度,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图片素材,进行合理搭配。记者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PS技术、图像转码技术、数字化技术等,对相关图片素材进行二次创作,同时也可和网络中相关图库资源的版权方进行合作,避免知识产权侵权情况的出现。此外,记者还可以在文章中插入超链接。超链接指的是以链接的形式,对相关内容进行关联,应用到文章中可对其他新闻报道内容进行整合,提高文章的层次感。总体而言,将新技术、新结构应用到新闻写作中,可使得新闻报道的文章结构更为多样化、现代化,符合融媒体的发展趋势。
媒介融合过程中,网络中的信息量迅速增加,其中掺杂着虚假、负面信息。新闻记者在写作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新闻的真实性,明确价值,始终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为此,记者应提高对信息数据的辨别能力,选择积极向上、“新鲜”的新闻事件进行写作。但由于信息量过于庞大,人力筛选效率较低,所以,新闻记者可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中的python技术,有目的性地对相关新闻数据进行挖掘、抓取和分析,寻找新闻素材。同时,也可利用AI智能写作功能,形成新闻报道的初稿,后续进行人工精修。合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可有效提高新闻选材效率。此外,新闻记者进行数据抓取过程中,可有目的性地选择能够引导受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充分发挥新闻报道的社会效益,以此对公众舆论进行正向引导。
基于上述分析,可得知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写作中,记者可适当采用网络热词,降低新闻内容的严肃性,将文章结构“小说化”,并在其中插入图像、视频、超链接等,以此拉近文章和受众的距离。新闻记者可灵活运用大数据技术、爬虫技术、AI 智能技术,筛选、抓取、分析网络中的新闻素材,有目的性地选择具有实际推广价值的新闻素材,以此实现新闻写作的创新。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传统新闻媒体的采访方式和写作技巧已经无法适应融媒体时代。因此,结合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征,对采访方式、写作技巧进行创新极为必要。本文基于融媒体时代下受众实际需求,从采访、写作两个角度探讨了如何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相关人员可从此入手,进一步提高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