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纪录片中国家形象的呈现策略分析与启示
——以《书简阅中国》为例

2023-10-25 21:01□王
记者摇篮 2023年8期
关键词:书简书信纪录片

□王 涣

一、研究背景

在当下的国际社会中,国家形象的建构成为各国文化软实力构成的重要一环。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推动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不仅促进了电视媒体内容和形式的变革,更推动了电视媒体的视觉呈现方式以及传播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同时,也增加了多渠道建构国家形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可能。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泱泱大国,历史类纪录片无疑是构建中国形象的极佳通道。它融合了声音、图像、文字等媒介信息,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满足了其感官需求,并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展示历史故事,从时间的维度来展现更加立体的中国。在新媒体的加持下,当下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如同雨后春笋般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如《国家记忆》《国家宝藏》等优秀的历史题材纪录片越来越多,这也为学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参考样本和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历史纪录片制作、叙事方面的特点与优点,以及其展现中国形象的策略,可以为今后历史类纪录片提供更加开阔的创作思路与更多的创意借鉴,从而优化我国深厚历史文化的传播路径,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构建更加立体饱满的中国形象。这有助于我国历史题材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健康成长,助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当前,许多外媒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有着不同的解读,国内也存在着对历史过度消费的乱象。因此,创新历史纪录片的制作方式和传播策略,对于建立国内外受众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有着重大意义。

三、文献综述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波尔丁(Kennth Boulding)最早提出“国家形象”一词,他在《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一书中写道: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社会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我国学者徐小鸽在《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中提出“国家形象形成于国际新闻流动以及他国对另一国所作的新闻和言论报道,国际新闻流动中的国家形象会影响国际传播、理解和交流”。

以“历史纪录片”“国家形象”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文献检索,可以发现对历史纪录片与国家形象建构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的状况。

云南师范大学的张茂芳认为,历史纪录片是因文化交流、民族对话时代主题的需要而得到迅速发展;中国传媒大学的何加晋则梳理了当代中国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张谦以人文历史纪录片《河西走廊》为例,分析了其得以构建起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叙事结构和特点;张宏兵基于全球化视角研究历史纪录片,认为其文化力量和文化价值在于其中的物象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是对中国形象的象征性呈现;黄瑜的硕士毕业论文《纪录片〈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策略研究》,则较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在传递中国声音方面的创新之处,为同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四、选题素材

本文以央视播出的《书简阅中国》为研究对象。该纪录片共6 集,每集大约50 分钟,分别聚焦于小人物、爱情、友情、人生经验、家风、家国6 个主题,以30 封古代书信为载体,讲述了古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书简阅中国》以书信切入,主题逐渐深入,挖掘出华夏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不朽的、与当下相通的美好品质。正如导演金铁木所说:“这些故事如此亲切,原来即使跨越千年,人的悲喜依旧是相通的。”

五、历史纪录片的创新型表达

1.历史的话语年轻化

《书简阅中国》让历史以年轻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不仅表现在年轻的话语、叙事,也表现在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剧集结构。

该纪录片采用活泼的语言表达、趣味的讲述方式,调整了表现形式,使其与当下新媒体时代的新鲜流行元素相结合,让历史换上一副年轻的面孔,而不再是遥远的抽象概念,从而使其更能博得互联网时代受众的喜爱,提高接受度和传播效率。考虑到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多为年轻受众,追逐新鲜流行,如何精准地锚定他们的喜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是纪录片在新媒体时代得以生存发展并有效传播、传递其价值观的关键。

①活泼年轻的话语表达

《书简阅中国》中使用了许多网络流行语言,有效扩大了受众群,提高了历史纪录片的传播力。第一封信的标题《出门打仗缺钱咋办?急!在线等!》将那个沉重的战争年代小人物的艰辛,以接地气的网络流行语表达了出来,让观众顿感亲切。

另外,书信内容本身几乎均为晦涩的古文,而解说时直接以白话讲述,消减了“历史书简”与“当代受众”的文化隔阂,降低了观看门槛。纪录片中只选取了书信的部分内容并将其以白话文进行转译且只阐明大意,而书信原文则通过字幕的形式呈现在画面中,随着演员以白话文配音而同步出现。书信的内容由情景包裹,解说词选择借用当下的一些事物来进行解释。这些巧思都使得观众更易于理解在时光长河另一端的一封封书信。如第一集中的第四封信《二娘子家书》,在讲到古时的“驿传制度”时,解说运用了人们现在所熟知的“快递”一词来解释这一制度;明末清初女诗人顾若璞在丈夫去世后毅然选择独身,独自养育两个孩子的故事被叫做“单亲妈妈育儿记”。这些年轻化的语态的嵌入,让历史也变得年轻亲切。

②有趣有料的表现形式

在《书简阅中国》中,导演借助漫画展示、游戏模拟、CG技术等手段,将书简中承载的事件要素(如官职级别、社会风俗等)以多元、动态、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极大地优化了受众的观看体验,提高了传播效率。这也为一些还原难度较大的历史镜头提供了出口。

例如纪录片第一集的第一个小故事中,在讲解秦国的爵位制度与军功在爵位晋升中的重要作用时,画风一转,变为画在木简上的手绘图,界面表现形式模拟马里奥闯关的小游戏,从“Game on”开始,一个秦国小吏不断闯关,获得奖励,从而得到爵位的提升,最终走上“人生巅峰”。引入小游戏的元素迎合了当下互联网受众的口味,让画面看上去活泼生动。第二集《人生一场秋雨,所幸有你》以动态漫画的形式讲述李商隐的故事。这种形式嫁接了当下年轻人喜欢的视频表现形式,十分吸引人。另外,在每一集的开端,都有极其包含创意的动画设计,以黄色为主的色调,由书信折成的马、鱼、飞雁……纪录片融合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游戏、动画等多种视听元素,既与书简的主题相呼应,又极具美感。

③短小精练的剧集结构

不同于传统纪录片以一整集大约50分钟的时长为一个完整的叙事情节,《书简阅中国》的每一集由5封信背后的5个历史人物的人生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短则6分钟,长则11 分钟,属于当下纪录片的新样态——微纪录片。在新媒体短视频火热的当下,人们的注意力也逐渐碎片化,对信息的追求也趋向碎片化。这样的微纪录片无疑迎合了当下新媒体环境传播的趋势和特点。短时长易于凝练、概括地讲述故事情节并集中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书简阅中国》符合当前媒介环境下年轻的纪录片剧集结构,也是它可以实现高效传播的缘由。

2.久远的话语通俗化

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多采用宏大叙事模式,将资料镜头和专家采访相结合配以严肃的解说词,这看似与历史本身严肃的气质相契合,实则在观众与遥远的历史之间构筑了难以跨越的鸿沟,而《书简阅中国》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借用演员的演绎再现历史故事场景,并选择了书信为历史切口,关注个体生命体验,以细腻、具体、感性的细节叙事来展现宏大历史的一个切面,降低了观看门槛,使得纪录片更具有可接近性和可看性。

①情景化叙事

法国作家龚古尔说,历史叙事的首要核心是“描绘一个时代”,因为“只有描绘一个时代,才谈得上史事”。历史题材纪录片最常用的有三种叙事方式:细节表现、口述历史、情景再现。而该纪录片通过演员的演绎、再现撰写书信以及人物互动的历史场景、由演员亲口述说书信内容三种叙述方式,营造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历史氛围、历史心境,丰富了表现效果,《书简阅中国》将历史电影化,借助演员的演绎,再现历史,并配合资料镜头和解说词,清晰、生动地传递了信息。增强民众对历史的认同感,就需要让历史说话,而演员的加入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受众的代入感,使得所讲述的历史事件更加直观、通俗、易于理解。

在第三集的第一封信《再大的风,我都去接你》中,分别饰演嵇康、山涛的两位演员凭借精湛的演技和饱含深情的配音,再现了嵇康写《绝交信》时的决绝与无奈和山涛收到《绝交信》的震惊与感伤,也再现了二人生死诀别之际的深重情义。此段演绎为观众生动展现了让人提心吊胆的朝廷相争和在此之中个人命运的挣扎,更道出了二人彼此牵挂、为对方考虑甚多的厚重情义。毫无疑问,观众能更加投入地观看并受到触动,对这段历史的了解与感悟也更能抵达心底。

②小切口窥见大历史

历史是个宏大的概念范畴,看起来高深莫测、晦涩难懂。但是《书简阅中国》则巧妙地选择了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对于每位观众来说都熟悉的书信。它由竹简、书信等切入故事,引入一段个人色彩浓厚的历史,从中窥见中国的历史渊源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

书信是一个承载许多私密情感且广为大众熟悉的物件,其中蕴含、传达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书信、书简这一切口使宏大遥远的历史从细小处开篇,让观众更愿意亲近、接受。

另外,纪录片里不仅有名垂青史的大英雄,也有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这样多元的人物样本也让观众卸下了仰视的观影负担。而透过一封封书信所讲述的故事,也多偏向于历史人物的生活史、爱情史、家庭史等个人叙事。使得观众透过这些熟悉的情感经历,感受到我国传统价值观以及文化气质。

3.民族的话语国际化

虽然信件是该片的核心,但创作者并未拘泥于信件本身,而是追溯到背后,通过书信与历史人物、故事挂钩,最终传达出其中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底蕴。

如前文介绍所述,该纪录片的6集分别聚焦于小人物、爱情、友情、人生经验、家风、家国,而这些几乎都是世界各国人民共享的情感。例如选材的书信中,朋友之间来往的劝诫与当下人们之间的联系并无不同;又如秦国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二人简单质朴的文字中透露出来的对家的挂念,何尝不是人们生活中常有体会的情愫。这些主题设定,具有超越时空、民族和国界的意义内涵,可以被世界各个角落的观众所理解。纪录片对于历史小人物和历史名人的个体的生命关照,也使得这部历史纪录片更多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六、启示与总结

该纪录片为历史注入了年轻的血液,使其由内而外地焕然一新。其中的文本与话语表达融合了当下的互联网气质,并将原本晦涩的古文书信转译为白话文,而活泼有趣的历史讲述形式也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其短小的剧集结构也顺应了当下互联网的传播模式。

另外,纪录片在呈现历史的过程中选择了特定的方式和切入口,由演员演绎再现的历史事件、与受众亲近的书信引入,降低了观看门槛,也更容易取得观众的支持与认可。纪录片本身也精心从浩瀚的历史书信中采撷了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与主题,分别从小人物、爱情、友情、人生经验、家风、家国的角度,汇聚了30 个个体的生命体验,其所传递的价值观跨越时空,在当代观众心里叩响了和弦。

《书简阅中国》无疑为历史人文纪录片如何在创作中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精神、柔性构建国家形象提供了借鉴和启发。未来的历史题材纪录片也许可以尝试抛却宏大叙事,转而采用细腻的具体的视角,微观叙事,并使用巧妙的方式例如转译古文、情景再现等构建沟通古今的桥梁,让历史降低姿态,走入人们的心灵深处,让历史传递古今中外共通的价值观,这也是引起受众共鸣、增加其认同并提高传播效率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书简书信纪录片
乌程汉简 抄书简选
锦句
书简聚落——福州万科金域国际体验中心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别有用心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