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2023-10-25 21:01罗海燕
记者摇篮 2023年8期
关键词:创作专业课程

□罗海燕

一、乡村文化推广面临的困境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广西地区在乡村文化宣传与推广上面临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第一,缺少乡村产业、乡风文明、创业创新方面的拔尖人才,加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整体流动性逐渐增强,导致乡村文化发展主力短缺;第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大的农村文化焕发新活力,人民群众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当前的乡村文化建设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新的文化需求。这就为我们提出了如何适应广西乡村文化建设多元化与创新发展,如何培养具有国家视野、“三农”情怀、专业能力扎实、人文素养丰富的创新型传媒人才的问题。

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困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培养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创意队伍将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人才支撑和保障。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作为传媒行业的人才储备,更是承担着传播中国优秀乡村文化、解读乡村政策的使命。而笔者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

1.作品创作与乡村振兴理念融合度不高

一方面,课程教师多为科班出身或是来自媒体行业的从业者,这些教师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验更加偏向于城市市场,相对缺乏对于乡村振兴的敏锐感知和深入理解。这也直接导致学生的职业前景和技能重点往往集中在城市的媒体产业。因此,学生更加熟悉城市化的语境和文化,往往忽视乡村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创作的作品也往往缺乏乡村振兴的视角和内容,大多数的创作都集中于城市、娱乐和时尚等领域,很少关注农业政策、乡村文化等与乡村发展相关的领域。这导致了乡村居民对于本专业学生创作的作品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当前本课程教学环节设置和教材编写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创新,无法适应当前乡村振兴的需求和形势。教材重点强调基本的电视节目主持技能和规范,但对于如何将这些技能与乡村振兴理念相结合,如何通过自身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等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和指导,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2.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作品原创力不足

一是缺乏综合性的教学内容。乡村主题作品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当前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和主持技巧上,很少涉及学科的交叉性,更缺乏乡村主题作品创作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导致学生对乡村主题作品的创作欲望不强。

二是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当前课程大多沿袭“师徒制”的小班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师依赖性强。而教师受到自身知识结构和个人经历的限制,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技巧和传统教材为主,缺乏针对乡村主题且兼具创新性与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难以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和想象力。

三是缺乏多元考核模式。本课程考核多以作品为主,但作品的评价多以任课教师个人的认知与审美为标准。而教师往往侧重作品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技巧及作品在结构上的整体效果,缺乏对学生下基层走访能力、作品文化内涵及传播效果等方面的多维考察,这使得学生在创作方面缺乏考核压力和实际操作的机会,难以全面提高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实践平台有限,作品创作缺乏共情力

由于缺乏乡村实践的机会,学生难以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导致学生在创作作品时,常常从个人知识与经验出发,过于注重个人的创意和想象,而忽视了社会实践的实际需要。因此,作品创作往往缺乏乡村受众认同,难以真正反映乡村的现实问题和振兴需求。

此外,作品展示平台有限,缺乏受众反馈。乡村主题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然而,目前大多数的作品展示平台都缺乏有这种情感共鸣和文化背景。由于乡村主题作品缺乏有针对性的作品展示平台,使得学生在创作乡村主题作品时,一方面,面临着作品难以推广、难以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无法依据受众反馈,检测作品的共情传播效果。

鉴于此,我们要在适应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多元化的基础上,对《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形式、实践平台等进行深入改革,注重对学生国家视野、“三农”情怀以及创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拥有正确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熟悉乡村文化,具有丰富的乡村基层实践经历,对乡村振兴发展有敏锐的判断反应能力,同时富有创造力与想象力,具有专业的传媒业务能力,成为能够创作各类乡村文化作品的创新型传媒人才,以满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对创新型传媒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三、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创作能力提升路径

本文提出,将专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乡村振兴理念培养三者进行融合,通过对教学“新形式”的改革,对作品“多平台”的展示,实现学生创作能力提升与助力乡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双收益”,并将课程改革的各环节形成有机整体。

1.“三融合”:专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乡村振兴理念培养

①师资队伍关于“三融合”的构建

一方面,建立课程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师和校外基层媒体及其农业相关行业骨干联合教学的“多师制”,打造一支多学科、多行业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丰富课程教师的知识结构,除了专业竞赛、教学技能大赛以外,还应注重对教师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乡村文化研究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②课程实训材料对“三融合”的体现

将乡村振兴理念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全程贯穿《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课程。以课程核心教材为基础,有针对性地自主编写融入乡村元素的辅助实训手册及项目运营实训手册,使专业规范教材与实训手册互为补充,形成学科融通的课程教学实用训练材料。

③课程对“三融合”的贯彻执行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造集乡村农业、创新创业、播音专业三位一体的“课程大超市”,打造学生自主选择的环境与平台,创设网上自学、课堂导学、实地研学的实验新模式,以解决本专业学生重技巧、轻素养的弊端。

2.“新形式”:课堂教学激活式改革、课外实践项目化改革、考核方式综合式改革

①课堂教学激活式改革

第一,主题式教学。打破教材的固有框架,以“乡村故事”贯穿课程的各个讲授环节,以各式各样的“乡村元素”渗透课程各单元各环节训练素材,加强学生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政策的认知,激发其主动了解“三农”问题的兴趣。

第二,项目式教学。打造课堂训练项目,如农业电商直播训练营、乡村主题短视频IP训练营等,运用讨论式教学、开放式教学、头脑风暴、团队讨论、团队竞赛以及情景模拟式教学等多种手段,不断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②课外实践项目化改革

改革“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打造“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机制,充分发挥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特长,运用多样化课外实践项目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和教师教学主导性,让师生充分释放活力与创意。

第一,校外项目引入促学。实行学前预测,根据学生的自我认知结合乡镇的具体问题,推送个性化的乡村实践采风方案,与基层组织共同组建项目,按具体项目组建项目团队,深入乡镇基层,展开田野调研,并以团队形式完成作品创作与展示,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并提高其调研能力。

第二,参加比赛项目促学。通过第二课堂实践,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农业知识大赛、乡村主题原创作品大赛、农业主持人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以赛促学、以研创新。

③考核方式综合式改革

加大过程性评价比例,整顿学生轻视平时学习、突击复习考试的被动学习的不良风气。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的主题和形式,合理采用不同考核形式评分权重,统合平时出勤、课堂互动、乡村采风、单元作品考核、期考、综合测试、创新创业课业成就奖励等不同阶段和形式的考核结果,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和探索创新的潜力。

以单元考核促进作品创作,解决学生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问题。以“讲好乡村故事,传播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为课程主题,按照课程各单元特点,实行“一单元一主题,一主题一作品,一作品一考核”的考核形式。

丰富考评队伍,解决教师以偏概全、机械刻板评价学生、“以师为本”的传统习性。以“小组合作,团队竞赛”为教学策略,将课堂教学竞赛化,打造由专业评审团、行业专家、基层评审团组成的考评团,多层面多角度科学评价,并评选出优秀主题作品实现平台展示或比赛成果转换,以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3.“多平台”:打造校内外的融通实践项目

①舞台展演平台

在课堂实践基础上,广西外国语学院播音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工程设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定期举行全员参与的“六赛一展”——在每学年的下学期(春季)期末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展演项目。“六赛”分别为:大一年级上学期基本功大赛、下学期诵读大赛;大二年级上学期原创语言作品竞赛、下学期广播剧与影视配音竞赛;大三年级上学期音频作品创作大赛、下学期主持人大赛综合竞赛。“一展”为:大四年级专业综合展演。每年12 月份举办全院各艺术类专业参与、面向社会各界的“艺术综合展演周”,届时播音主持专业大四年级进行毕业作品展演,同时其他年级、其他专业(艺术设计、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的学生也以不同形式配合举行系列性展演或专场演出。

“六赛一展”中的“主持人大赛”及“专业综合展演”皆为本课程的配套实践项目。近年来,主持人大赛逐渐尝试开设农业主持赛道,大赛不仅推选出一部分擅长乡村文化传播、熟悉乡村传播规律的优秀人才,还产出不少乡村主题优秀作品。此外,专业综合展演每年保留的乡村文化展演板块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乡村主题作品的原创力,还产出了不少乡村主题的舞台作品,一些优秀作品已经走出校园,深入乡村与社区进行巡回展演。

②各级新媒体平台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资源,实现作品成果展示,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第一,将优秀的课程作品、大创项目作品、毕业设计作品投放到课程公众号、大创项目公众号、学校官方微视频号及各类商业新媒体平台,对优秀作品创作人员进行表彰,发挥榜样的力量。

第二,制作高质量的学生参赛视频作品,实现获奖作品在国家级新媒体平台呈现和展示。当前建立的大创项目和课程公众号已收集优秀作品近十个,其中一个国家级获奖作品已在学习强国平台展示。

③校企、校政合作平台

以校企合作、校馆(文化馆)合作、校地(地方相关机构)合作等实践模式,展现学生创作能力。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已与崇左广播电视台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初步实现优秀作品在崇左广播电视台展示。

4.“双收益”:实现学生创作能力提升与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①实现学生创作能力提升

本文意在解决本课程学生创作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将专业技能训练、创新创业实践、乡村振兴理念培养三者进行融合,解决作品创作与乡村振兴理念融合性不强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激活式改革、课外实践项目化改革、考核方式综合式改革,解决因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导致的作品原创力不足的问题;通过校内外多元实践平台的搭建,解决因多元实践平台有限导致的作品创作缺乏共情力的问题。

通过系列措施实现课程学生综合创作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拥有“三农”情怀,具有乡村文化传播理念,熟悉乡村传媒规律与方法;富有创造力,具有专业化的传媒业务能力,能够创作各类乡村文化作品;能服务于地方媒体、企事业单位。

②助力乡村基层文化建设

本文提出进一步把落脚点放在师生艺术活动的“乡村社会践行”上,通过项目培养与校外基层传媒机构、基层文化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形成人才对接,组织师生参与更为广泛的乡村社会文化建设实践,“六赛一展”走出校园,深入基层,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四、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多学科、多领域相融合的步伐势必引起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师资等多方面的“打破”与“重塑”。相关院校需要以更加灵活、多元、开放的态度,加强对媒体环境新变化、乡村振兴新需求、课程建设新问题的了解与把握,为学生的创作能力培养和提升提供更多维度及更全面、更深入的支持和指导,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正能量。■

猜你喜欢
创作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一墙之隔》创作谈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