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研究

2023-10-25 21:01伍杏子柯芯宇
记者摇篮 2023年8期
关键词:共同体话语媒介

□刘 亮 伍杏子 柯芯宇

随着抖音、快手等头部短视频平台的高速发展与兴盛,短视频迅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有声语言、文字语言和影视语言等一起成为当下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语言形式。人类传播史上每一次语言革命的发生、每一种语言体系的独立,都推动着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形成。视频语言作为新兴语言形式,迅速“入侵”人们生活交往的各方面,人们的信息共享、价值传递和情感表达主要依靠短视频建构和赋予,可以说,当下已步入短视频时代。短视频传播作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一环,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提供了全新机遇,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境化传播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因此,必须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冲突挑战,为短视频时代下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一、短视频: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场域

2014年5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被首次提出,开启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发展。自此之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处理民族工作上被不断提及,逐渐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所谓“润物细无声”之事,对应的便是通过做好思想文化工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内涵宣传开来,以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短视频时代的背景下,短视频凭借其话语创新、沉浸互动和社交黏性等媒介特性为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了新场域。

1.话语创新消弭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距离

短视频作为新兴媒介形式,在丰富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话语的更新。一个随手拍摄的短视频都有成为“爆款”的可能。当该短视频成为“爆款”后,在流量的驱动下,便会引发人们的个性化“戏仿”,带来短视频的二次创作。在这一系列传播过程中,“梗”不断地被制造,同时,“梗”作为新的话语形式,不断推动短视频内容的广泛传播。利用短视频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短视频的“二创”和“梗”的制造,创新以往说教式宣传话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话语从“说服”到“悦服”的转变。

与报纸、电视等媒介不同的是,短视频人人可参与的特性,使其话语建构大都依靠广大民众。广大民众由话语的“接收者”到话语的“生产者”,有利于提升他们对于传播内容的接受度,这也间接拉近了传播者和受传者间的距离。例如近年的国风热潮,离不开众多用户的“二创”。少数民族同胞纷纷穿戴上民族传统服饰,展现其民族特色文化。在这种话语影响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传递到广大民众头脑里,更容易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价值。

2.沉浸互动引发情感共鸣

在互联网时代,注重调动受众情感,从而引发情感共鸣,增进传播内容上的认同,往往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兴趣,增进传播的实效性。相较于传统媒介形式,短视频通过图像拼贴、文字组合和声音渲染等元素,以一种通俗、可视、沉浸的形式呈现传播内容及其深层意义。短视频这一媒介形式,使得覆盖面广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浓缩在小小的屏幕里,让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生活化、具象化,更容易给广大民众带来情感上的认同。

同样是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短视频往往比文章更能留住受众对于信息的“驻足时间”。同时,短视频平台点赞、评论、弹幕等互动功能,给用户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广大受众的参与度,带来情感上的交融交织。不同身份、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用户因为这种“虚拟情感共在”,更愿意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关内容,扩大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覆盖度。

3.社交黏性实现多元参与

短视频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推荐算法等技术手段,精准高效地对用户进行信息挖掘、特征分析,基于此对用户兴趣偏好进行标签化、可视化处理,从而生成用户画像。在用户画像的推介下,短视频平台内容为用户提供了“因人而异”的内容推送和信息反馈,提升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精准度,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靶向瞄准。

短视频平台具有很强的社群性。好友之间的点赞、转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视频平台对视频类型的推送。用户在多元参与的过程中,会因为对同一视频内容的共同关注而产生相似的情感,带来心理满足。在这种技术支持下,以短视频为媒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极易影响到用户的“身边人”,这与之前仅依靠传统媒体“独自唱戏”的传播方式大相径庭,增强用户社交黏性的同时,也更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趣缘化传播。

二、冲突与风险:短视频时代下的现实隐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下我国处理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领之一。短视频媒介依托其传播特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方式,为其提供了新的传播场域和形式,有效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通俗化与大众化。与此同时,短视频也裹挟着遮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严肃性、思想性和影响其传播覆盖范围的风险。

1.泛娱乐化表达冲击传播严肃性

当下短视频平台,爆火的短视频大都带有猎奇性、泛娱乐化特点。“泛娱乐化”是一种在理论上“中心稀薄(thin-centered)的社会思潮”,它的核心旨趣就是用娱乐的包装粉饰、解构所有内容以迎合大众。这种短视频的泛娱乐化冲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严肃性。诚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入短视频领域进行传播能够发挥短视频媒介的独特优势,以一种轻松、活泼的形式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但更需警惕流量和消费主义对短视频的支配,不能在追逐“热度”的同时丢失“深度”,使得娱乐主义与短视频传递的价值旨归本末倒置。

2.多元群体参与遮蔽传播思想性

在短视频场域中,内容制作依靠群体多元参与。随着短视频技术发展,用户拥有更自由的表达权利,每个短视频用户兼具信息生产者和接收者双重属性。短视频平台具有开放的交互性,这一特征让用户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倾向时,能够更加的自由开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会增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性被遮蔽的风险。

短视频平台中,同一内容的传播会因为多元群体的差异性带来差异化认同。短视频的低门槛、易操作使得“人人拥有麦克风”,每个短视频用户的受教育水平、媒介素养各不相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也存在较大差异,这其中不乏一些素质低下、媒介素养匮乏、政治意识不坚定的用户依托短视频传递与之相抵触的信息,伤害了各族人民的感情。而且,短视频平台中海量视频更迭流动,可供用户选择观看的短视频数不胜数,进一步分化了传播资源。多元群体参与导致的认知差异化和传播资源社会化无形中遮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思想性和价值性,不利于其有效传播。

3.智能推送机制影响传播覆盖范围

短视频的智能推送机制加剧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覆盖范围不广的风险。短视频用户基于不同的认知与兴趣偏好加入不同的社群,形成不同的圈层。短视频平台的推送机制就是抓住了这一特征,根据用户的个人偏好进行内容的分发推送。而具有政治性、严肃性和思想性的内容往往会陷入“推送算法的陷阱”,难以引起广泛传播。

短视频时代算法推荐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信息茧房”和“过滤气泡”成为用户所遭遇的主要难题。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认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信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茧房’之中”。“信息茧房”加速了用户的偏好分化,接收到的视频内容大都符合用户偏好,用户困在以自我为中心的茧房中,对其他内容了解甚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信息就会被广大民众自己所修建的壁垒阻隔,难以触达受众。同样,短视频平台中,气泡会以兴趣偏好为导向,为传播受众构筑起一道隔离异质信息和价值观念的藩篱,使部分真实的信息无法有效传递。这就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完整性传播,阻碍其传播的引导力。

三、弥合与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优化策略

尽管利用短视频媒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个性化传播会带来一定的冲突和风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身处短视频时代,短视频无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带来了新机遇。

基于此,应在充分认识和把握风险的基础上,加强短视频的互动参与,优化内容供给;加快算法技术更新,强化把关意识;用个体生活叙事来强化民族认同,从而进一步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

1.加强互动参与,优化内容供给

短视频具有碎片化消费、图像可视、互动性强的传播特征。另外,由于短视频内容生产具有去中心化特征,可以通过加强短视频用户间的互动参与来优化内容供给。短视频本质上属于内容产业,优质、持续、差异化的内容供给是其传播制胜的关键。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反映民众真实生活的短视频更容易在社会上得到广泛传播,从而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需牢牢抓住短视频这一传播特性,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富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质短视频。

时下,短视频平台已经培育了相对开放包容的媒介文化生态,因此要利用好短视频平台多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积极鼓励用户互动参与促进价值共创,更好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情传播。

如2022年10月20日,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旅游行业自媒体创作者在抖音平台发起“#一起来拍56个民族版美丽中国”的词条,号召广大用户积极参与《美丽中国》MV 的拍摄录制。56 个民族的兄弟姐妹积极参与,展现各个民族独特文化的同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其中。最终,反映各族人民一家亲的“56个民族版美丽中国MV”短视频全网爆火,吸引了广大民众的点赞、转发、评论。基于用户的一系列互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不断阐释、推广,引发了裂变传播。

2.加快技术更新,强化把关意识

利用短视频媒介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质是用图像符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视觉化传播。因此,必须加快短视频技术的更新与升级,并能够充分运用这些全新的技术手段来优化画面呈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在短视频时代能更符合受众的兴趣偏好和视觉审美。

此外,要规范短视频推送的技术驱动。目前短视频的智能推送机制是以兴趣偏好为导向,为用户推送其喜爱的内容。但这就会窄化用户的认知,织就信息茧房。因此,需进一步挖掘反向个性化的推荐算法,比如在短视频推荐算法设计之初就嵌入推荐诸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的数据代码,将用户偏好以外的内容编进算法之中,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开拓了用户视野。

短视频内容海量,审查难度大,这就需要将优化算法技术和增设人工把关相结合,落实好传播内容审查和过错追责制度。在人机协同下做好内容审核和用户推荐,把短视频媒介利用好。

3.个体生活叙事,增进民族认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短视频依托互联网技术的繁荣而不断发展,当然也需要担起呼唤情感归属、打造价值共识的责任。

广大民众应当利用好短视频媒介,进行个体化、生活化叙事,以第一当事人身份,用平和、朴实的话语讲好能体现各族人民互动交融的民族故事,用“小故事”推动“大意识”深入人心。要立足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构建生活化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善于找寻现实生活中个体人物蕴含的民族团结价值,进一步挖掘平凡人物的典型事例,以点带面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方位传播。

在个体生活叙事的同时,借助短视频呈现我国各个民族的传统习惯,既能展现我国各民族“各美其美”的文化特色,又能营造中华民族共同在场的情感氛围,增强各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提高各民族文化自信,激发各民族爱国主义热情,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民族认同。■

猜你喜欢
共同体话语媒介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共同体的战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