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新闻的可视化叙述:途径、网络因素及融合探索

2023-10-25 04:13吴知音
新闻传播 2023年16期
关键词:时政可视化大众

吴知音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 150036)

时政新闻,是指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者正在发生的实时的报道。[1]对于时政新闻而言,国家层面主要包括跨国主体间的政治协商、经济贸易往来等领域的相关报道,地方层面则包括社会相关政策的解读、政府工作要闻等内容,这些都属于政治传播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而焕发新机的一种新闻类型。

从传统大众媒介开始,我国主流媒体在时政新闻的报道中,均以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为主要阵地,这些媒体在受众中的政治地位较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较为强烈。如央视、新华社等主流电视媒体,由于其发展历史比较久远,并且所属机构为国家机构,因此时政消息的传播有着最为合适的媒介公信力。[2]此外,受相关媒介资源的影响,多数政策新闻、国家主体间的政治活动的新闻采编,多数媒体无法接近于基于事实的信息生产,因此受众年龄阶层遍布各个阶段的电视等专业性大众媒体,观众也对其形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了传统大众媒介下的时政新闻影响力。

时政新闻,带有很强的政治性与引导性特点,既能够令社会大众及时接受和理解有关国家时政的新闻消息,同时也有利于国家、社会就具体的新闻事件引导出正面导向的舆论氛围。[3]随着数字环境的不断开放,自媒体平台的介入令资源的倾斜分配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有关时政新闻的传播出现信息冗杂和内容失实的情况。不过,数字转型中的时政新闻可以凭借媒体渠道的影响力优势和自身新闻形式的特殊性,引导社会舆论。与其他自媒体不同,社会主流媒体不仅可以通过视听信息载体的组合快速有效地向受众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而时政新闻在数字媒介环境中也逐步开始朝着可视化的方向改变,能够给予公众一种身边事的体验,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政治要素变化,满足了新闻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两大属性原则的同时,也令时政新闻能够在媒体平台上发挥各种媒介的组合优势,通过视频、图片以及字幕和主持人口播的方式将新闻的内容进行可视化的呈现,从而具体而有深度地进行呈现。

一、数字环境下时政新闻的发展变化

(一)社会层面:媒介环境的开放

数字媒体和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的异军突起,均使得抖音、快手等媒体平台开始进入生活领域,成为社会大众接受信息的主要阵地,也使传统媒体开始转型发展。对于数字环境中的时政新闻,信息的自由度和开放性均使每位受众个体兼顾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和次生信息的传播者双重身份,身份立场的瞬时转变令传统大众媒介时代“高高在上”的时政要闻逐步贴合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同时也令社会层面、国家层面间的新闻流动变得更为频繁。

这种数字媒介下的舆论环境,会渗透于传统大众媒介为主的社会舆论环境,无论是国家政治领域还是跨国交流间的时政消息,均会相互影响。虽然彼时的时政信息足够丰富,并且允许受众能够自由地参与讨论,但是开放的媒介环境所带来的信息真实性有待考证。除此以外,由于时政新闻的特殊性,多数新闻内容的同质性较高,很少或者无法进行个体用户的深入调查。随着技术的深入,时政新闻为了适应动态变化的媒体融合需要,开始逐步朝着可视化的方向发展,有关国际间的新闻活动能够进行迅速及时地更新推送,从而满足受众的即时性需求。并且时政新闻的数字化迁移也能够在新闻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在评论区或者弹幕之中与关注的受众进行即时性地意见输出,促进圈层的交流互动。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主要是以单向的方式对时政消息、跨国间的议会进程信息进行传播,不仅时效性略显不足,而且处于线性传播的后端受众也缺乏即时性的反馈与有效的互动,因此也进一步造成了时政新闻远离生活、远离社会一般进程的“假象”。

随着数字媒体平台对媒介技术的应用升级,时事政治新闻活动与观众之间的沟通渠道也随着数字环境的开放而被打通,受众与政府、国家机构媒体之间的舆论认知得以有效地进行,这不仅调动了受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主流媒体时政新闻的渗透力。顺应着移动平台的迅速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与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开始运用媒体平台进行时政新闻的可视化播报。[4]这一方式不仅因为数字媒体平台已成为政治舆论传播、官方进行时政新闻播报的重要渠道,更因为数据技术的熟练运用与媒体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同时也令传统时政新闻的时效性遭遇到了巨大冲击。

对于数字媒体而言,传统电视或者报纸中的记者如何应对时政新闻的多样化发展,如何纠正受众的政治认知偏差,如何做好时政新闻的议程设置,以及如何在数字平台的信息聚拢与再加工之前夺回话语权和权威性,这些问题不仅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时政新闻的记者等工作人员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适应迅速崛起的媒体平台,还是为了令时政消息更加接近大众,这些均是如今数字环境下的时政新闻所要进行可视化叙述的重要平台,要及时反映社会状况和普通大众的民意走向。此外,随着数字媒体的不断深入,大众对于政治活动的信息接受不再仅仅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声音,有着多样社会、教育背景的受众会从多方面进行政治判断。以往,时政新闻只能由有权威的官方媒体发布,通过新闻机构的内容资源公开报道相关的时政消息、社会活动以及相关政府的监督反馈。曾经在传统大众媒介时代,只能听由电视等媒体播报的党政民生相关时政要闻,也随着媒介环境的透明和开放而转为公开可选的内容,因此时政新闻所寄载的媒体,也需要在舆论监督领域不断强化自身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同时,媒介环境开放性的逐步增强也令信息讨论准入的门槛越来越低,虽然从目前来看,从上级党委到地方政府都相当重视对时政新闻的报道工作,但这一类型的新闻对于社会大众而言仍是远离生活相关的传播内容。彼时的时政新闻,作为了解社会活动、社会舆情以及民意倾向的窗口,其社会的影响力相较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有所削弱,如何重铸这种窗口作用还需要时政新闻的采编革新和专业性的学习。

(二)行业层面:采编环境的革新

随着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来到了数字环境时代,对于时政新闻而言,传统的记者和栏目编辑光有镜头和稿件还远不能满足数字环境下受众的政治信息需要,人工智能、数据技术的加持令媒体环境来到了“处处皆信息”的时代,瞬息万变的政体活动、多维度的消息来源和高效率的社会反馈效果,都是其工作人员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5]媒体相关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政治敏感度,具备采访和编撰的专业能力,还必须还原时政新闻数字化转型的即时性、碎片化等相关问题,既要能对国家层面的政治活动进行新闻述评,又要了解数字平台的技术优势,以确保在去中心化、短流程的时间里完成时政要闻的采编工作,从单纯的采访评述记者变为全能型的、能够集记者和平台发布技能于一身的媒体人。

时政新闻,其面对的受众更多的是对政治活动、社会政策要闻感兴趣的群体,这一人群的特点决定了时政新闻需要比常规的新闻报道更为专业性的上层领域的社会引导,并且所造成的社会影响力也会更高。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多数时政内容在专业记者进行慎重的报道之前,媒体平台可能已经有了相当之多的侧面描述,因此仅仅是概括性的时政新闻播报和传统大众媒介中的复述便无法体现其动态特点,需要在以往的基础之上以更为生动的视觉化呈现和更多采编、表达的深度与广度上深度挖掘。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纠正数字环境下的同质性和媒介公信力问题,还可以专业的方式在冗杂的平台信息环境里开拓一条新的道路。此外,对于时政新闻而言,数字环境的深化令其无论在视觉化表达还是在呈现要素的组成上,都能够尽量弥补受众本身认知的短板。以往时政新闻所反映的社会事件,由于意见的开放性和评论匿名性,其社会舆论的印象可能会遇到些许阻力。随着信息透明性的发展,时政新闻的记者更有可能遇到信息闭塞乃至普罗大众偏见性的阻挠,因此借由时政新闻的可视化叙述,突出视觉化的效果模式,强化时政新闻的叙述建设性和针对性,便显得弥足珍贵。

二、数字环境中的时政新闻可视化叙述构成

传统大众媒介时代,时政新闻的信息要素一般会由媒体制定,电视或者广播受众会基于自身学习背景、社会地位进行所需的理解,然后对于政府政策解读、国家个体间的意见交流做出延迟性的态度转变以及行为的执行。随着受众逐步迁移到数字环境之中,其对动态时政信息的关注日益增长,这一变化使得长期以来始终处于社会舆论中心和国际传播研究核心的问题成为时政新闻可视化的关注焦点。

(一)权威性与不确定性的时政新闻叙述主体

时政新闻的发展随着数字媒介技术的变革而日益强大,但是究其根本,新闻的逻辑依然被政治、文化以及国家之间的利益驱使逻辑所包裹。时政热点的传播和资本权力的转移息息相关,随着地缘政治转向网络空间,如今媒体平台的开放性和信息环境的丰富性,不仅能让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舆论立场公众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政治理解被人所知,而且还能从多种时政来源间获得补偿性的政治声音,从而在可视化的叙述主体上更为多维。

无论是线下的电视广播还是线上的媒体平台,从社会大众信息的接收与理解效果看来,央视、新华社等时政新闻的权威主体声音仍然主导着公众趋同的政治认知,它的相关内容更多的是以社会核心价值观、文化整合、社会秩序安定和国际纷争等宏观层面的政体行为过程。此外,权威性的时政新闻叙述主体对于数字环境中更为广泛的边际受众能够引导至涉及民生的关注上来。[6]除此以外,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的政治传播,数字媒体平台能够以技术的升级来将时政新闻的信息角度进行可视化的补充,从而实现社会大众对国际传播、政府人事流动等上层领域的差异化理解与沟通行为的实时传播。同时,作为传播的受众,每个时政新闻的受众个体能够于数字环境之中完成新闻信息的分解和次级传播主体的身份互换,从而影响他人。新闻叙述主体的固定组成被解构,信息时空的边界感也被媒介技术消解。权威性和摇摆性的是叙述主体作用关系,也可以随着时政新闻传播的动态可视化叙述,而加强整体社会秩序、国家反应机制的建构,如此一来便可以使这种螺旋式更替发展的时政新闻传播主体处于权威性与不确定性的互补状态之中,从而能够将时政消息从宏观层面降维至民生、社会领域层面的接近性理解,以权威为主、不确定为辅的叙述主体构成,来对时政新闻的信息维度和视觉表达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补充。

(二)数据理性与情感非理性的时政新闻叙述形式

媒介的重要效果来源于形式而并非内容[7],这也很好地阐释了时政新闻在数字媒体时代逐渐兴盛的缘由。与传统大众媒介时代相比,数字媒体整合了多种不同维度的国家政体活动信息,场景化地搭建可视化的动态解读空间。数字环境中的时政新闻,包括政党之间的交流,社会共同体网络化、媒介化,以及国家单位政治流动信息的扩散、内化等有机系统的运行过程,同时也是网络与地域公共领域的时政信息流动和影响方式。

首先,既然是有关国家之间的合作交流信息,那么对于异域文化、形态意识的接受和认同,便不同于传统新闻中线性被动的受众。数据理性的时政新闻叙述,能够在基于语言背景、文化教育、社会职责等自我认知的环境之中,迅速而全面地强化对于新闻要素的理解。其次,数字媒体平台这种拟态化、场景化的公共领域,能够将部分现实中隐匿的情感表达呈现出来。因此,满足受众的数据理性呈现,与基于图片、声音、图像等形式的情感呈现结合,能够使时政新闻的视觉化呈现和叙述方式不断完善,使之相互融合,保持“理性”和“感性”兼具的民主化、现代化时政新闻生态。

结语

随着数字环境的不断开放,时政新闻的可视化叙述不仅在主体上从单一走向多元,其呈现方式从单一媒介转为立体化的动态载体组合。如今,媒体平台化发展也令政治时政新闻处于一个分秒不同、时刻变化着的态势之中。数字技术的深化令时政要闻与大众接触的传播窗口不断扩大,这也使主流媒体的舆论宣传阵地变得更为显著。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媒介的“嵌入”,时政新闻叙述主体的色彩呈现和主观解读都会具有倾向化的特征。时政新闻的传播逻辑仍是建立在已有的圈层互动、国际传播之上,去构建基于政治空间和现实利益关系双重维度的动态性与融合性并存的可视化叙述体系。

猜你喜欢
时政可视化大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