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融合下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分析

2023-10-25 01:44
山西青年 2023年17期
关键词:音乐舞蹈舞蹈动作

康 莉

邵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由于各种历史和社会原因,在20 世纪80 年代,舞蹈才正式进入高校教育的大门,成为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的重点内容。高校舞蹈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艺术学习,提升审美意识,启发其审美思维,依托舞蹈体验,感悟生活中美的艺术。因此,为推进高校舞蹈教育改革,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音乐舞蹈基本功,深入研究音乐舞蹈融合路径和方式。因此,研究此项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加强音乐舞蹈融合的意义

(一)发展学生情感表达能力

舞蹈是一种综合表现艺术的载体,与音乐、美术多种艺术形式紧密关联,其中联系最为密切的当属音乐艺术。如果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将舞蹈和音乐有机结合起来,可以让舞蹈情节、人类情感在二者结合中得到完整表达。音乐和舞蹈所表达的共同主题就是人类的情感,表达方式需要借助适合的音乐,从而使人类内心情感在音乐引导下的肢体语言中得以体现。

(二)提升学生舞蹈创作能力

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舞蹈创作需要音乐指引,音乐也在舞蹈动作的配合下实现创作目的。所以,设计者在创作时,需要同时兼顾舞蹈音乐和舞蹈动作。以19 世纪的歌舞剧《舞都魅影》为例,这部作品就是音乐与舞蹈融合的典型,虽然歌舞剧艺术表现形式与本文阐释的音乐舞蹈融合下的舞蹈教学与实践有一定差异,但是从某种程度来看,可以证明音乐与舞蹈的密切联系,纵观近年来各类舞蹈表演作品,都可以从中看出舞蹈音乐在艺术表演中的比重明显增加,脱离了传统单纯表演肢体动作的表现形式。例如2011 年的芭蕾舞剧《金瓶梅》、2015 年的大型民族原创舞剧《红楼梦》。虽然都是舞蹈表演形式,但是更像是一场音乐盛宴,以不同韵律、不同曲调、不同内容的音乐,传达出舞蹈表演主题和人物的情感。以2015 年的《红楼梦》来说,该作品就是以凄凉、婉转的音乐为指引,在舞蹈动作配合下,淋漓尽致地展现林黛玉内心的孤独、绝望。因此,高校舞蹈教育中不能忽视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需要重视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三)培养学生舞蹈表达能力

舞蹈的韵律由伴奏音乐的节奏决定。舞蹈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不能独立存在,音乐只有在富有节奏的舞蹈动作中发挥辅助作用,在音乐的指引下,通过舞蹈动作节奏、速度、长度等要素表现情感,如果缺少音乐的配合,很难依靠舞蹈动作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1]。与此同时,音乐与舞蹈的有效融合,也让学生们在音乐氛围下调动肢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为学生们构筑富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空间,也让舞蹈动作在音乐的提示下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从而提高舞蹈的艺术性、欣赏性价值,让学生在音乐舞蹈形象的感知下,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追求美。当学生具备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后,当学生在听到音乐时,自然而然地联想起音乐对应的舞蹈动作,实现音乐与舞蹈的共生。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音乐舞蹈融合存在的不足

(一)未能凸显学生主体性

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阻碍音乐舞蹈融合的其中一个因素在于学生自身主体性作用的弱化,学生是舞蹈学习的主体,如果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音乐与舞蹈融合教学也会受到影响,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一,受高校学生的生活氛围、学习环境、学习压力以及对于音乐舞蹈等课程的重视情况等因素影响。由于高校学生所学专业开设的课程较多,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很多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对选修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同时,很多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仅仅为了赚取学分,并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而学习,这也是学生的主体性不突出、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第二,受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由于部分高校的音乐舞蹈教学条件不理想,导致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音乐舞蹈学习中,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教学缺乏综合性

高校舞蹈教学缺乏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校在教学规划、学科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由于学校教学规划缺乏相对系统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学科目标定位模糊,没有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学生素质、现有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资源、学校性质等方面考量,导致学科目标定位与实际情况错位。同时,因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单一,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无法利用综合性、实用性更强的知识和技能,满足社会多元需求,并且单一的教学模式局限了学生的审美思维,按照当今信息化发展趋势来看,学生从学校学习的音乐舞蹈知识与表演技能是远远不够的[2]。此外,部分学校在音乐舞蹈等艺术类课程设置上所采用的教材单一,甚至没有教材,这也意味着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也相对局限,影响学生学习音乐舞蹈的效果。可见,高校舞蹈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采用行之有效的音乐舞蹈融合教学方式必不可少。

(三)教学缺乏实践性

教学实践性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所学课程繁多且纷杂,一些学校希望教授的学生学习的知识越多、懂得越多,才能越能体现教育的成功,所以才会在学生课程规划上设置各种各样的舞蹈课程。虽然想法是好的,也能看出学校为了培养综合型艺术人才的苦心。但是“术业有专攻”,一味灌输式教学并不能起到“1+1〉2”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顾此失彼,导致术业无法专攻的情况,让学生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对舞蹈艺术失去兴趣。第二,专业学习局限于课堂内,缺少社会实践,导致学生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课堂学习上,包括课堂上的表演、练习和编导,所有舞蹈动作也停留在课堂和学校里,与社会艺术活动缺少接触和了解。但是实践才是检验学生所学成果的标准,在实践中可以促使学生与外界高水平的同行相互切磋、相互学习,让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更上一层楼,然而目前学校在教学方面却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三、加强音乐舞蹈融合,实现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明确教学目标,促进音乐舞蹈融合

音乐是舞蹈的前提,舞蹈是音乐的深化与表现。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结合学生的审美能力、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确定音乐、动作、舞蹈、语言等多种方式来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并以音乐为导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形体语言、艺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去感受、体验和创造,进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定位于三个方面:

第一,突出学生为教学主体,采用情感体验、形体语言相融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表现能力等[3]。

第二,选定特定曲目与舞蹈,利用多媒体技术方式营造音乐与舞蹈交织的场景和氛围。如引入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在多媒体技术应用下,让学生直观地欣赏蒙古族的民俗风情,了解蒙古族的音乐舞蹈的特点,并结合课堂有机因素,引导学生在音乐伴奏下积极创作和表演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突出学生作为现代教育的“小先生”的角色地位,让学生在集体活动和自主创作中感受艺术美育学习的快乐。在学生对学习音乐舞蹈产生浓厚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基础上,才能对舞蹈的风格、动作韵律、表演节奏等特点有初步的把握,并为下一阶段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舞蹈创作素材,不断充实和丰富自身学习内容和艺术体验,逐渐提高自身对舞蹈鉴赏、表现和创编能力,使其对音乐舞蹈互融、共生所产生的艺术美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达到自我与艺术相通的境界,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实现升华情感的目标。

(二)创新教学方式,深化音乐舞蹈融合

首先,转换师生教与学的角色,坚持以学生为本,在音乐舞蹈融合教学中从教师的“教”向学生“学”过渡和转变,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知识的同时,提高对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能力[4]。

其次,更新教室环境,将音乐和舞蹈的特征进行融合搭配,让舞蹈教室的标配不单只有镜子和大白墙,更有多彩的颜色、丰富的画面。例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歌剧和舞蹈中的经典场景,采用墙绘的方式,装饰教室墙壁,在墙壁颜色的选择上要符合学生青春的朝气与活力,并且选择少量且具有个性的装饰摆件,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促使音乐舞蹈联动带给学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最后,运用现代化视觉技术,将音乐和相关舞蹈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在多种感官调动下,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力。相比学生埋头苦学,研究舞蹈动作,音乐的引导可以让艺术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激发音乐活力,给予学生舞蹈创编的灵感。

(三)优化训练方式,强化音乐舞蹈融合

音乐训练和舞蹈融合发展并非可以一步到位,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扎根于实际,从基础入手,由简入难,逐步深入。所以,教师训练学生的方式也需要遵循这一原则,保持循序渐进。在训练初期阶段,教师应选择简单明了的旋律和节拍的伴奏音乐,这样所学习的相应舞蹈动作也比较易学,将音乐舞蹈组合教学也更容易开展。但是教师在选择音乐时,除了要注重音乐本身的特点以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喜好,选择学生喜欢、韵律优美的音乐作品,并在学生学习舞蹈动作时,播放音乐,使学生潜意识自动跟随伴奏音乐练习舞蹈动作,使二者良好融合。但音乐节奏和舞蹈动作的融合,还需要学生养成坚持的习惯和对学习艺术保持高度的热情,因为在日常舞蹈训练中很多动作都需要重复练习、反复打磨,学习过程比较枯燥,也容易让学生滋生厌倦心理,并且部分学生对于较强的节奏感的舞蹈动作也难以有效把握,常常在练习过程中,出现肢体动作僵硬的情况。想要改变学生动作不流畅、不自然的问题,也很难通过教师单方面讲解或者示范引导的方式就能完全解决的。而伴奏音乐本身与舞蹈动作都具有节奏感,教师可以抓住二者的共同之处,让学生借助音乐的节奏感来感知和练习舞蹈动作的节奏感。例如,音乐节奏中的后十六分音符,能够有效指导舞蹈训练中的“转”的动作。后十六分音符由两部分组成,即一个八分音符和两个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是长音和重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做甩头和翻转等动作时,分别将其对应在八分重音和十六分音符上。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音乐强弱节拍的指引下,刚好做出踢腿、夹腿等动作,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舞蹈动作。

(四)丰富教学活动,推动音乐舞蹈融合

设计音乐舞蹈融合教学活动,教师应有拓展意识,为学生创设更多实践与体验的机会。如举行自主训练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对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产生感知和探究兴趣。对此,教师可以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个性和喜好的音乐元素,如选择动画类歌曲,并为学生设计舞蹈创编学习任务,即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自导自编舞蹈,可以结合自己喜欢的动画角色来设计,并在全班展示创编成果。教师还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舞蹈音乐的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能力以及感受能力,通过音乐形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艺术形象,激发学生舞蹈创作的欲望。例如,选择《梁祝》《春江花月夜》等作品,先由教师演奏各种类型的音乐,再由学生根据音乐旋律、节拍、节奏辨别该音乐适合做什么样的动作,并由学生创编动作,进行音乐与舞蹈的组合。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践意识,让学生利用音乐舞蹈融合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创造完美融合的艺术表演。

四、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在舞蹈教学中也面临挑战,如何融合音乐舞蹈成为推进高校舞蹈教学改革的关键和重要举措。从意义上来说,二者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舞蹈融合中感受美和创造美。但是融合之路也面临很多阻碍,如学生主体性不突出、教学实践性不强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四步之法”,从明确目标、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训练方式和丰富教学活动四个方面,为音乐舞蹈融合教学提供条件。

猜你喜欢
音乐舞蹈舞蹈动作
《丝绸之路音乐舞蹈大系》出版
学舞蹈的男孩子
当当鼓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基于音乐舞蹈融合的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思考
动作描写要具体
我和舞蹈
黑人音乐舞蹈文化对桑巴舞的影响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