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德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

2023-10-24 03:43:36葛囡囡
山东外语教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建议

[摘要] 本研究选取日本使用最广的两套德语教材Start frei!和Szenen作为研究对象,从符号学视角对呈现文化的图像及其与相关文字之间的关系以及图像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套教材均覆盖了三种图文关系,其中指代-教学关系最多,其次是指代关系,指代-教学-语言关系最少,图像也因此发挥了不同作用。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教材编写建议:指代关系是最低标准,不应随意选取和设计图像;指代-教学-语言关系是最优方案,应尽可能促进语言文化双输入;指代-教学关系可操作性最强,应充分发挥图像的文化育人作用。

[关键词] 日本德语教材;图文关系;图像功能;建议

[中图分类号] H319[文献标识码] A[文献编号] 1002-2643(2023)01-0054-11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of German Textbooks Used in Japan: A Semiotics Perspective[JZ)]

GE Nannan

(School of German Studies,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9,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s image-text rel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images in textbooks from the semiotic perspective. Two most widely used German textbooks in Japan, Start frei! and Szenen, a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It is found that both textbooks cover all three types of image-text semiotic relations, among which the denotational/pedagogic relation is the most prevalent one, followed by the denotational relation, and the denotational/pedagogic/linguistic relation is the least prevalent one. It is thus shown that images can serve a variety of functions. Suggestions are also ma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s. Satisfying the denotational relation is the minimum standard, and images should be chosen or designed carefully. The denotational/pedagogic/linguistic relation is the best solution, and thus simultaneous input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en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denotational/pedagogic relation is the most practical, and images function of facilitating students cultural learning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Key words: German textbooks in Japan; image-text semiotic relations; image functions; suggestions

1.引言

語言和文化彼此依赖(Byram,2008),语言的教和学不能脱离文化,因此语言教学不应局限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语言能力,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第五种语言能力——文化能力(Ghafor, 2020)。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是课程的重要载体,是语言教学中文化知识最主要的来源。在这一背景下,语言教材中的文化呈现愈加为我国学界关注,研究焦点包括文化呈现(欧阳芳晖、周小兵,2016;张虹、于睿,2020)、价值观(谈佳、傅荣,2019)、育人观(朱桂荣等,2019)等。

语言教材从出现之日起就不仅只有文字一种模态,还包括图像等非文字模态。近年来,由于多元识读能力(也称“多模态读写能力”)成为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图像不再只是辅助学习的手段,而是学习的重要材料和方式(程晓堂、从琳,2020),同时还具有育人功能。国外已有学者关注外语教材如何通过非文字模态呈现文化(Xiong & Peng,2021),但国内相关研究所见甚少(蒋联江等,2020),因此有必要对其展开研究。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文化上有明显的同源性。日本学习德语的学生众多,德语教学历史悠长,日本出版社对于编写本土的德语教材非常积极。日本外语教材的编写也深受其传统和文化教育理念的影响。日本《教育基本法》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这些传统与文化所养育的国家和家乡的同时,培养他们尊重其他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的态度”(张德伟,2009:95),因此研究日本德语教材的文化呈现,特别是不同模态如何共同呈现文化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文献综述

文化及相关主题一直以来备受外语教育的关注(Kramsch,1993),也是外语教材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外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表现出多视角、多语种、多模态的特征。首先,一些研究分别从文化的不同视角(如性别等)关注文化呈现的内容(Lee,2018),也有一些研究基于广义的“文化”定义(欧阳芳晖、周小兵,2016)。其次,大多数研究指向英语,但已开始涉及其他广泛应用的语言,如德语、西班牙语等(Risager,2021)。然而,这些语言教材的文化呈现研究数量有限,深度不足。以德语教材为例,对其文化内容的分析始于20世纪80年代(Ammer,1998),最初主要分析德国本族语者编写的、面向全球德语学习者的教材(Ammer,1998),21世纪以来有少量研究考察其他国家编者编写的德语教材(Maijala & Tammenga-Helmantel,2016),关注点仍是内容,几乎未对呈现方式和文字以外的模态给予关注。第三,从关注单一文字模态转向多模态。这类研究大多分为两类:第一类关注图像和文字构建了怎样的文化内容(Prihatiningsih et al.,2021;Puspitasari et al.,2021);第二类关注图文关系。Weninger & Kiss (2013)对匈牙利的两套英语教材进行符号学分析,发现图文之间多形成指代关系,关注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而文化内涵不受重视。Xiong & Peng(2021)以教育的文化价值为例,采用社会符号学方法对比了中美两国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分析了其中的图文关系及蕴涵的文化潜势,发现图文形成指代关系时,学生不易对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综上,现有研究还有以下待拓展的空间:(1)虽已对英语以外其他语言的教材开展了文化呈现研究,但分析路径仍较为传统,关注的焦点还是文化内容、国别文化等,并未重点考察不同模态对文化呈现的作用。(2)虽有些研究关注了教材中的图文关系,但并未深入剖析图像对于文化呈现所发挥的功能,也未对图像的设计和使用提出建议。

鉴于此,本研究围绕以下研究问题展开:从符号学的视角看,所研究的教材的图像和文字共同呈现文化时形成怎样的关系?这些关系分别呈现出哪些特点?

3.研究设计

3.1 教材选择

本研究选取在日本使用较广的两套本土德语教材Start frei!(下文简称教材1)和Szenen(下文简称教材2)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①两套教材由三修社(Sanshusha)出版,前者是日德专家共同编写,共2册,第一版次面世于2009年,经多次修订,最新版本在2019年出版;后者由日本专家组编写,共2册,首次发行时间为2006年,经多次修订,目前第1册最新为2022年版,第2册为2010年版。两套教材都面向零起点学生,两册分别对应《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规定的A1和A2水平。

如表1所示,日本德语教材使用的图像资源总数很多,在每册中的占比很高。此外,图像占版面比例也高,个别页面几乎被各类图像占满。

3.2 分析步骤

本研究的分析步骤如下:

(1)在两套教材中找出图像和文字共同呈现文化的情况。本研究所称图像资源包括绘图、照片、卡通图、表格、地图、示意图(程晓堂、丛琳,2020)。判定和选择图像及相关文字是否符合条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凡是属于任意一种图像资源,只要与广义的“文化”相关,即包括大写C文化、小写c文化、古代文化、当代文化等在内最广义的文化(欧阳芳晖、周小兵,2016)。

(2)本研究基于Xiong & Peng(2021)对图文关系的分类,将用于呈现文化的图文关系概括为三种:指代-教学-语言关系、指代-教学关系和指代关系。围绕图文关系,并参考程晓堂、丛琳(2020)对图像功能的分类,将图像对教材中文化呈现所发挥的功能区分为装饰版面、促进文化理解和提供文化学习内容,以及同时输入文化和语言(见表2)。

(3)按照表2为通过第一步选定的图像及相关文字编码,编码方式见表3。每个图像单独计为频次1,同一练习中出现多个图像,则按照图像的数量计算频次。

(4)基于编码,对教材中用于呈现文化的图文关系及图像发挥的功能进行数量统计并从符号学视角分析每个实例。限于篇幅,下文仅举例说明。

4.研究发现

4.1 指代-教学关系最多,指代-教学-语言关系最少

如表4所示,两套教材都通过三种图文关系呈现文化,其中指代-教学关系最多(分别43%和54%),指代关系次之(分别38%和41%),指代-教学-语言关系最少(分别19%和5%);为此,图像执行不同功能,绝大多數图像为学生提供了文化学习内容或发挥装饰版面功能。

4.2 图像在不同图文关系中对于学生的文化学习发挥不同促进作用

4.2.1 指代关系:图像为文化学习提供背景信息或装饰版面

图文关系为指代关系时,图像用于指代与文化相关的语篇或语篇中的词汇,这一关系是三种图文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如果图文之间仅构成指代关系,则图像的主要目的并非服务文字,而是提供语篇的背景信息或学习活动的场景信息,以及增加版面的美观性和直观性。图1课文标题是“必须参加毕业考试吗?”,涉及“教育”文化主题。图1所示对话中,一名德国男生和一名日本女生正在讨论两国的教育制度,包括不同学段需要就读的学校以及是否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图1右下角有一幅手绘图,画中发型、发色鲜明的两个人物形象分别对应了对话双方,人物后面的两个气泡框中各画有一个教学楼,对应了“教育”主题,图文之间形成了指代关系,但并未形成教学或语言关系。在此,图像既提供了语境信息,也增加了版面的美观性。如果删去图1中的手绘图,学生仍然能够理解对话内容。

图2同样如此。图2展示了一个标题为“你们圣诞节做了什么?”的听力练习。对话双方讨论圣诞节的活动安排,涉及和家人聚会、见朋友、放烟花、吃牛排等内容,该听力原文并未体现在教材中。图2的左侧文字是一个基于听力对话的判断对错练习,右侧照片展示了德国的圣诞食物——姜饼人。照片中的“姜饼人”对应了听力对话中出现的词汇信息,图和听力原文之间形成了指代关系;然而图2左侧的练习中并未出现“姜饼人”字样,也就是说练习并不考察“姜饼人”这一知识点。可见,即便删去图像,也不会影响学生完成任务,图像并非学习内容,仅发挥装饰版面功能。

4.2.2 指代-教学关系:促进文化理解和提供文化学习内容

指代-教学关系是两套教材中最常见的图文类型(见表4)。这一关系中,图像大多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包括促进文化理解和提供文化学习内容两种情况。

如果图像为语篇或练习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信息,或者如图3所示提示了文字的意义,则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容。图3标题为“怎么做圣诞饼干?”,通过7幅手绘图及文字展示制作圣诞饼干的过程,每幅图的图像和相应文字形成指代关系。此外,教材还设计了语法练习,即学生要用每幅手绘图下面的文字组成被动句。如果没有图像,学生就无法理解文字的意义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信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即便完成任务,学生也是一知半解、照猫画虎。因此,这类图像具有不可替代性,承担了促进文化理解的功能。一旦删除这类图像,教材大多需要重新设计,否则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文化学习。

图像本身也可以是文化学习内容。一旦删去图像,练习/任务就无法完成。以图4为例,学生要一边阅读主题为“德国人喜欢做什么?”的课文,一边根据课文内容将统计表格补充完整。图像对应了课文内容,构成指代关系;图像自身也是学生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因此图文之间还形成教学关系。此活动对于零起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但统计表格再现了课文内容,降低了语言及文化学习难度。此外,统计表格并未提供全部信息,而是采用填空练习的方式训练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字、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从长远来看,这种抽象的图像呈现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高阶认知能力也很有益。

本研究所分析的教材还做了一些跨文化比较的设计。图5是一个日德谚语对比和翻译的练习:学生需将德语谚语补充完整并找到对应的漫画和日语译文。12幅漫画分别对应了12个德语谚语,图文之间各自形成指代关系;同时,漫画又是配对练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学习活动关系密切,图文之间形成教学关系。谚语是民族文化最古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常很难理解。漫画以简洁、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谚语蕴含的文化意义,还能启发学生由他及己,进行文化比较和文化反思。

由表4可知,在这一类别中,提供文化学习内容的图像数目远远高于促进文化理解的图像数目。可见,教材编者倾向于将图像融入到教学任务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语言和反思文化,而非被動地借助于图像接受和理解教材传递的语言及文化知识。

4.2.3 指代-教学-语言关系:实现语言文化双输入

在前两种关系基础之上,当图像自身包含真实的目标语输入材料时,图文之间就形成指代-教学-语言关系。这一类图文关系可以同时提供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素材,实现语言文化双输入。

图6和图7选自同一篇课文,标题为“与日本不同”,语篇、图片和练习相互配合,旨在介绍德国的交通情况并引导学生思考日德交通异同。图7是图6中的第二幅图,图中的大字“Rote Karte für Schwarzfahrer”(逃票人的罚单)中的“Schwarzfahrer”(逃票人)既对应语篇涉及的5条文化内容其中之一,又对应第2个思考题“逃票者需要支付多少罚款?”。因此,图7对应语篇和练习中的文化义项,图文形成指代关系,同时与练习形成教学关系。此外,图7是真实场景的照片,鲜艳的颜色和抢眼的文字能够抓住学生眼球,有助于激发学生了解德国交通文化(德国地铁不检票,直接进站,一般有工作人员定期查票,一旦发现逃票,罚款40欧)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比较本国交通文化,同时也向学生输入了真实的语言材料,即重点词汇,图文形成语言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图像既能通过自身的真实性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比较和反思,又能自然而然地输入语言,同时达到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的双重目的。总的来看,这种类型在两套教材中都很少出现。

5.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选取两套日本德语教材进行分析,发现这两套教材不仅借助图像和文字模态展示德国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生活百态、语言文字,还宣传、介绍本国文化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比较和文化反思。

外语教材中图像资源丰富,但教材中的图像资源不应仅用于填充教材中的空白,而应积极参与文化构建。本研究所分析的两套教材注重通过图像和文字的配合呈现文化,形成三种图文关系,即指代关系、指代-教学关系和指代-教学-语言关系。其中,指代-教学关系比重最大,图像用于提供文化教学内容的情况在两套教材中分别占40%和45%,也有少量图像发挥了促进文化理解的作用。这说明两套教材都考虑到文化教学需求且对图像的文化教学价值有所挖掘。指代关系比重次之,发挥装饰作用的图像分别占两套教材的38%和41%。指代-教学-语言关系比重最小,但有助于实现文化和语言的双输入,是最优方案。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外语教材应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和使用图像,挖掘图像价值,充分发挥图像的文化教育功能。

5.1 指代关系是最低标准,不应随意选取和设计图像

外语教材可以并且应该借助图像呈现文化。即便是具有装饰版面功能的图像资源,仍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背景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容,增加教材的美感和观赏性。近期,教育部就教材插图问题提出“教材内容、插图等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符合大众审美习惯”(教育部,2022)。因此,我们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人为本、具有正确价值观并富有一定美学特征的图像资源,向学生展示先进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好地发挥图像的美育和德育功能(张晨、沈甸,2021)。

教材必须考虑到图像的适用性,有的放矢地选取和设计图像,图文之间至少形成指代关系。大多数外语学习者没有目标语国家生活经历,即便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教材仍是他们最直接、最容易获取目标语国家语言及文化信息的权威来源。因此当教材中的图像指代语篇主题,为学生的语言及文化学习提供背景信息、创设真实交际场景时,图像能提高外语学习的交际真实性,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图像也可指代关键文化词汇,突出学习重点,降低学习难度。例如图2中的“姜饼人”虽然未以文字形式出现在练习中,但作为听力对话中的重要词汇,既能降低练习难度,又对学生的文化学习有一定帮助。

5.2 指代-教学-语言关系是最优方案,应尽可能促进语言文化双输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8)明确指出,语言能力是德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是形成其他素养的基本前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2018)也将德语运用能力列为德语专业学生首先需要培养的能力。可见,培养语言能力是语言教学最重要的目标。如果呈现文化内容的图像包含目标语文字,就能使文化主题和语言素材有机结合,提高语言真实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实现语言和文化的同步学习。不过这种图文关系最难设计,首先需要搜集和选取包含目标语文字并与文化主题相关的真实图像;其次,图像中的文字容易限定学生的思维,传递刻板印象,因此教材须结合图像设计合适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跨文化比较,真正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例如图6仅设计了围绕课文及图像的问答题,并未赋予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针对这一主题,教材可建议学生思考本国的交通情况并与目标语国家交通文化进行对比,也可以建议学生上网搜索和了解其他国家的交通文化。

5.3 指代-教学关系可操作性最强,应充分发挥图像的文化育人作用

与前两种类型的图文关系相比,指代-教学关系的可操作性最强,也最易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

语言学习应遵循客观规律,教材编写也应综合考虑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和情感态度等认知规律,选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模态语言素材,设计符合学生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学习活动及方式(程晓堂、赵笑飞,2021)。教材可以在低水平学段设计记忆、理解类教学任务,例如图4所示任务就是通过抽象统计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内容。教材也可以增加学生理解图像及其所呈现文化的难度,例如将文化主题相关的连环漫画《父与子》顺序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锻炼学生推理分析、整合信息的逻辑思维能力。随着学生语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教材可以结合图像设计一些开放性、产出型、任务型的语言实践活动,驱动学生“在行动中反思”(Schn,1987)。例如提供一些與文化主题(如“最受德国人欢迎的旅游地”)相关的统计图表,要求学生根据图表写出相应的语篇,或者反过来提供语篇,要求学生绘制图表或思维导图。此外,教材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模态批判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文化意识,例如选用一些表现中德文化差异的象形图及简单的文字介绍,让学生阅读后用德语发表看法,做出评价。由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文化知识不同,因此可能发表完全不同的看法。在这一过程中,图像的文化育人作用得以凸显,学生的语言能力、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也能够得到全面提升。

6.结语

本研究从符号学视角对两套日本的德语教材中用于文化呈现的图文关系进行了分析,并依此提出了教材编写建议。今后的研究还可以在以下方面拓展:第一,分析我国德语教材或者对比中日两国德语教材,聚焦文化呈现的图文关系及图像功能,为我国德语教材文化呈现的编写工作提供反馈。第二,可以从一线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视角,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如何使用教材中的图像进行文化教学。

注释:

① 根据出版社的统计数据,两套教材均在约20所高校和一些中学使用。

② 该教材包括前言、课文、单词表和测试,本研究不考察单词表和测试,只考察第一册的前101页和第二册的前93页。

③ 教材2第1册全名为Szenen 1 heute aktuell,包括前言、课文、语法和单词表,本研究只考察课文部分,即前102页。

④ 教材2第2册全名为Szenen 2 kompakt,学生用书包括前言、课文、语法和单词表,本研究只研究学生用书的课文部分,即前72页。

参考文献

[1]Ammer, R. Das Deutschlandbild in den Lehrwerken für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A]. In B. Kast & G. Neuner (eds.). Zur Analyse, Begutachtung und Entwicklung von Lehrwerken für den fremdsprachlichen Deutschunterricht [C]. Berlin: Langenscheidt, 1998. 31-41.

[2]Byram, M. 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Essays and Reflections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3]Ghafor, O. F. Exploring perceptions of Kurdish EFL university students towards culture as the fifth language skill [J].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Education, 2020, 7(1): 70-82.

[4]Kramsch, 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5]Lee, J. F. K.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Japanese EFL textbooks—A corpus study [J]. Gender and Education, 2018, 30(3): 379-395.

[6]Maijala, M. & M. Tammenga-Helmantel. Regionalitt als Strke? Eine Analyse von finnischen und niederlndischen DaF-Lehrwerken [J]. Info Daf, 2016, 43 (5): 537-565.

[7]Prihatiningsih, F., I. Petrus & S. Silvhiany.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EFL textbooks for the seventh grades: A multimodal analysis [J]. Lingua Cultura, 2021, 15(1): 121-133.

[8]Puspitasari, D., H. P. Widodo, L. Widyaningrum, A. Allamnakhrah & R. P. D. Lestariyana. How do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xtbooks teach more values?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21, 70: 1-11.

[9]Risager, K. Language textbooks: Windows to the world [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021, 34(2): 119-132.

[10]Schn, D. Educating the Practitioner [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87.

[11]Weninger, C. & T. Kiss. Culture in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textbook: A semiotic approach [J]. TESOL Quarterly, 2013, 47(4): 694-716.

[12]Xiong, T. & Y. Peng. Representing culture in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extbooks: A critical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2021, 34(2): 163-182.

[13]程晓堂,丛琳.英语教材编写中图像资源的设计与使用[J].课程·教材·教法, 2020, (8):78-85.

[14]程晓堂, 赵笑飞. 外语专业语言类教材编写的问题及建议[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1):40-48.

[15]蒋联江, 何琛, 赵以. 教师使用教材图片资源的叙事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 (4):68-84.

[16]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17]欧阳芳晖, 周小兵.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汉语教材比较呈现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6, (1): 78-84.

[18]谈佳,傅荣. 价值观在法国对外法语教材中的融入[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19, (3): 19-27+91.

[19]张晨, 沈甸. 新旧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插图的比较研究[J]. 化学教育, 2021, (13): 8-13.

[20]张德伟. 日本新《教育基本法》(全文)[J]. 外国教育研究, 2009, (3): 95-96.

[21]张虹, 于睿. 大学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呈现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 (3): 42-48+91-92.

[2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德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回应[Z/OL]. 2022.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5/t20220528_632055.html.[2022-9-3]

[24]朱桂榮, 费晓东, 徐一平. 外语教育改革背景下日本初中英语教材育人观的体现研究[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19, (3): 28-35+91.

(责任编辑:孙炬)

收稿日期:2022-09-15;修改稿,2023-01-12;本刊修订,2023-02-06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世界主要国家中小学外语教材文化呈现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1BYY12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葛囡囡,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语言学、外语教育、外语课程与教材。电子邮箱:elisa_deutsch@163.com。

引用信息:葛囡囡.日本德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符号学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23,(1):54-64.

猜你喜欢
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学生天地(2020年32期)2020-06-09 02:57:54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8 21:59:16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开好首次家长会的几点建议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1
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建议
人间(2015年18期)2015-12-30 03:42:12
建议答复应该
浙江人大(2014年4期)2014-03-20 16:20:16
“有联大家改”第十九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对联(2011年20期)2011-09-19 06:24:50
“有联大家改”第十四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对联(2011年10期)2011-09-18 02:35:16
“有联大家改”第十二期联作修改建议选登
对联(2011年6期)2011-09-18 02:28:58